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家园共育的“三难”与“三巧”
2022-03-17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幼儿园范玮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幼儿园 范玮萍
家园共育,需要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达成育儿目标。新冠疫情却带来了客观存在的“鸿沟”阻隔于家、园之间。在疫情背景下,教师该如何根据现状增进家园沟通、促进家园共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思考且亟待解决的议题。笔者拟从“三难”与“三巧”出发,阐述疫情背景下家园共育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应对之法。
一、疫情背景下家园共育的“三难”挑战
挑战一:家园沟通难开展
充分且有效的家园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基础,是提高家园互动质量的关键所在。过去,教师上门家访、离园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半日开放、家长跟班、家长会等都是重要的家园沟通方式和渠道。家园双方可借由各种机会进行个别或集体的信息交流互通,达成共识。疫情期间,幼儿园封闭管理,家长会、半日开放、家长跟班等家园沟通形式均无法照常开展,家长无法被园方“请进来”并直观感知和了解幼儿在园的活动场景、环境和氛围,就连在家园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离园环节,也因家长无法进入园所或班级接送幼儿而变得仓促和紧张,家长和教师不再能够利用离园时段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师上门家访、入户指导等活动也戛然而止。教师难以“走出去”,无法真实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家庭状况、教养方式并提出且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家园间面对面地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被极大压缩。这无疑给家园间的信息互通造成严重的阻碍,家园双方活动现场与教育现场的不可视,更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易导致家园隔阂,不利于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
挑战二:家园理念难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家园双方持有科学、一致的育儿理念,是促进家园目标一致、通力合作的基础,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基石,是使教育成效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受疫情影响,家园沟通的主要内容被疫情信息推送、健康数据收集、查码检测摸排等工作占据了半壁江山,仅存的育儿资讯要么被刷屏要么受冷落,多数家长无暇顾及园所的活动开展情况,也无心参与育儿理念的交流。这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认识不清晰甚至错位,从而无法从根本上与幼儿园教师建立起步调一致的科学育儿观念,导致幼儿常处于不同的教育状态之中。
挑战三:家园资源难衔接
幼儿园教育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幼儿园教师在具备专业育儿知识的基础上,也可能存在着其他领域经验的缺失,因此,单靠班级教师的教育活动不足以促进幼儿完整且全面的发展。幼儿园管理层及教师应该充分整合和利用家长、幼儿园教师、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助力。然而,受疫情影响,以往采用的家园合作方式,如家长助教、“故事爸爸妈妈”、家长志愿者、家长小分队等均无法继续沿用。这种状况对家长而言,不仅限制了他们对班级所开展的班本课程、主题活动、节日活动的参与和了解,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较好的延伸,家园之间也难以建立起幼儿经验的链接;对教师而言,无法及时将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包括近阶段幼儿的兴趣、问题、需求等向家长展示和反馈,取得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持与配合,更难以将家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不断拓展和丰富幼儿园课程,实现家园互补。疫情的影响,不仅造成了家园间资源衔接的断层,也阻碍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频同步。
二、疫情背景下家园共育的“三巧”出路
(一)巧借线上互联,促家园沟通多元
为应对疫情给家园沟通造成的阻碍,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移动技术的优势,探索将“互联网+”与家园共育相融合,优化家园共育的媒介和形式,打造“互联网+家园共育”的新态势。
我们综合运用微信、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借由其高效传送、双向交互、即时沟通等功能,使家园沟通不受时空阻隔,高效、便捷。如我们运用微信向家长异步及时地传送相关信息资讯,与家长进行即时的互动沟通;运用视频功能实现一对一的线上家访,保证家园沟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帮助教师感受幼儿在家的生活状态及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以采取更为有效的共育策略,并共同执行。
视频媒介是当前再现生活场景和活动现状的最有效工具。我们巧妙运用短视频、直播等视频媒介,以更具针对性、及时性的方式,将家庭育儿活动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呈现出来。我们运用短视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剪辑幼儿在园表现或作品,便于家长对幼儿在园学习活动情况有整体了解;运用直播媒介开展家长会、毕业欢送会、节日节庆活动等,并以弹幕形式实现云端互动。这不仅便于家长在疫情无法入园的情况下也能异地参与活动,感受幼儿的教育现场,而且能满足一名幼儿的多名家庭成员想同时参与活动的愿望,改变以往只能一名家长入园参与活动的状况。
我们还充分运用园所微信公众号,动态展示幼儿园的课程理念、特色建设、园所环境、文化理念、园所荣誉、教师风采等,以专业化的站位与家长产生积极有效的情感互动。此外,还借由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互动性,通过问卷、投票、征集等多种形式,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建设,包括幼儿园吉祥物的设计、园歌征集等,激发家长对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取得家长对园所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最终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通过线上互联,实现疫情背景下家园沟通的多渠道、高互动、广覆盖、低延时,避免了因家园沟通不足而造成的信任危机,进而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巧推资讯信息,助育儿理念提升
如何通过巧妙推送育儿信息,提高家长对信息的关注度,引发家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资讯信息有效发送。利用微信与家长进行互动时,教师要避免将信息传送即时性的优势当作有信息就“想发就发”的随意性误区。信息“随意”发送,会对家长造成信息“轰炸”及阅读负担,从而带来不好的共育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应注重信息资源的发送时间、把握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精选信息资源的推送内容,以符合现代绝大多数家长的生活节奏和阅读习惯,做到信息的“有效”发送,让家长愿意去阅读。
第二,资讯信息精准发送。通过线上家访,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家长的教育需求、幼儿发展需要,以此区分信息受众群体是集体或小组或个别,有选择性地发送信息,避免“一刀切”地发布,占用集体资源,甚至覆盖了重要信息。
第三,资讯信息主题推送。教师可将一定单位周期内班级多数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发展需要,进行主题式的反馈、讨论与跟踪,增加家、园、幼儿三方互动。如大班幼儿正处于进行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有的教师尽力创造条件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等,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幼儿的进步较小是家园育儿理念不一致所导致。对此,教师可将这一主题问题的系列表现提出与家长讨论,帮助家长意识到幼儿目前的发展需求及做好幼小衔接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围绕主题推送可供借鉴的做法,便于家长在家中配合,开展适宜的幼小衔接活动。
第四,资讯信息多维推送。在向家长推送育儿资讯时,除了从网络中所甄选的适宜的、有效的内容外,也可推送一些由班级教师撰写的“教育随笔”“学习故事”或“课程故事”等。教师撰写的内容,不仅是教师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有效工具,也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增加家园互信的重要手段。这些内容可让家长直观地体验幼儿教育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认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行为,进而也革新和提升自身的育儿理念。
(三)巧发“家长任务”,整合家园资源
“家长任务”的发布,是疫情期间整合家园资源、链接幼儿园内外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广度与深度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近阶段班本课程的开展情况、重要活动的经验需要等,向家长发布任务。
[案例一]在开展班本课程“快递”时,幼儿对于取放快递的“驿站”“丰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便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去了解“驿站”“丰巢”,支持幼儿亲自尝试取快递,或采访快递员、驿站工作人员解答自己的疑惑等。之后,教师请幼儿分享和家长一起了解到的信息。在幼儿与同伴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随之建构起了关于“快递”的新经验、萌生了新的探究点,并推动班本课程不断拓展。
[案例二]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牙齿”时,幼儿想要了解“为什么会换牙”“牙医是怎么工作的”等问题,教师邀请了班级开牙科诊所的家长担任助教,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幼儿面对面互动交流,以专业的口吻解答幼儿的困惑。教师还带领幼儿“云参观”牙科诊所,丰富了幼儿对牙科工具、牙医工作的认识。
[案例三]在“阅读节”即将到来之际,教师请家长和幼儿一同去所在城市的书店,感受在书店阅读的状态。同时,家长可以指导幼儿选择喜欢的绘本,亲子讲述绘本并录音。教师将亲子录制的录音投放在班级语言区供班级幼儿欣赏。
在家长完成教师发布的“家长任务”的过程中,家长时而是幼儿学习的同伴,时而是教师的教学助教。但不论哪种角色,家长都为活动提供了个人人力资源(职业、特长、兴趣等)或物质资源(地域、专业化场地等),促进了家园双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家长任务”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幼儿园课程开展的外延,也提高幼儿园课程开展的专业性,更促进家园教育的有效衔接,使幼儿获得的经验和发展更具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
疫情爆发与常态化使家园共育工作陷入前所未有的窘迫,举步维艰。守旧的工作思路和习惯势必无法走出困境,唯有尝试转变共育方式,拓展共育途径,方能为疫情期间家园沟通架构起新的桥梁和纽带,不断拉近家园间距离,促进家园共育质量的提升,形成家园平等、合作共赢的家园共育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