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3-16丛梦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园所动作游戏

丛梦冉,孙 钠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积极主动进行的一项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1]

1 表演游戏对幼儿的独特价值

1.1 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

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体育游戏、韵律活动等,同时表演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动作发展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需要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低年龄的幼儿更是如此。在进行游戏时,他们多是凭借手势、表情、动作表现自己。其次,表演游戏是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是动态的活动。幼儿必须随着情节推进进行位置的移动变换,他们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这一行动的过程需要幼儿通过走、跳、跑等动作完成对角色的演绎。最后,大部分园所都会为幼儿营造专门的表演区,表演区中有各式各样的服饰,幼儿在穿戴服饰时会涉及系纽扣、系发带等行为,这些行为活动利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1.2 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邱学青教授认为,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化作品内容的一种形式,它以幼儿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开展游戏情节。[2]从这一内涵中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戏剧游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幼儿对于情节、人物等的处理是灵活的,并非局限的。从复述故事情节到创造性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幼儿凭借自己的理解用言语表达,同时根据情境转换自己的语气、语调,使自己更符合人物形象,这一过程中,促进了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3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表演游戏更易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一定的故事情境或是幼儿创编的故事情节中,幼儿对于游戏的行为、活动多是约定俗成的,每一位幼儿尽管可以对其中的对白进行自我处理,但是诸如不能离开表演场地、不能打乱表演节奏等规矩已潜移默化在游戏中。第二,表演游戏利于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表演游戏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的、轻松愉快的,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下愿意与伙伴进行交往与沟通,并且游戏使幼儿在耳习目染下愿意乐于与人合作、交往,也使幼儿学会了基本的交往礼仪。

1.4 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表演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于幼儿的学习品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研究证实,在故事表演、手偶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专注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3]具体表现在:第一,表演游戏要求幼儿按照一定的脚本、框架进行故事情节的推进,由此幼儿必须要长时间维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物,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的推进最后到故事的结束,幼儿不能随意放弃游戏;第二,表演游戏不同于戏剧游戏是根本区别在于其“游戏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对于人物、情境的理解调整自己的“台词”与行为活动,这一过程中由于幼儿各自发展水平及个性特点,对话的差异性显现出来,但是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对故事台词与情节进行微调,由此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得到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

表演游戏按照游戏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类、音乐类和简单的形象装扮;按照游戏场景的规模或是场地的不同,表演游戏则可以分为小剧场表演、故事盒表演、沙盘表演和木偶表演。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教师组织表演游戏中,可以清晰地注意到园所将表演游戏局限于童话剧表演和小剧场表演两种形式。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在“剧场”“表演区”给伙伴们、教师和家长展示,幼儿被束缚住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只能乖乖顺从教师的想法进行“演出”。六一活动、节目表演有时候也成了幼儿游戏的“负担”,他们不能听从自己的心灵,用自己夸张、嬉戏的方式演出而只能严格按照“脚本”为“观众”服务。

2.2 缺乏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

教师适当适时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游戏且推进游戏的进程,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等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大部分教师对于正在进行游戏的幼儿的行为及活动采取消极处理方式。教师应当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独立主动地开展故事,但并非教师是一直不参与,消极处理,这是对幼儿游戏中发展的忽视。第二,教师对于指导的时机不明晰。很多教师在幼儿刚出现矛盾时进行指导,或是在幼儿出现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言语不一致的时候进行干预,或是在幼儿出现消极情感时进行指导等。第三,教师指导方式不恰当。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多数教师会采取垂直介入的方式,这一做法虽是及时制止了幼儿的错误行为,但也终止了其他幼儿的活动。

2.3 幼儿主体地位模糊

尽管国家及地区都在提倡以幼儿为主体,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但是依旧有教师对此观点理解的过于片面,教师高控的现象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一直存在。首先,在表演游戏主题及内容选择方面以教师为主,幼儿选择权丢失。纵观当前园所中表演游戏主题的选择多是教师依照园所所给教材中的故事或者文学作品,选用幼儿自身兴趣或经历的原创故事极少。其次,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分配、任务的安排由教师决定。教师为了避免角色选择中出现同一角色被过多幼儿选择的情况等此类问题的出现,擅自做主以所谓的“帮助”幼儿进行强制性分配。第三,动作过于整齐划一。为了让表演游戏更具有“表演性”,教师会教幼儿统一的动作并让幼儿进行模仿,并通过多次的练习让幼儿牢记掌握。

3 对策建议

3.1 园所方面

首先,结合园所实际,更新园所理念。当前教育趋势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玩中学”等观念越来越受到各地区及各园所的关注,无论是教学活动或是区域活动,园所理念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游戏。此外,园所在设计及选择表演游戏题材中更应注意游戏元素的恰当运用,表演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需要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空间及提供更多独立自主游戏的机会。其次,加强有关表演游戏的教科研活动,提升教科研质量。为了更好地改善表演游戏实施现状,园所教科研活动应是系列性的、有针对性的,根据实际游戏活动及时进行调整。最后,建立线上线下资源总库,合理提供并利用材料。园所可以依据每个学年各个班级进行表演游戏的情况对其表演游戏的材料进行回收及线上整理,为后续提供经验和思路,减少教师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上的压力。

3.2 教师方面

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自己。第一,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不仅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理论,及时了解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理念从而更新自己老旧思想及做法。第二,认真观察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合理把握引导时机。在游戏中的幼儿难免会出现忘记台词和动作、脱离所扮演的角色、攻击性行为等各种问题,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当前表演游戏的进程、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引导、干预和采取何种不过多影响幼儿游戏的方式促使幼儿继续游戏,教师应在不打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恰当选择介入方式和行为示范,给幼儿保留充足的游戏时间。第三,尊重幼儿,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内容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适宜性,因而在进行表演游戏主题和内容选择前,教师需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合适的文学作品。

表演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中的一种,一直深受幼儿的喜爱,同时也是园所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演游戏对于幼儿更是有着独特的价值。

猜你喜欢

园所动作游戏
动作描写要具体
爆笑游戏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