APP下载

新时代下我国文化自信的阻碍溯源与路径选择

2022-03-17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弘扬革命传统

邢 娜

(太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威胁将会更加激烈,而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在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会日益突显。文化有诸多的层面,作为最高层的心态层,包括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决定人们意识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可以使人坚定理想信念,使人心凝聚,同时也会使人精神贫瘠,人心涣散。对于拥有悠久文化、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不论是为了追溯历史还是立足当下,不论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还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发展需要,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

(一)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协同国家全面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的文化呈现出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趋势,这为我国文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而文化自信又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基础,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利益。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建立在我国五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民主与科学”的艰辛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相反相成,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洗礼,“中国化”思想的飞跃,才迎来了思想的解放,迎来“现代化”的变革,这终究是新旧思想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最终取得胜利果实。回顾过去历史,一个国家想要不断向前发展,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要有一种可以不断冲破旧体制、适应新发展的创新理念,还要有一个有坚定信仰、敢于自我革命、善于不断革新的政党来领导,而这些都来自于文化所赋予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它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崇尚革命文化,它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它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强大核心力量。

随着全球进程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尤其是在当今历史虚无主义空前高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对于那些阻碍文化传承、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怀疑民族文化的言论,要坚决予以抵制和批评。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提高对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唯有全面树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也唯有文化教育的引领,国人才能真正地树立起文化自信,从而认清严峻的国际文化形势,唤醒国人,引导国人主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1]

(二)致力于文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逐步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实力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无不体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它是物质生活、经济增长和精神堡垒的根基所在。

把握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提高文化自信,有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发展、推动我国的全面建设;把握革命文化,提升文化信仰,有利于我们从思想道德建设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是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保障。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致力于文化多样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分析与掌握我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维度、价值维度和方法维度,这样才能使我国在越发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从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来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面小康,民生事业也显著的提升。我们在稳步推进现有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为了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从意识和行动两个层面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为民族复兴的决定性要素,文化复兴能够激发全民推动民族复兴的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质与风貌,体现了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帮助国家建立起科学、健全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发展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文化自信的良性发展。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过传统文化弘扬与中国梦实现的紧密关系。现阶段,在国际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在各方面发展还存在软、硬实力不均衡的问题和困难,唯有坚守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爆发出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激发国民深层次的爱国情感。由此可见,弘扬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下我国文化自信的阻碍溯源

(一)全球化的共同发展,威胁到文化的认同

所谓全球化发展,是指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多元化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的意识和各方面发展形成了全球性的规模。与社会转型相似,全球化发展趋势始于经济,后拓展至诸多领域。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借助资本的扩张实现世界各国之间在其他领域的深入、密切合作,这也直接推动了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各国获得更多、更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类问题和挑战也会接踵而至。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全球化发展趋势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融合的程度,这也使得各类不良思想一同流入我国。我们如果不坚守好意识形态这个阵地,很容易造成国人的意识形态向着错误的方向演变,从而威胁到国家政治安全。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许多处于弱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面临着被诋毁,甚至进一步被削弱直至灭亡的危险。

对于我国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域外文化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然而,受全球化发展趋势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正不断遭受着域外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冲击。在此之前,受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域都拥有着符合其历史发展的民族文化或特色文化。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不同地域相同文化的现象频频出现,这也直接威胁到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大多数民俗村的建立,本应体现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但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为了迎合大多数游人的兴趣爱好,多数地方都会照搬照演,在不同的地域内上演相同的生活场景和体现同一文化特征,而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则是逐渐地被淡忘或遗弃。那么,如何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坚守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抵御各种弊端的冲击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不同价值观发生了相互影响,其具体表现一是推动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发展。由于不同文化的融合,许多地域的文化都逐步形成相似的“结合体”,这也是不同地域相同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是推动了多元化文化的形成。面对不同文化,部分地域会在外在层面展露出抵御和排斥的表现。然而,这种排斥无法实现对外域文化的完全隔绝,甚至将会取代本土文化作用于人民的生活,基于这样的发展,地域文化在发展的同时,必然会被外来文化元素影响,导致了文化特征多元化的出现。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多元化现象也必将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就我国而言,提升本土文化的认可度是首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自信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二)社会的现代转型,影响文化的生产与传承

社会转型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时,社会要面临着一种多元化的转变,这一转变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经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后,从发展历程方面看,我国社会转型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历程;从成果方面看,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此之后,文化领域也融入了多样化的域外批判思想。然而,在文化发展方面,还难以满足社会整体转型的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特质:其一,虽然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受清代闭关锁国和近代战乱的影响,我国在物质经济基础方面还不够理想,这也决定我国社会转型的持久性。其二,随着全国经济发展一体化,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思想干扰,以互联网的意识形态斗争最为激烈,在这种不受国界限制的网络技术服务下,意识的转化是轻而易举的,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价值不平衡的问题。[3]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转型必然会带来多元化文化的构成,同时也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本质层面看,社会转型可以看作是一场革命。社会之所以要转型,其原因在于促进社会体制的改变,从而满足日益提升的生产力发展需求。作为各环节之间关系极为紧密的过程,社会的转型发展急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转型来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像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那样勇于打破常规,解放思想,进行文化创新和现代化文化的建设,二者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转型中有序地建立起可以使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体系,保护我国文化的发展,培育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才是我们坚守文化自信的主要溯源。

(三)市场经济的深入化,加剧了文化的分化

对于我国而言,“市场化”与“网络化”是影响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史,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经济行为总能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在市场化经济体系下,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方面,基于市场化经济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唯利主义”会成为市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心态。所谓“唯利主义”,是指对经济利益的单一性追求,其中也包含了不正当手段,这就会导致人性冷漠、道德败坏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言,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领域的发展要求。政府在促进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要牢固把握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对“唯竞主义”的盲目尊崇。市场化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资源调配效率不断提升,市场结构也实现了优化与重组,这些都看似完美。然而,与此同时也无法避免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由于制度不够完善、法律不够健全等诸多原因,市场垄断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破坏了市场原有的良性竞争机制,同时也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由此可见,“唯竞主义”体现了市场竞争的不足,对此,政府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大监管力度,努力实现市场竞争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总而言之,市场化发展促进了我国主流文化的分化,同时也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阻碍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四、新时代下我国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来改善文化认同危机

首先,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努力优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手段,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全面推动全民思想认识水平的显著提升。从价值观念层面看,我国传统文化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契合,因此,选择合理的弘扬方式能够直接影响新时代我国大众文化自信的发展。[3]对此,一方面,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以教育为切入点,提升对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和民族英雄的弘扬力度,以教育为基石,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同时还要引导大众提升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社会、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从而将文化自信在孩子幼年时就基本建立;另一方面,相关权责部门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手机端快捷、便利的优势,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方式充分调动起全民了解、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特点,从而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也应当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手段来抵制互联网中带来的各种错误的思潮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与毒害。

其次,各地宣传部门应从革命文化入手,努力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了解、体会革命历史、精神以及文化的机会,从而有效促进全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具体举措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凸显中国共产党革命本色。各地宣传部门应引导大众以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革命,明确革命对于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更有利于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二,巩固党性原则与党建工作。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自我建设和自我革命的宗旨始终不会动摇,并将会一直伴随国家的长足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4]其三,弘扬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较大的革新与发展后也随之带来了许多弊端和成长的伤痛,有些人在这时开始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取得的建设成果。对此,使社会大众深切体会幸福的生活应该来自奋斗也必将是来自于实践的道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从而更加坚定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方向,为将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信念支撑,进而不断为其输出动力。

再次,政府应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从内部层面看,一是要从文化管理体制入手,精简各地文化机构以及部门的人员配置,提升公共文化事务的处理效率,增强文化部门以及机构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合理释放部分权利,给予市场适当的发展自由度,从而为各类优质文化作品的孕育和传播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二是要努力推动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以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同时也可以借助构建“帮扶对子”等方式推动各地文化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5]从外部层面看,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大众文化教育的力度,借助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引导大众深刻认识到先进文化对于个人、国家甚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提升大众文化认同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差异性情况和学习需求,各地可采取灵活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同时将多样化的考评手段融入其中,从而有力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显著提升。

(二)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以化解文化生产危机

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努力在传统文化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首先,各地要继续巩固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始终秉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原则,积极协调和分配好各部门权责,同时根据地方资源和特色拓宽文化发展思路,努力为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活力因子;其次,各地要积极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努力促进各类新兴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经济带动文化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的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努力推动当地革命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一方面,各地文化部门应选取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革命文化类型和内容,努力探寻能够满足当代人思维模式和现实需求的革命文化,从而解决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为革命文化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各地应紧抓新媒体发展的契机,积极建立革命文化弘扬与传播的主体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手机APP 端实时、便捷的优势,不断向大众推送各类革命文化信息,以更为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替代传统枯燥无味的政治性语言,激发全民对革命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从而全面提升革命文化的感召力。

(三)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应对文化分化危机

第一,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每个人应当主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层面,应主动学习、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群体,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传授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努力将传统文化运用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企事业员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应借助会议、活动等机会,全方面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各类传统文化比赛形式,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文化和宣传部门还应引导大众积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融合,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色彩,从而有效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价值。

第二,各地应加强对当地各类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各地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建立当地革命文化资料库,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革命文化体系,同时还要以严格的惩戒手段坚决打击各类破坏行为,从而为革命文化的传承提供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各地要努力推动革命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各类红色旅游项目和产品,在有效提升革命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各地应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首先,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我国能够拥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域外不良舆论面前,我国各族人民应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高校及各个职能部门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党和人民的指导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对大众舆论导向的正确引领。面对各类不良文化的冲击,唯有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才能将这一思想深植于每名国人的心中,进而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树立崇高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弘扬革命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