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耕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以孟浩然《过故人庄》为例

2022-03-17毛煜青邹建玲

英语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许渊冲原诗译法

毛煜青 邹建玲

引言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一步实施,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特色农耕文化的脚步逐渐随之加快。中国古代典籍作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承载者,蕴含了大量农耕文化元素。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田园诗派以其清新淡雅之感向读者传达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绚烂多彩,其特有的中国农作物、农事活动、农家风貌词汇对诗歌的意义传达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孟浩然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长居农村,以结交农民友人为乐,以游访农家为趣,用质朴无华的笔墨,描绘恬静的乡村风光,赞美农家淳朴的民风。《过故人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基于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对《过故人庄》中具有丰富农耕文化含义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许渊冲、曾冲明、曾培慈、唐一鹤等以汉语为母语译者的四个译本,从而探究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找到最佳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完整传达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信息,让外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诗歌中的农耕文化负载词所表达的意义,促进中国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文化翻译观和文化负载词

(一)文化翻译观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兴起,翻译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文化价值,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被称为“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也因此崛起。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2004)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她指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活动,语言所处的文化是翻译活动的根基,而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功能对等,突出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李锐(2016:308)认为,“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奈达(Nida 2004)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将源语信息从语义到文体风格的再度重现。因此,翻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文化信息的传达,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内涵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享有极高的文学地位,而且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其中不乏大量的农耕文化元素。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农耕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翻译成为对译者的一大考验。文化翻译观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起重要作用。

(二)文化负载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借助语言得以传播,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负载词则是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体现,其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负载词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有差异。廖七一(2006:232)将其定义为“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的词、词组和习语”。胡文仲(1999:64)认为,“文化负载词指特定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巴克(Baker 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概念意义”,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可以表达一个抽象或具体的概念,这个概念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或者某种事物相关。

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许多翻译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王银泉(2006)指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为避免音译法的局限性,可使用解释性翻译或增译的方法,力求译出源语作者习以为常而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表达,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麻珍玉(2015)认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注意文化和内容的兼容性、词汇的选择及考虑英语国家读者的阅读性三大问题,同时提出直译、音译、意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总而言之,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须做到既保留其文化内涵,又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奈达依照不同类型文化的特征将其分为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五种文化类型,文化负载词也因此可分为上述五种类别。《过故人庄》一诗中的农耕文化负载词包含前三大类,在下文中,将对诗中涉及的此类词汇从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和社会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探究。

二、《过故人庄》农耕文化负载词翻译探究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包括饮食、穿着、交通、住房及生产工具等方面的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文化内涵。《过故人庄》一诗中的农耕物质文化负载词主要体现在饮食和住房两个方面。

例1:《过故人庄》

许渊冲译:Visiting an Old Friend’s Cottage

曾冲明译:Visiting Friend’s Farm

曾培慈译:Passing Through a Friend’s Farmhouse

唐一鹤译:Passing by My Old Friend’s Village

原诗题目中的“庄”指“(友人的)田庄”,对此,许渊冲、曾冲明和曾培慈采用意译法,分别译为cottage(村舍)、farm(农场)、farmhouse(农舍),唐一鹤采用直译法,译为village(村庄)。结合完整的题目来看,直译为village是不够妥当的。题目中还暗含诗人与“庄”主人亲近的老友关系。《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cottage的解释为“(尤指乡村的)小屋、村舍”,对farm的解释为“农场;牧场、饲养场”,皆与原诗文化信息大致相符。而farmhouse的释义为“农场住宅,农场主的主要住房”,显示了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无法体现诗人与“庄”主人的亲近关系,对原诗文化信息的传达不够准确。另外,cottage较farm而言在意义上将诗人所至之处细致到“农家小屋”更具体的事物上,展现了一幅中国古代乡村朋友近邻间互相拜访的日常生活画面。所以,在这里采用意译法,将“庄”译为cottage是相对而言更好的译法。

例2:故人具鸡黍,……

许渊冲译:An old friend has prepared chicken and food,...

曾冲明译:A friend of mine prepared chicken and millet,...

唐一鹤译:Having prepared chicken and millet,...

第一联中的“鸡”和“黍”分别指“鸡肉”和“黄米饭”,这里泛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这里诗人想以“鸡肉”和“黄米饭”这样简单又极具特色的田园家常菜向读者传递农家待客之简朴,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许渊冲对“鸡”和“黍”分别采用直译法和替代法,将“鸡黍”译为 chicken and food。对“黍”,许渊冲用food常见且易于理解的英文词汇替代,虽有利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诗诗意,但失去了原诗的部分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读者的想象。曾培慈采用意译法,将两者合译为country feast,虽然能体现原诗中暗含的“丰盛”的内涵,但既没有译出“鸡”,又没有译出“黍”,失去了对文化负载词的具体表述,不够忠实于原诗。曾冲明和唐一鹤则采用直译法,译为chicken and millet(黍类;谷子),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如实地再现中国农耕文化淳朴的待客之道和中国古代乡村的真实生活。所以,采用直译法,将“鸡黍”译为chicken and millet更佳。

例3:开轩面场圃,……

许渊冲译:The window opened,we face field and ground,...

曾冲明译:His windows are opened to face his fields,...

曾培慈译:The dining hall has its doors wide open towards the courtyard,...

11月23日上午,2018澜湄合作博览会暨澜湄合作滇池论坛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中国和澜湄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约300名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唐一鹤译:A threshing ground and a vegetable plot his house was facing,...

“场”和“圃”的意思分别是“打谷场、稻场”和“菜园”,其中“打谷场”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在其他文化中难以找到与此相对应的表达。许渊冲采用替代法,将“场”和“圃”分别译为field、ground。曾冲明用意译法,将二者合译为field。二位译者都使用了field(田地)一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其的释义为“an area of land in the country used for growing crops or keeping animals in”。field一词虽然不能够完整地传达源语负载词的文化信息,但仍保留了其中“农作物的生长场地”这一层文化内涵,不会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诗的意思。曾培慈使用意译法,将“场”和“圃”合译为courtyard,《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其的解释为“(通常为城堡、大宅第等的)庭院,院子”,这与中国古代农家小院的内涵不符,此译法欠妥。唐一鹤采用直译法,将“场”和“圃”分别直译为threshing ground、vegetable plot。“打谷”是中国传统收获作物的农活,具有强烈的农耕色彩,这里前三位译者采用替代法或意译法,淡化了原诗中所表现的这一农事活动,在文化信息传播程度上稍有欠缺;唐一鹤将“打谷”(threshing)直译出来,不仅不会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还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因此,此译文效果更佳。对“圃”,曾冲明和曾培慈选择不译,而唐一鹤将“菜地”(vegetable plot)的意思直译出,较之许渊冲所用的ground,表意更准确、具体。所以,在“场”“圃”的翻译上,唐一鹤的直译法更胜一筹。

(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涉及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动植物及气候等方面的词汇。在体现农耕文化的田园诗中,生态文化负载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起突出诗歌所描写的环境与氛围、表达作者情感等重要作用。在《过故人庄》一诗中,诗人借生态文化负载词描绘淳朴自然、闲暇舒适的中国古代乡村的生活画卷,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其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以植物与农作物为主。

例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许渊冲译:The village is surrounded by green wood;

Blue mountains slant beyond the city wall.

曾冲明译:The village is surrounded by green trees;

The blue hill slants beyond the walls of town.

曾培慈译:Along the way there are clusters of lush green trees;

Once outside the town,there stretch blue mountains on one side.

唐一鹤译:His village was surrounded by green trees;

With blue hills beyond the city wall.

此联意为“葱郁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描绘了一幅安逸恬静、清新幽美的乡村风景画。对“绿树”的翻译,四位译者均采用直译法。曾冲明、曾培慈、唐一鹤三位译者将其译为green trees,而许渊冲译为greenwood。wood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释义为“the hard material that the trunk and branches of a tree are made of”,偏重表示“木质材料”,用在这里与原诗意义的表达不符。另外,曾培慈在green trees前增译了clusters of和lush两个修饰语,虽稍显烦琐,但在原诗含义的传达上更完整,更能体现“绿树”的“郁郁葱葱”。修饰性词语的使用,使译后的诗句更生动、形象,更能够真实地体现中国古代乡村的田园风光,传达原诗饱含的对乡村风光的赞美之意。故曾培慈的译法更佳。

例5:……,把酒话桑麻。

许渊冲译:And cup in hand,we talk of crops of grain.

曾冲明译:We drank and talked of crops and mulberries.

曾培慈译:We drink to and talk about crops,yield and farm life.

唐一鹤译:We dined and drank while talking,about crops and farming.

“桑麻”的意思是“桑树和麻”,在原诗中泛指庄稼。“桑麻”为中国古代特有农作物,英美国家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所以若直译为“桑树和麻”,对没有背景知识的目的语读者来说,无法直接联想到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理解偏差。四位译者均采用意译法和替代法,许渊冲用crops of grain表示各种粮食作物,曾冲明译为crops and mulberries(庄稼和桑树),曾培慈和唐一鹤也使用crops一词替代“桑麻”的文化内涵。这三种译法虽丢失了原诗中具体的农作物含义,但仍保留浓厚的农耕气息,且与原诗文化内涵基本一致。此外,曾培慈和唐一鹤又根据原诗增译了原诗字面意义下暗含的信息talk about crops,yield and farm life(聊着农作物、农作物产量和农耕生活)和farming(农业),这样一来,更能让读者想象两个友人之间亲切交流的场面,烘托出农家闲适的生活氛围。因此,后两位译者的译法更佳。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涉及政治制度、社会传统习俗及称谓习惯等方面的词汇。在《过故人庄》中,最后一联涉及社会文化负载词。

例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许渊冲译:Whe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comes round,

I will come for chrysanthemums again.

曾冲明译:When the Double Ninth Day comes round,

I’ll come to him for chrysanthemums again.

曾培慈译:Looking forward to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we are,

To again gather here and chrysanthemums admire.

唐一鹤译:I’ll be back again to see his chrysanthemum,

Whe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on’s coming.

对“重阳日”,四位译者均使用“约定俗成”的译法,译为 Double Ninth Festival、Double Ninth Day(双九节)或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on(九月初九)。另外,后一句中的“菊花”虽然在字面上属生态文化负载词,但在这里与前一句的“重阳日”联系起来,可以得知此处指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等与菊花相关的习俗,故可将其归入社会文化负载词中。吴汉江(2007)指出,因“菊花”这一意象具有不确定性,可理解为“菊花”,亦可理解为“菊花酒”,这就使“就”字与之组合时产生了多种解释方式。对这一不确定的文化内涵,许渊冲和曾冲明均在其前使用介词for,既可以理解为“赏菊”,又可以理解为“饮菊花酒”;曾培慈和唐一鹤仅用动词admire(观赏)和see(看),在意义的表达上稍显单一。无论哪种译法,都能起到提示目的语读者此处的“菊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菊花的作用,加之上文中“重阳节”一词,也能辅助读者理解“菊花”在这里表示节日的一种习俗。

结语

通过以上探究发现,在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许渊冲、曾冲明和曾培慈三位译者主要采用意译法和替代法,将具有中国特色且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意义的词替换成外国读者所熟知的词,便于理解;唐一鹤主要采用直译法,将原诗意义直接译出,完整地传达文化信息。在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四位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意译、替代的方法。为了使生态文化负载词起突出环境、表达情感的作用,可适当采用增译法,借助修饰性的词语,尽量将源文本所体现的环境与氛围及作者情感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对于社会文化负载词,四位译者主要采用“约定俗成”的译法。总之,四位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选择不同的译法,力求完整、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文化信息。

猜你喜欢

许渊冲原诗译法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改诗为文三步走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