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多维主体性的中职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探究

2022-03-17许兰萍

成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多维主体性阅读

许兰萍

摘 要:学生主体性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本文尝试厘清了主体性的四个维度,从了解学生需求、设计科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综合活动等四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多维主体性的培养,以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维 主体性 问题 阅读

2020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以生为本,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基于真实情境,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渐成阅读教学潮流。语文课堂看起来很是热热闹闹,学生活动形式多样,争着发言,搶着对话,但这样的课是不是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了呢?如果仅是课堂热热闹闹,却只停留在“让学生说话”的层次,而不是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这只是一种表象,其实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 厘清概念:主体性的多维解读

什么是学生主体性呢?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表现出的自主性、积极性及自觉性。有学者认为它包括四层含义:目的主体性、伦理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有些教师把“活动主体性”当作主体性的全部,认为设置学生活动就是重视学生主体性,学生活动得越多,主体性就发展得越好。有的公开课“吹拉弹唱齐上阵,同桌小组共交流”,以此来突出学生主体性。这样的课堂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除了活动主体性,还有伦理主体性、目的主体性和发展主体性。

重视活动主体性,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给学生更大的舞台表达,更大的空间发展。除了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伦理主体性)外,还要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目的主体地位、发展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多重内涵呢?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的水平和教学情境设置的质量。

2 了解学生需求:提供动力支持

教师需事先做好调查,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展学生主体性不是仅在于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得以提升,更是在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对文字、文学以至文化的热情,催生自我进步的动力,提升语文素养。

【案例1】《沁园春 长沙》教学实录片段

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稠”怎么解释?具体如何理解?

生:“稠”应该是“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过去不平凡的日子多,但具体指什么,不是很清楚。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谈一谈,“稠”具体是什么?

生:(沉默)。

呈现背景资料:毛泽东年轻时代在长沙长达13年的求学生活经历、以及创办《湘江评论》、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等相关革命斗争事件(具体略)。

师:读了这些背景资料,谁能来说说“稠”具体指什么?

生:文中“稠”具体指书写文章、谈论国事、驱逐权贵、江中畅游。

师:的确,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事件。他在《湘江评论》(《民众的大联合》第四期)写道:“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所以,有了那段“峥嵘岁月稠”。

这堂课中,学生对毛泽东在20世纪初的革命轨迹并不了解,仅能读懂“稠”的字面意思,却难解“稠”的具体内涵。教师提供了历史背景,为学生的思维拓展“铺路搭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这个通过背景材料引导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主体性的过程,而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则是这个过程的起点。

3 设计科学目标:寻找思维契合点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方式,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捕捉学生在相关知识、能力方面的欠缺,找到教学的思维契合点。一旦课堂的教学目标能切中此点,就能使学生快乐、自主地投入语文学习。

【案例2】《胡同文化》教学目标修改稿

修改前:

1.关注细节描写,体会质朴语言;

2.领悟作者感慨,表达怀念之情;

3.分析民居特色以及从中渗透的文化,为保护北京城的胡同献出金点子。

修改后:

1.梳理文章的结构,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学习详略得当的记事方法,把握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3.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味,领悟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在这个《胡同文化》的教学目标中,修改前的第一个目标没有紧扣文本特点,第二个目标缺少实施的抓手,第三个目标完全忽视学生的学情,不着边际。修改后的三个目标则结合教与学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实现了目的主体性,也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

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当教学问题与学生的心理图式相容,学生会认为太简单,对此不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从学生主体的需要出发的呢?与学生的心理图式虽不相容但是比较接近的时候,也就是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至于太难,就会激发学生的“斗志”,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4.1 突出激疑性

问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学情,能够从文本的关键点、疑惑处设置问题,让学生出于好奇进行探究。如《项脊轩志》的教学,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字词解释、全文翻译,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疏通字词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本中的《项脊轩志》删去了第五段,即在增补的文字前原有一段文字:“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你认为这段话应不应该删?请从文中找出证据。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富有探究价值。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得出两种不同的意见,认为删去的好处是集中表现归有光对亲人深切情义的主题。而不删的好处是更全面地体现封建社会里读书人的思想。教师对此予以肯定。同时又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了归有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曾经显赫一时的家世、《先妣事略》中让有光背诵《孝经》的母亲、《请敕命事略》中鼓励他自立的妻子,学生明白了从开篇轩的衰旧、破败到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其实都是归有光对学业有成,光宗耀祖的渴望。而这段删去的内容表达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及文化价值追求。这样激疑性的问题设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对《项脊轩志》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2 凸显梯度性

问题设计应循序渐进、富有梯度、环环紧扣。问题的设计只有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学生认知的发展顺序,才能诱发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因此,问题要进行也有由点到面的拓展,体现广度;也要进行由易到难的挖掘,体现深度。

【案例3】《想北平》教学设计(节选)

任务一:解读题目 初识风格

老舍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谈谈你对《想北平》这个题目的看法。

任务二:通读文本  一解深情

探究1:文中,老舍为何多次强调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呢?如何写这“说不出来”的爱?

探究2:老舍喜欢的北平是怎样的?老舍爱的是怎样的北平?请结合课文分析。

探究3:老舍为什么要选择小巷小道,花花草草来写北平? 你觉得他偏心吗?

任务三:细读结尾 二解深情

讨论:文章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任务四:走进作者  三解深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想北平》中,你觉得自己读出了怎样的老舍?

这篇教学设计的问题从题目的解读到文章的理解,再到作者情感的探究,让学生读懂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思虑、担忧之情。这些问题结合文本,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难易适中,又具有探究性及开放性,体现出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意蕴的兴趣。

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尺度。问题既不能设计得难度太大,否则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设计得过于简单,否则就不需要“跳一跳”,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也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研读文本。

5 开展综合活动:提供个性化平台

语文教学强调综合性、实践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开展综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综合实践活动既包括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也包括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读书会等跨媒介活动。

5.1 走入社会的实践活动

“語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应组织多样的生活化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包括开展社会调查,写研究性小论文,为自己的学校写解说词,为身边的平凡人写传记,等等。如在2020年疫情上网课期间布置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采访身边一位参与防疫工作的人,记录下来,并写下感想;如去年暑假期间,让学生采访家族中的某个人物,为他写一篇传记,等等。

【案例4】学生采访稿(节选)

采访人:王雨茜   被采访人:区人事局管理干部骆忠宝(父亲的朋友)

时间:2020.2.22晚上七点   地点:家中

采访实录:

我:(电视刚好在放疫情的相关新闻)叔叔,您最近很忙吧?我从爸爸那听说您一直没放过假,是不是跟疫情有关啊?

骆叔叔:是啊,今年单位没有放假,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进入疫情防控加班模式,为了疫情防控,单位要求减少人员流动,而我们这些离单位近的“老干部”也就只好担起重任了!(笑)

我:(震惊)初一就开始了?叔叔您也太辛苦了!那不是没有时间和家人一起了?

骆叔叔:特殊时期嘛,应该的。所以我早早地把你骆阿姨和雨昕送回了老家,而我天天在工作岗位上,算是和办公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吧。(大家都笑起来)

我:对了,上次看到您的朋友圈里发了好多您做志愿者的图片,您能不能讲讲您都做了什么呢?

……

骆叔叔:(欣慰地笑)是啊,相信有你们这一代在,我们国家的明天会更好。

【案例5】为身边的人物写传记——《父亲的四十年》(开头部分)马俞露

1976年12月,我的父亲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的贫农家庭。

父亲3岁那年,家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他的妹妹——我的姑姑——出生了。

从父亲有记忆开始,他就一直在为这个家庭付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帮着家里人做农活,春天帮着播种,夏天帮着照顾蚕,秋天帮着收豆子,冬天帮着搭棚子。

5岁时,家里着了火,奶奶只来得及拖着父亲、抱着年幼的姑姑逃出来,什么家当都没来得及拿,所幸没人受伤。

6岁,父亲去附近学校上小学,中午要回家做饭,为地里劳作的家人准备饭菜。父亲说,他上学的时候只有几本薄薄的书,用奶奶给他缝的布包装好,走路的时候跑跑跳跳,把包甩来甩去,也很快乐。

当时的人们普遍穷,没有几户人家有电视机。他和姑姑就拿着板凳,跑到活动室里看。虽然只是黑白电视,却带给了他很多乐趣。过年时曾爷爷给他一毛钱的红包,是他最盼望的事……

这些校外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拓宽了学习空间,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5.2 丰富多元的校园活动

语文教学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语文的重要性有直观深入的认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后,以“现代乡村振兴关键引进外地优秀人才还是培育本地乡土人才?”为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手针锋相对,观众情绪饱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学生自己投票产生的“最佳辩手”更是成为学校风云人物。如学习戏剧单元,开展了《青春·戏剧》演出活动,全班同学身兼数职,个个担任演员,演出了《天下第一楼》《哈姆雷特》《雷雨》等剧,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升。演出后,学生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令人难忘。有的同学写道:“从一个不会在陌生人前说话的女孩,到能够在老师、同学面前放开手脚、亮出声音,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逐渐克服心中的恐惧,变得开朗阳光。这次戏剧表演让我有凤凰涅槃之感。”有的同学写到:“我依稀记得国庆节的那些夜晚,打开QQ会有同学朗读台词的声音,服装道具的讨论。小伙伴有时会为某段“神似”的表演而拍手叫好,有时会因细节而激烈争论,有时又苦恼于人物表情语气的把握。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台上那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付出的努力让人感动。”

真正的学习并不仅是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而是学生对学习自我内化的过程。只有重视学生多维主体性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和谐个性,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冯志坚,邹建国,肖黎.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大学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12(5):18-23.

[2] 马春亚.主体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和师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8

[3] 时粉钧.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个人感悟[J].语文教学之友,2020(6): 37-38.

1835501705281

猜你喜欢

多维主体性阅读
浅谈多维课堂教学评价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