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联动”的活动区游戏指导策略的探索
2022-03-17福州教育研究院陈少熙
福州教育研究院 陈少熙
笔者在幼儿园调研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认识上能了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也希望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活动区游戏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但他们组织与开展的活动区游戏存在区域功能封闭、师幼互动失衡、幼儿参与主体缺位等问题。笔者首先分析幼儿园活动区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通过“多元联动”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在游戏中能否实现自主学习,成为制约幼儿园游戏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笔者发现在一些教师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区游戏,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功能封闭
活动区是为幼儿游戏而设置的空间,并配置一定操作材料,以支持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学习经验。但在一些幼儿园教师组织的活动区游戏中,活动区的设置过于注重空间的各自分割与独立,以至彼此封闭、互不干扰。活动区材料投放多集中指向某个领域目标,材料设计过多呈现高结构化、作业性强,导致活动区功能单一。由于活动区空间、材料的封闭,无法诱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制约了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的自主学习。
(二)师幼互动失衡
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质量对游戏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常从自我本位出发,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重常规、重形式、重结果。有的教师打着“遵循儿童兴趣”的旗号,无视或不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教师的指导行为常处于“高控”的越界化或发起的单边化状态。
(三)幼儿主体缺位
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对幼儿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诸多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些教师组织、开展的活动区游戏中,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实现,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幼儿游戏意愿漠视,游戏的内容、材料、环境大多是教师预先设计的;游戏的玩法和推进大多是教师选择和决定的;游戏的分享交流、问题解决多是教师主导和评判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构建区间联通、开放动态的游戏空间,解决区角功能割裂问题。针对一些教师创设的活动区空间各自封闭、功能割裂,以至于不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多样化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打破区域界线,注重活动区功能相连相融,构架开放的、包容的、动态的游戏空间生态。
第二,遵循 “从玩而教”,解决师幼互动失衡问题。为了解决活动区游戏中师幼互动发起的单边化、“高控”的越界化,教师可以追随幼儿游戏的兴趣,跟从幼儿游戏的节奏,在“观察—分析—助推”循环递进中,实现 “从玩而教”的和谐互动。
第三,赋权幼儿进入审议,共构游戏进程,解决幼儿主体缺位的问题。教师在准备、推进和总结等环节,应更多地引导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发表意见、表达立场,实现游戏进程师幼共构。
三、“多元联动”的具体实践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元联动”的活动区游戏指导策略,调整空间设置、师幼互动、幼儿参与等决定活动区游戏质量关键环节,促进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
以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为根本任务的活动区游戏,势必需要基于一种生态学的视野,能够组织、协调和整合游戏中所有主客观的教学资源及力量,相互支撑、彼此融合,形成游戏的实践共同体。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元联动”的指导策略,以作为推进活动区游戏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观念引领。“多元联动”的指导策略,根植于现代教育生态学和建构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强调教育实践是多维度、多层面教育因素彼此有机关联的生态化系统,另一方面强调幼儿学习是主客互动过程中且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而得以实现的。
“多元联动”的指导策略旨在追求幼儿、教师、空间、材料等不同因素在活动区游戏实践场中的有机联系与和谐统一,并围绕幼儿的自主学习这一中心任务,形成各种关系间良性互动、互融的教学实践体系,最终构架起从空间设置到材料配备,从幼儿体验到教师支持,从游戏活动组织到教研机制运行等不同实践维度的立体生态。
(一)“区区串联”,构架游戏空间生态,实现“空间联动”
打破封闭的空间观,盘活空间资源,创设开放性、动态性、拓展性的空间,能实现幼儿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支持幼儿在游戏间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实现一个区域延展至另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拓展至多个区域、一个区域赋于多种功能、多个区域达成共同目标的“区区联动”模式,能发挥游戏环境生态的合力效应,支持幼儿获得综合、连续的活动经验,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
“空间联动”包括:一是联通空间。教师可以把班级活动室空间创设成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游戏空间。一个区域有多个小空间组成,教师可以利用边角创设活动区空间,并根据空间的大小,用可折叠的栏杆、收纳箱、小推车、拉杆箱等,创设随时可移动、可收放的活动区空间,实现了空间单一到多元。二是相邻相融设置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区间关联的内容、材料创设空间,满足幼儿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从一个区到多个活动区的自由转换。教师也可以在同一个活动区内围绕同一要素创设多形式、多内容的空间。三是材料多维联系。教师应投放丰富的材料,如同一类材料可以投放不同材质、形状、大小、厚薄等材料,同一类内容的材料可以投放层次差异、难易不同的材料等。
同时,教师要注重幼儿与使用材料的联系。幼儿可以增添、改变材料的新用法,生发新的游戏内容或新的游戏情节,形成“1+1”、“1+N”的“区区联动”模式。首先,一个活动区延展至一个活动区的“1+1”联动模式。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因材料的需要或因问题解决的需要或因游戏生成的新内容的需要,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如科学区中提供不同材质、大小的多米诺骨牌,幼儿在充分的操作、探究后,生成了新的内容和玩法,由此拓展到语言区中绘制多米诺玩法说明书、多米诺比赛邀请函、比赛规则等。科学区与语言区的联动,推动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又如建构区“热闹的马路”中,幼儿提出想为马路旁的树、楼房等安装彩灯,教师基于幼儿的需求,将科学区与建构区相邻设置,支持幼儿在科学区探索“制造灯光”“制造彩色光影”等,在建构区表现夜色下马路情境,实现建构区和科学区的联动……幼儿从一个活动区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区,能促进他们经验链接。第二,一个活动区拓展至多个活动区的“1+N”联动模式。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可能围绕某一内容或材料,拓展、持续推进至多个活动区。如幼儿在科学区探究恐龙的过程中生成了多个活动区游戏:在“恐龙世界”里,幼儿泥塑动态恐龙,创设恐龙生活情景;在“恐龙工艺品商店”里,幼儿运用美工区制作的恐龙徽章、恐龙玩偶等作品,开展角色游戏;在“恐龙博物馆”里,幼儿通过恐龙探究书、恐龙问题图谱卡、恐龙配餐等进行介绍、交流……围绕恐龙这一话题,幼儿的活动从科学区拓展链接至美术、语言等多个活动区,从而形成了多视角探究、多形式表征、多样化交流的自主游戏。
(二)从玩而教,建立师幼和谐互动,实现“玩教联动”
为了支持幼儿的发展,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看见、听见、洞见幼儿游戏的意愿、兴趣、需要,跟随幼儿的游戏,观察、收集幼儿游戏信息,理解幼儿游戏行为,达成“以玩定教”的和谐状态。
首先,观察与识别,读懂幼儿的游戏。教师询问幼儿的游戏想法、观察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交往状态、问题解决等,识别幼儿的表情、动作、言语等游戏状态以及个性化的表现,分析幼儿游戏体验与需求,从而为支持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依据。
其次,决策与反思,支持幼儿的游戏。教师应以遵循“教”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玩”,判断介入的时机和支持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暗示、平行示范、合作游戏、规则引领等策略,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引导幼儿与同伴、环境或材料等互动,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坚持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玩的乐趣、玩的多样、玩的深入。
第三,分享与延伸,助推幼儿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开展集体或小组等的游戏分享,鼓励幼儿讲述游戏中的趣事、困难或矛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顺应幼儿需求,分析蕴含的“学习机会”,诊断幼儿个体需要,针对“需要共性”和“需要差异”。教师还要善于建立游戏与其他课程的链接,让幼儿在游戏外获取的经验,在游戏内自然转化为游戏行为,不断推动游戏内容的丰富和游戏情节的拓展。
基于“读懂幼儿游戏—支持幼儿游戏—助推幼儿游戏”,教师的“教”不仅满足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建构经验,还关注了游戏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的课程价值。教师的“教”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玩,幼儿的玩能支持教师更好地“教”。游戏进程中的问题,与课程整合,联结着上一次游戏中未实现的愿望、想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助推下一次游戏的开展,使游戏与学习真正融为一体。玩与教互为转换、互为联系、有机整合,实现“玩教结合”的师幼和谐互动。
(三)游戏审议,彰显儿童主体地位,实现“观点联动”
在活动区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幼儿游戏想法,支持幼儿从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过程推进、评价反思等多角度参与游戏审议,在不断协商对话、解决问题、推动进程中回归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鼓励、支持幼儿参与对游戏过程的审议。游戏前,教师应引导幼儿共同讨论游戏开展,协商决定玩什么、想在哪里玩、需要什么材料、想和谁玩等。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幼儿及时评价自己的游戏体验,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教师要鼓励幼儿自觉回顾游戏过程、游戏事件,共同探讨“遇到了什么困难,准备怎么解决?”,共同评价“玩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要怎样做会更好玩?”等,激发幼儿的新设想、新玩法,不断推进游戏的进程。
第二,引导幼儿参与对游戏环境的审议。游戏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规划,通过师幼谈话、小组交流、绘制平面图等方式,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游戏环境创设的想法;支持幼儿运用绘画、图谱、手工作品等多种方式共同创设可玩、可探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的学习在环境创设中看得见。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新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游戏行为、游戏情节、游戏玩法等。游戏后,教师鼓励幼儿提出环境新设想,不断挖掘幼儿的生活体验,不断探索环境与课程、教学、幼儿之间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 ”与幼儿的深度“对话”。
活动区游戏的“多元联动”,让游戏内容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游戏过程更生动活泼。“多元联动”的指导策略,支持了幼儿多时空、持续性的自主学习和游戏,从而使幼儿的游戏兴趣更浓厚、学习与发展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