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研中构建适宜的园本课程*
——以“幼儿园的杨梅树”教研活动为例
2022-03-17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幼儿园李丽玲
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幼儿园 李丽玲
“课程”这个词,对我们边远山区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总能在各种场合听到这个词,也知道很多幼儿园在积极编制、组织和实施园本课程。但一旦要求我们去进行相关的探索,很多教师就不约而同地“打起退堂鼓”。课程,似乎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挑战。什么内容能成为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我们经常没有头绪。
一、研讨源起:“看见”一棵树
幼儿园操场旁的草地边有一棵生长多年的杨梅树,其冠如伞,郁郁葱葱。树上结着的一颗颗绿色小果子,正慢慢泛红。往年果实成熟时,园长一般安排保安进行采摘,然后把果子分给各班教师和幼儿品尝。师幼与近在咫尺的杨梅树的“互动”也几乎就仅限于此。
5月的一天,郑老师带着幼儿在一片草地上玩耍。忽然,一个幼儿抬头往树上看了看,欢呼道:“老师,树上有好多小果子!”一时间,连同在邻近场地游戏的另外两个班的教师和幼儿都被吸引过来。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其中夹杂着教师的回应:“这是什么果子呀?”“是杨梅。”“老师,这个果子能吃吗?”“绿色的果子还没熟,是酸的,不能吃!”“那它什么时候能熟呀?熟了甜吗?熟了能不能来摘?”……
面对兴奋的幼儿,三位教师把目光转向在一旁观察幼儿的笔者:“李老师,小朋友们很想吃杨梅,今年能不能让他们自己采摘啊?”笔者答:“当然可以。不过采摘之前,是不是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呢?”郑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想带着他们一起观察杨梅树,让他们看到杨梅果一天天从青到红的变化。”笔者追问:“另外两位老师有什么想法?这样吧,大家平时总说找不到合适的园本课程,我们不如就从这棵杨梅树开始,好好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设计出一个主题活动课程。”
为了更好地组织并实施课程,我们顺势而为,开始了以“幼儿园的杨梅树”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希望能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难得的契机尝试生成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同时,帮助教师探索园本课程内容的架构、克服对课程构建的抗拒和畏难心理。
二、前期研讨:可以做什么?
针对“如何利用幼儿园的杨梅树开发园本课程?”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中班及大班年段的教师进行了一次专门的研讨。
笔者:园里的杨梅树又挂满了果子,引起不少幼儿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集思广益,看看能怎样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杨梅树构建园本课程,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吧!
教师A: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摘杨梅。现在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果园参加采摘活动。我们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摘呀,他们肯定很喜欢。
教师B:对,幼儿一定很爱吃自己摘的杨梅,哈哈!杨梅树有点高,幼儿采摘有难度,看看他们能不能想到摘果子的办法。
笔者:对,我们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允许他们尝试,更要支持他们的探索。除了采摘,我们还可以开展什么活动?
教师C:还能开展科学活动。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杨梅树,学习养护杨梅树,安排值日生定期去浇水等。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做“照管记录”,观察并记录杨梅果子一天一天变红。这个活动肯定比种菜及照管青菜更有意思。
教师D:我们班的幼儿喜欢画画。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去杨梅树下画画,还可以把摘杨梅的场景画下来,编成绘本。
…………
笔者: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过不管开展什么活动,我们教师都要把准备工作做扎实,千万不要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如果有的教师准备开展绘画活动,要多引导幼儿观察。经过多次、反复的观察,幼儿或许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发现、想法。希望在今天研讨的基础上,大家能够引导本班幼儿开展更多、更有趣、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
通过这次研讨,我们发现教师已关注到幼儿才是课程的主体,能顺应幼儿的兴趣、倾听幼儿的想法。一些教师提出要让幼儿直接参与操作,包括之前幼儿从未参与的采摘。其中,个别教师预见了采摘的操作对幼儿来说既符合幼儿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讨论颇多,在考虑兴趣的同时还兼顾了各领域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中期研讨:发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教师的设计、准备,中班及大班两个年段的几个班级与杨梅树有关的活动陆续开展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幼儿来与杨梅树“互动”:有的幼儿围着杨梅树观察、讨论,有的幼儿测量杨梅树的高度,有的幼儿在树下绘画杨梅树……“六一节”前夕,幼儿找来一些户外体育器械,准备利用器械采摘。
为了解决各个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推动幼儿深入探索,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集中研讨。
笔者:很高兴看到一些教师开展了和杨梅树有关的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不少收获,欢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把我们的课程构建得更深入、更有质量。
教师A:幼儿观察了很多细节,发现杨梅果实太多了,把树的枝条都压弯了。他们还发现果子成熟过程中会出现半红半绿的现象。
教师B:幼儿发现大门方向和树顶上的杨梅红得快,这就可以延伸出一个新的科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教师C:采摘之前可以先组织幼儿对杨梅树高度进行测量,帮助幼儿更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和器械。
教师D:幼儿发现敲下来的果子掉在地上容易烂。他们就想出用篮子、托盘甚至是桌布来盛接掉下来的果子。这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的情况。
教师E:品尝自己摘的杨梅,幼儿的表情丰富。有的幼儿明明吃到酸果子,也舍不得吐掉,硬是龇牙咧嘴地吃完。可惜当时忘了拍照,下次哪个班级活动时一定要记得拍照。
教师F:我班上的幼儿因为杨梅的分配问题发生了争执,后来他们自己商量并找到了解决办法,所以分杨梅时还可以融入数学知识和计数技能,如“比较多少”“按群计数”等。
…………
笔者:大家谈得都很好。我们的活动开展得不错,看来不仅幼儿喜欢参与这些活动,教师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少经验。大家发现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发现了更多活动的价值。后期我们应该重点探讨活动的调整、优化。大家可以按照刚才讨论的思路去继续推进活动,力争各个班级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幼儿园的杨梅树”主题活动课程。
经过研讨,很多教师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能把本年龄段的学习内容自然融入主题活动课程中,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教师还能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充分肯定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反思和调整活动内容,为幼儿沿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前进提供支持。这是一种良好的课程设计思路。
四、后期研讨:收获了什么?
又过了一周多,杨梅果全部成熟并采摘完了。我们围绕杨梅树开展的活动也暂告一个段落。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教师收获了什么?幼儿又得到了哪些发展呢?第三次研讨围绕“收获”这一主题展开。
教师A:在摘杨梅之前,幼儿特地制订了采摘计划,想到的办法很多。我们鼓励他们去尝试,保护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热情。经过实践后,幼儿发现有不少的办法实际上用不了,但他们的质疑与求证思维发展起来了。
教师B:我班的幼儿计划用攀爬架来帮助采摘。他们先商量需要几个人合作,在搬运过程中每个幼儿都会调整自己的站位,以使群体行动更方便。这是培养幼儿协作能力的良好时机。
教师C:我们班的幼儿为了方便采摘,想去搬组合轮胎,然后垒高。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力气不够,就去求助大班的哥哥姐姐,两个年段的幼儿一起完成了操作。这也是提高两个年段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机会。
教师D:在品尝杨梅时,我把我们班级幼儿的表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再让幼儿自己看照片。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幼儿画出来的作品非常生动!
教师E: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征能力太强了。他们甚至可以用五种以上的手法表现杨梅表面一粒粒凸起的小果肉质感!
教师F:在鼓励幼儿选择分享对象时,多数幼儿首选的分享对象是家人。我觉得应该在今后的其他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关注身边的保安叔叔、保健医生及厨房阿姨等,支持幼儿有意识地了解、感恩为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服务的人。
…………
笔者: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努力。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教师利用习以为常的杨梅树开展了这么精彩的活动,构建了初具规模的课程。以前大家总觉得设计课程是专家的事情,我们没有那种能力。其实,课程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的“幼儿园的杨梅树”课程还只是尝试,也不够系统、严谨,但不管怎样,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成功的开始。我看到了所有教师的努力和热情,教师也应该看到自己的能力。只要我们眼里有儿童、心里有教育,就能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道路!
经过三次大型集中研讨活动和多次小范围教研活动,多数教师已能遵从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原则,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兴趣又着力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做过多的干预;能及时抓住幼儿学习与发展契机,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幼儿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历经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园的杨梅树”主题活动课程悄然生成,涵盖了科学、健康、社会、艺术、语言五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树立起“从生活出发、从幼儿出发、从园本出发”的课程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探索活动中开始有了信心。丁海东曾提出:“幼儿园课程即是幼儿活动的课程,幼儿园一日活动都是课程。……静坐与静听不是幼儿适宜的学习方式,只有动起来,做起来,在行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才是幼儿园课程建构和实施的根本依据。”[1]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即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是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5月的杨梅树、6月的杨梅果,正是我们幼儿园里最有吸引力的学习资源。当我们能追随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将它与幼儿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关注到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就找到了一条行得通的课程构建途径。
注释
[1]丁海东.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念[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