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能源革命的油气地质类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2-03-16史集建张云峰朱焕来魏华彬张博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科油气融合

史集建,张云峰,朱焕来,魏华彬,张博为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油气地质是东北石油大学学校的龙头品牌专业,60多年来为国家及油气行业培养了上万名高素质人才,为大庆油田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能源行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页岩油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开始成为勘探的热点;生态文明建设加速了地热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了油气勘探技术的升级;“一带一路”加速了对俄能源合作;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储气库等储备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能源革命重要论述,能源行业进入了新时代。另外,国际油价的长期低位徘徊,也为人才就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亟须进行专业改造升级。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平台优势特色,以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研究制定多学科交叉复合的地质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协同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探索跨院、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传统油气地质类改造升级成熟路径。

1 油气地质类专业改造升级条件

(1)开展新工科建设的专业有良好的历史积淀。专业原为“石油地质”,1961年开始招生,依次更名为“石油地质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资源勘查工程”。2000年入选教育部管理专业点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7年入选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黑龙江省综合改革专业,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一楼专业建设点。本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奠定了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实践教学方面,2009年,“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资源勘查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教育基地”入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油气成藏与勘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省级中心,2018年,“油气地质物理测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油气地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多学科融合的基础。所依托的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省重点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个省领军人才梯队(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支撑学科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等多个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博士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省重点一级学科和博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省重点学科和一级硕士点。

(3)油气地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优质的科研平台支撑。拥有“陆相页岩油气成藏与高效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三个部级科研平台、“油气藏与地下储库完整性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CNPC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具有科教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

(4)油气地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基础。在50多年的发展工程中,专业所在的地球科学学院已经与地方政府、油田企业、地矿单位和骨干民营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经就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达成了共识和签署了相关协议。

(5)油气地质类专业升级改造和新工科建设方面已经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近10年来,针对拔尖人才的培养,2013年率先启动铁人特色实验班的培养,后来又改进为本硕一体化班,目前已经在石油高校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依据国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战略,专业发挥学校地缘和俄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启动油气地质+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国家对俄国家能源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拟开展的四个新工科方向,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调研和论证,目前方案已经形成,为专业升级改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油气地质类专业改革思路和举措

2.1 工工交叉融合模式和机制研究探索

在深刻认识地质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准确把握油气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地质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工工交叉融合模式。与非常规油气地质、油气井工程相融合,建立非常规油气勘探专业方向;与地热地质、热储工程、传热工程相融合,建立地热地质工程专业方向;与油气井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石油机械和储运工程相融合,建立地下储库地质工程专业方向;与计算机工程、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相融合,建立人工智能油气勘探专业方向。

在确定新工科建设方向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和创新性,适合社会发展的组织运行机制,以保障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效能的充分发挥。第一,突破现有“院—系—课程组”三级的组织结构,建立虚拟地质类新工科学院,实现学科之间师资、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进行有效整合;第二,积极推进制定虚拟地质类新工科学院的组织形式、职能规范、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等制度,为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团队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三,建立地质类新工科科研团队和教学课程组的融合体系,实现其与行政组织的相对独立,实现新工科研究和教育的相互促进,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互动。

2.2 产业导向的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第一,响应时代发展,更新传统“学科导向和教师中心化”的培养理念;第二,紧扣东北亚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和行业大学的定位,形成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与同类院校的差异化设置;第三,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并充分利用毗邻大庆油田的企业资源,建立林甸地热开发、四站储气库群建设和非常规油气勘探等长期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切实提升工程实践质量和新工科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第四,在设置地质类新工科培养方案时,着重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此外还要构建正确的校园文化、学习文化、专业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现人才的品格、知识与能力等核心素质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3 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模式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实现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宽广知识面、前沿科技研发能力、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强大社会服务能力和先进工程教育理念的师资队伍,第一,引导教师向非常规油气地质、地热地质等教学内容转变,实行教师到产学合作基地实训常态化机制,使教师不断积累与新工科方向有关的工程经验并保持与业界的密切关系;第二,改革专业教师引进标准,加大具有地质类新工科理论与实践背景的考查权重,储备调整师资队伍布局;第三,通过聘用油田企业,科研院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扩大教师队伍、增加外聘教师比例、优化教师结构;第四,构建目标导向机制,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化教师在新工科建设中优胜劣汰的意识。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极大促进师资队伍发挥力量。组建地质类新工科教学委员会,整合各学院优势教学资源;组建地质类新工科专业跨院系、跨学科、跨校企的教学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培养方案的设计;建设地质类新工科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构建“超级学科课程”,明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创新性教学方法;构建融合校内教学和科研重点实验室、野外实习基地群、企业实践基地群的工程实践平台及实践指导团队。

2.4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基础,开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建设。第一,根据新工科专业方向,充分整合、优化、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群;第二、创新设计跨学科课程群内容和逻辑的衔接,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效应;第三、创新设计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量;第四、跨学科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素养等。最终形成重视基础理论、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学科发展和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构成纵向传承、横向互补、模块化交织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实践,新工科背景下要突出教学理论、教学环境和教学关系三方面的创新。具体措施为:深化OBE理念,坚持“三全育人”;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课堂环境,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促进教、学、练、创从割裂式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式转变。

2.5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成立产教融合组织协调机构,建立“科研先行、引企入教、以产兴教、以教强业”的运行保障机制,传承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非常规油气勘探专业方向对接大庆油田和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等企事业单位,依托省部级“黑龙江省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陆相页岩油气成藏及高效开发实验室”等;地热地质工程专业方向对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大庆油田等企事业单位,依托省级“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及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地下储库地质工程专业方向对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油田和大港油田等企业,依托“黑龙江省油气藏及地下储库完整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等;人工智能油气勘探专业方向对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依托“黑龙江省石油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和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势,打造校企双方在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推荐方面的合作框架,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责任共同体,推动新工科建设。

2.6 “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国际化竞争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通过“内培”和“外联”两只手强抓国际化人才培养。对内积极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为本科生开设3门全英文专业核心课程,继续在课程体系等方面优化“一带一路”俄语特色实验班,实现国内外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对外依托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扩大双向交流生、交换生规模;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等“走出去”的企业合建海外实践基地;加强与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罗马尼亚普罗耶什蒂石油天然气大学、阿塞拜疆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合作,倡导建立中蒙俄中亚石油高校联盟和地质类工程专业联合体,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国际就业能力。

3 结论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跨界交叉融合,服务支撑引领”的原则,加强地质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是解决目前石油地质类专业在面对国家、社会、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唯一出路。因此,必须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对接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现代化新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地质类专业工工交叉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必须从人才培养理念持续更新,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产学研融合培养方式深入挖掘,学生核心素质的全面培养四个角度创新性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着眼于新工科发展要求,从师资队伍和教学组织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建设、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模式建设,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建设四个维度着手,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工科油气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