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提升对策探讨
2022-03-17王晓娟
王晓娟
摘 要:应用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弊端,遵循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年级 小学数学 应用题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视解题技巧的教学,不注重解题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习效果不太乐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思想,加强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 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弊端
长久以来,应用题教学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内容,在数学试卷中所占分值也较大,但是当前应用题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于数学教学模式单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仍旧是以传统教学思想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将问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因为小学数学许多应用题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在教材中没有很明显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通常都是照本宣科,依据教材中所出示的例题进行改编,没有进行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学习数学知识逐渐产生厌倦的想法。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大幅度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方面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小学数学应用题中除了会出示数字以外还存在着许多描述性的文字。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分析题干,也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将解题步骤、解题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生搬硬套。但是学生通过学习,只知道了做题的过程,但是没有实际地掌握解题思路,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反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个方框内,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都无法得到有效地发展。
第三方面是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就目前而言,数学应用题的类型虽然呈现出多样性,但是问题的提法与考点却如出一辙,其结构与形式比较单一,根据调查,部分题目在设定的时候过于保守,没有设置开放型题目,如此则对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造成制约,这对日后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有所阻碍。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性的设置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与分析,避免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2 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2.1 创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复杂,对于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害怕的情绪。但是,从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应用题都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且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教材中的应用题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恰巧可以把握这一特点,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将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时,教师首先在课程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小红、小明、小芳三个好伙伴一同去钓鱼。小红钓了6条鱼,小明钓了11条鱼,小芳只钓了4条鱼,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钓的鱼同样多”。教师首先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应用题的出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从而获得“先合并再平分”这种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将解题的思路用算式的方式表现出来。
还例如在学习了“最大公约数”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与生活相联系的应用题“马师傅要在一条路上安装路灯,要求A、B、C三处都要有路灯,且所有灯之间的距离相等,已知AB长57米,BC长95米,请问马师傅至少要安装几盏灯?”
这样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寻求答案。
2.2 引导学生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能够把握一般题型中的关键字词,但是一旦遇到逻辑性强的问题,仍旧会有部分学生受到问题的干扰,出现解题思路偏离以及找不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准题目中的关键点,为高效解答应用题打下基础。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展开相关的训练。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能够依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进行探究。而学生的解题思路体现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明确所需要求得的问题,能夠以自身综合分析能力找出题中问题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高年级应用题中,题目的信息点会被题目的情节设定所掩盖,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找出题干中所存在的数学关系,并加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体育场把37.5m³的煤渣铺在一条长100m、宽7.5m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铺多厚?”在这道题目中,直接出示了长100m、宽7.5m,并没有明确指出37.5m3是该长方体的体积,而是以体积单位侧面地告诉学生这一信息,而最后的问题也不是求“高”而是求“厚”度。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找寻题目中的隐藏数据,从而构成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得出算式:37.5÷(100*7.5),最后依据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厚度为0.5米。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一朝一夕中累积而来的,教师要将审题习惯的培养渗透进教学的各环节中,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要求学生阅读题目两遍并圈出关键数据,必要时还可以将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公式的方式表现在题目旁边进行批注。例如“某运输队第二天运货55吨,第二天比第一天多35吨,第三天则是第一天运货吨数的2倍,请问三天一共运货多少吨?”,这道应用题是典型的复合应用题,解题需要经过多项步骤。因此,在阅读题目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已知的“第二天运货吨数”圈出来。然后在第一天的吨数旁边批注“第二天运货吨数-35=第一天运货吨数”在第三天的文字旁边批注“(第二天运货吨数-35)*3=第三天运货吨数”最后再用数字的形式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得到最终的答案。
2.3 注重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答应用题
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数量关系分析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找准数量关系的技巧,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方式解答应用题。
① 画图解应用题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题目,明确解题思路,教师就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数量关系清晰化。
“学校买来4个足球和2个排球,共用去102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3元,每个足球和排球各多少元?”在这道应用题中,学生如果采用两条线段图的方式不容易明确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師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条线段图作为辅助,将2个排球运用两条相等的线段图表示,根据题意得知每个足球比排球贵3元,所以将4个足球的线段图用比排球多一截的4条线段表示,将多出的那一截标注上3元的数量。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两个小同学折纸鹤,小红折的数量比小丽的3倍还多5个,她们两个一共折了53个,请问这两个人分别折了多少个?”在绘制这个线段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小丽折的纸鹤数量看做“1”即一个小的线段图。而由题意得知小红折的数量是小丽的3倍,则在小丽的线段图下面画上3条相等的线段。绘制完后教师再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发现小红折的数量比小丽的3倍还要多5个,因此在再多画一条线段上面标注好数量5个。由这个线段图很容易发现53-5,得出的结果在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1分就是小丽所折的纸鹤个数。根据线段图得出算式小丽折的个数为12,小红折的个数为41。
②列方程式解应用题法
列方程式解应用题包含综合法与分析法两个具体的操作方法。综合法是先将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再进一步列出方程式。而分析法则是先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将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然后列出方程。
审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将题目中涉及到的概念及术语弄清,并确定未知数再用X来表示。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里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2倍多47本,科技书原有482本,请问文艺书有多少本?”在这道题目中,我们所有已知的量是科技书的数量482本,而需要求的未知量是文艺书的本数。通过题意得知“科技书是文艺书的2倍还多42本”由此得出等量关系式:。我们设文艺书本数为X,那么方程式可以列为,最后得出x为220本,且文艺书有220本。还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年龄问题“父子两人现在的年龄和是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和儿子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根据题意中得出,爸爸现在的年龄加儿子现在的年龄合为53岁,8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2倍为等量关系,假设现在儿子是x岁,则8年后儿子是(x+8)岁,父亲是(53-x+8)岁,则53-x+8=(x+8)*2,根据算式得出父亲现在的年龄为38岁,儿子现在的年龄为15岁。
2.4 培养数学思维,遵循三维数学教学目标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解出答案,并形成计算规律,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年龄比较小,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在逐渐接触到高年级应用题之后,往往大多数小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体系,在面对应用题时,部分学生对题目认识不够,未及时地掌握题目当中所包含的条件,无法建立条件与问题的连接点,部分学生解题时间过长,对于内心解题思路造成影响,甚至无法判断自己解题是否正确。对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调整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清,要从条件逐渐过渡到结果,成功的解决问题,这样在循序渐进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进程,形成抽象的思维模型。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遵循三维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学情出发,将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情况相互整合,积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较为头疼的题型加以重视,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换而言之,教师在教授学生解题思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要促使眼耳口心一致,及时的掌握知识的要点,提高解题准确率与速度。
2.5 与生活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解题技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度比较低,对应用题过于抵触,在应用题设置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保证题目设置与生活相互结合,其中对于抽象的应用题而言,要与生活相互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打消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解题规范以及解题技巧,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然而解题过程当中却存在相似的思维模式以及解题技巧,在应用题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针对性的做好学生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此快速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要循序渐进对学生给予引导,对应用题进行分类,根据分类采取不同的方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获得共同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永利.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J].教师,2021,(12):45-46.
[2] 李福堂.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教师,2020,(S2):56.
[3] 钱文斌.浅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审题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6):59-60.
131850170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