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旅融合 构建文旅生态圈
2022-03-17史永菲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史永菲,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过去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繁花似锦。在“融合”成为各行各业创新与转型的主旋律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再次迈向新时代——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既有“文化”“旅游”的双重属性,又有“产业”“事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融合”中的两个主要元素,既有特殊的统一性,又有独立的互补性。“文旅融合”在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文旅融合”正式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同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2018年7 月,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原则;2018 年12 月“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又对“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了深入阐述;后来关于“文旅融合”基本工作的原则经微调最终表述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些阐述尽管简短,无不传递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的重要思想。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旅融合”提出了更深层次要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 年6 月2 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规划》中强调:“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文旅融合业态”“结合传统体育、现代赛事、户外运动,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实施一批品牌培育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 工程,用原创IP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为我国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具有可互相利用的资源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功能,具备融合发展的条件。文化是旅游的吸引物之一,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脱离文化的旅游缺乏灵魂,同时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文旅融合的关注度愈高,二者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困难,使得文旅融合的步伐沉重缓慢。首先,“融合”思维未真正用于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很多地区依然将文化和旅游作为不同的部门区别对待,各自为营。其次,“融而不和”——在协同发展上存在无法权衡“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关系的难点,旅游目的地开发破坏文化资源环境的现象常有发生,旅游业所附带的浓重的商业气息被诟病为破坏文化环境的元凶。再次,文化和旅游的共同服务目标不统一。无论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最终的服务目标应当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但目前依然存在抢夺经济利益的现象。此外,“和而不实”,文化旅游项目重复投资建设、产业链条单一、文化意识不强,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体验感、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也困扰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文旅融合应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的状态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分彼此。因此,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提质升级文旅融合促生新业态成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既不停留在“口号”融合,也不仅是两个产业简单相加,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为主题,依托“旅游”资源,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最终实现从产业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做到真融合、广融合、深融合。
业态融合是“推动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初级的业态融合表现在渗透融合,旨在发现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影响,挖掘附属在旅游业“二老”资源(“老天爷”留下的自然景观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历史人文资源)中的文化属性,使游客在追求“行万里路”所带来的美景享受的同时,感受到“读万卷书”所赋予旅程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形成最初的文旅印象。高阶的业态融合表现在一体化融合,此阶段不再强调文化与旅游彼此间元素的体现及影响,而是形成文旅一体化的产业形态——“新文旅”。打造文旅产业新场景是有效推进新文旅发展路径之一。“文旅新场景”是硬件与软件的相互叠加和融合产生的系统,硬件通常是旅游体验空间、建筑空间,而软件则是结合空间营造特征。“文旅新场景”配以相应的文化主题,融入价值观,体现生活方式、活动体验以及审美意识,即通过文化创意将文化和旅游的边界打碎并融合,将传统景区、目的地、主题公园等“变身”,融入文化休闲、娱乐体验、酒店民宿等生活方式,辅之新技术应用、新物种延展、新品类创新。“以游客为本”的打造文旅新场景,增加游客深层次体验,紧跟数字时代潮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重塑城市乡村的新文脉,注重营造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体验独特的新场景,创新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实现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从现阶段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文旅新场景将会成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强有力的推手。
产品融合是“推动融合”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产品颜值经济崛起、景区加快摆脱“门票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出产品和服务规模化、个性化、智能化交错并行的趋势。这即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庞大旅游需求;又受限于假日制度安排必须集中的释放需求,往往造成旅游客流拥挤、体验质量难以保障、旅游供求平衡程度低以及旅游经济效益可持续低等问题。文旅融合应从新角度重新看待产品组合逻辑,从优秀旅游目的地到国家4A、5A 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文旅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才能够将扩大节假日消费转化为一种常态,将旅游休闲消费的作用不断放大,凭借推动文旅产品融合助推产业的升级转型。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突出文化元素,以文旅产品创新带动文旅产业创新。小到文创产品开发、文化元素融入;大到旅游产品研发、文旅园区场馆建设等都是产品融合的实现路径。以产品融合摆脱旧旅游资源类型束缚,回归旅游资源差异性第一推动力,促进旅游行为的发生。
市场融合是“推动融合”的重要保障。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能否实现充分融合,取决于文旅融合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在“看不见的手”的驱动下,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实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才能够共同推动文旅融合步伐。文旅融合市场在关注文旅产业链自身纵深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相关产业、市场的耦合关联度,发挥催化生长作用,为产业整体发展赋予新的竞争力,实现“相融生长”。
2020 年以来,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文旅市场呈现出爆发增长态势式。随着文旅资源的供应增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文旅品牌增长,越来越依靠营销创新的驱动,以更强的营销力,撬动更大的增长力。文旅市场融合的最终目标不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文旅产业体系,而在于探索出适合“新文旅”业态发展方向。
首先,转移营销阵地,找到目标受众。在文旅消费上,年轻人已经成为未来主力消费群体,尤其是被称为“Z 时代”的“95 后”及“00 后”,是更注重精神共鸣、文化内涵、互动体验以及社交分享的一代,他们放大了旅游诉求中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能力不可小觑。新人群带来新诉求,新诉求产生新要求。推动文旅融合,只有充分整合高品质内容、多元化玩法,与用户成为零距离的朋友,玩在一起,实现沟通效能的进化,强化年轻群体自我表达的行为,塑造品牌人格化魅力,才能提升对目标圈层的引力。
其次,整合传播渠道,实现高效沟通。由于旅游业天然具有高参与度、高介入度的特点,因此比普通商品和服务更加适应大众媒体时代的传播。传播渠道的整合对文旅市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中,短视频强势崛起“入侵”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全民参与的短视频创作、分享和狂欢改变着产业间的传播格局,为文旅产品的传播渠道整合带来新的机遇,也将移动互联网流量格局和用户注意力结构重构。用户在哪儿,营销就在哪儿,文旅品牌只有快速进行营销阵地的转移,才能有效触达目标用户。运用最新媒体技术,整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元传播渠道,统筹对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及文旅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全方位生动立体呈现文旅形象,树立文旅品牌。
第三,打造文旅IP,升级品牌口碑。《规划》中提出:“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 工程,用原创IP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文旅融合IP”指的是在文化与旅游要素融合下,塑造文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通俗来说,IP 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项目的明显标识,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等。目前“无IP 不文旅”、“得IP 者得天下”的评价屡见不鲜,足以突显IP 对于文旅融合市场的重要性。用文旅IP 来吸引游客,最初的引力是故事,不管用什么样的载体来承载,不管用什么样的媒介来宣传,都需要用一种故事化、情感化的IP 来重塑内容、用真实来打动游客,这样才更有助于发挥文旅品牌力量,打造更加完善的文旅融合产业链条。
最后,打通经营链路,促成高效转化。“营”与“销”割裂的状态,让文旅品牌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销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保持增长才是硬道理,文旅营销必须无缝打通从品牌传播到销售转化的闭环,实现以增长为导向的营销进化,不错过每一次行动转化机会,品销合一。
旅游正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文旅与其他领域融合趋势不断加深,通过“文旅+N”为上下游企业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建立统一个价值平台,即构建新时代文旅发展生态圈,各个角色主动关注生态圈整体性、积极保持生态圈稳定性,创造价值的同时从中分享利益。“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艺术、“文旅+”工业、“文旅+”健康……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以“文旅+N”的方式推动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旅游路子。“文旅+N”将旅游业与城市建设、产业提升、乡村振兴等发展主题进行深度融合,为旅游产品嫁接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适应旅游需求端“口味”变动的同时,也在激发出更多文旅消费需求。如“文旅+工业”,发展工业旅游,活化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培育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业。如“文旅+乡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依托绿水青山、农耕资源、生态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将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相结合,带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业、生态康养产业、休闲观光产业,延伸农村产业链条,提升农村文化传承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文旅融合新业态。如“文旅+健康”,发展康养旅游,遵循“心灵疗育、生命保养”的康养理念,将该理念全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养商学闲情奇”的度假全要素中,建设具有人文特色的健康旅游示范区,打造疗育与度假完美融合的心灵高峰。如“文旅+通航”,利用国家对通用航空业政策性支持,根据所在地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合理布局航线,精心设计旅游路线,开发诸如低空游览、体验飞行、跳伞等文旅产品,增强旅游体验层次、突显文旅特色品牌。此外还有如教育、体育、赛事、制造业等诸多领域能与文化旅游进行结合,“文旅+N”思维拓展了文旅融合的新空间,也为新业态的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动力。随着“文旅+N”的不断深入,在景区资源与周边区域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的文旅模式和产品,以更优质的文旅服务吸引到更多游客喜欢在此驻留、愿意在此消费,显然也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
无论是文旅融合,还是“新文旅”“文旅新场景”“文旅+N”,在乎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在乎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善文旅业态文化体验——让文化多一点“烟火气”,提升文旅业态文化内涵——让旅游多一点“文化味”,在“知游合一”的综合作用下,从要素融合向价值链深度融合迈进,这样的文旅融合,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更有生命力的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