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2-03-16涂鑫
涂 鑫
(贵州民族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育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由于各种媒介形式不断涌现,使得信息传播路径持续增加,造成信息传播的可控性降低,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思政引领工作的重视及宣传力度,促使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路径获取“正能量”思想道德观念。所以,深入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现状与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对实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影响深远。
1 高校思政育人现状概述
1.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构成重要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格局已出现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与影响。其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突破了单一化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即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将视频播放与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以此增加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进而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得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由地咨询教师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新媒体时代带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也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各种新兴媒体所发布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是非分辨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大学生极容易被部分不良信息所侵害,进而对其政治认识、思想观念等产生消极影响[1]。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过度化使用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形态,对好奇心强烈的大学生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而这也直接造成过度使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2 传统思政育人方式与新时代社会需求脱节
现阶段的信息传播,不仅内容广泛、途径多样,而且传播速度极为快捷,教育者也不再是信息的“独有者”。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其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养成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愈来愈深。因此,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多元化信息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在现如今信息大爆炸时代,多元化信息充斥于各大新媒体,加之网络的共享性与开放性特征,进一步方便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但同时也为西方国家宣扬其自由观、价值观等提供了“机会”,这就使得信息辨别能力偏低的大学生极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另外,还有一些暴力、淫秽等信息的传播,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日渐下滑。
2 高校思政育人困境解析
2.1 教育观念滞后
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例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认为新兴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会削减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的权威性,进而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定向功能。还有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具有严肃性特征,一旦采用活泼的新媒体教学模式,会产生冲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2]。这些相对陈旧的观念不仅影响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而且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引导性、趣味性以及开发性,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接受思政教育存在抵触情绪,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化运作十分不利。
2.2 教学手段割裂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分化的教学现象,一种对待新媒体教学手段不闻不问,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因循守旧”,依然以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唯一手段。另一种则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法,认为新媒体教学法更为方便、现代与有趣,无论任何状态下都采用新媒体教学,缺乏多元化、个性化、灵活化与创新化的教学手段。以上两种现象,不仅对各种教学方式存在片面认识与理解,而且割裂了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必然会造成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下降。
2.3 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思政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主渠道。而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普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材几乎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课堂教学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3]。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学懂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与要义,另一方面也难以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入心入脑的功能与作用。这种滞留于理论层面说教的思政教育现象,不仅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学习等不够“贴合”,而且没有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种“不接地气”的教学内容选取,很容易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或“不知所以”,也易于让思政教育陷于枯燥、机械、乏味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情绪甚至抵触学习心理,思政引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课堂上教师讲台上讲、学生讲台下听的零互动现象十分普遍,未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思政教育的深层感化与心灵共鸣作用没有发挥到位。
2.4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同样如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与指导者,思政教师的思政水平、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等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政师资队伍相对较为缺乏,很多思政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即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又兼任思政教学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导致教师能够投入到思政教学中的时间与精力十分有限,教学效果也自然不够理想。同时,现有高校思政师资队伍只有少部分是专业“出身”,大多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接受的思政教学专业培训也是少之又少,因而无论是知识架构还是教学实践技能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另外,高校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也缺乏足够重视,能够为老师提供的知识讲座、技能锻炼、教学经验交流等机会与平台不足,导致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技能“原地踏步”,思政育人能力也不够强。
2.5 网络教育平台不足
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也成为不容忽视的思政教育阵地,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庞大规模,更使得网络思政教育刻不容缓。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依然停留于传统思维模式,对网络思政宣传与教育缺乏正确认知,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力度较为薄弱。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投入到网络思政教育领域中的人力资源、资金、物力资源等十分有限,难以支撑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这种现象造成网络空间的思政引领比较被动,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等也容易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与影响。
3 高校思政育人对策建构
3.1 革新思政育人理念,强化思政方向引领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要立足宏观视域,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大变局与多种文化思潮相互交融交锋的整体形势,认识到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思政课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从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角度,综合考量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课题。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强化对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讲座、茶话会、广播、演讲等方式,积极宣扬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价值所在,帮助教师科学认知新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教学的必要性[5]。尤其是高校作为培育较高端人才的基地,各门课程都需要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与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而人才培育不单单要做到专业课程的高质量教学,而且还要做好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教学,更科学处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思政方向引领价值的最大化。
3.2 优化整合教学手段,提升思政育人整体实效
结合新时代特征,需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之中,但并非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取代或代替,而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板式教学法进行合理配置,做到媒体平台有效联动、短视频与微视频有机结合、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网络化、便捷化与可视化特征。另一方面,有效整合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思政教师养成从学校特征、专业特点、课程特性与地域特色等多个层面探求教学手段的习惯,实现高校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强化高校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6]。比如,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革命场馆等地方,开展现场式教学,强化思政教学的仪式感与现场感,实现课内课外授课模式的协同化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成效的特色思政课。
3.3 构筑思政育人资料库,建立健全教学内容体系
重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搜集,构建专门思政育人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第一,在各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知识,储备各层面的思政资料。例如,高校各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均应合力融入思政育人内容,引导学生从思政视角理解与认知各领域知识,养成将思政意识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良好习惯。第二,延展各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储备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资料。比如,国家政策、市场动态、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资源。第三,创新基于思政育人功能的课程教材,储备丰富的课程思政教材资料。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行业杰出人士、优秀毕业生事迹,渗透理想信念等内容,定期撰写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校本教材,不断推动教材的更进与创新,创建融合思政内容的课程教材资料库。
3.4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筑牢思政育人支撑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能是教师有效参与高校思政育人的基础与前提,对教育过程的优化设置与顺利实施等都有着直接影响,如查询和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管理与应用网络平台的能力、维护网络平台的能力等。这就需要高校定期开展教师网络信息技能培训活动,对教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进行全方位培训,切实提升其网络信息应用能力,从而为思政育人的科学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7]。另外,可以尝试专职辅导员、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辅导员三方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思政育人团队,旨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政引领体系。其中,专职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政“情报”收集工作;专业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政定位与指导工作。
3.5 构建多维教学平台,形成思政育人强大合力
高校思政育人可以借助计算机、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构建必备的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有效促进数据信息共享,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精准化推送。一是积极构建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性与先进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促使其切实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构建专门的德育网站与红色思政网站,发挥这些网络教育平台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与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水平;三是鼓励辅导员开通博客、论坛或微博等,提高辅导员的网络平台活跃度,强化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方面的示范性与引导性。
4 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多元思潮的冲击与碰撞背景下,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与肩负使命决定了思政育人的重要地位。突破高校思政育人瓶颈,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学的新要求与新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属于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只有确保系统内部各要素功能高质高效发挥,才能实现整个工程的稳定、快速发展。同时,认清高校思政育人的现状与问题,有利于统筹全局,引导各要素强化协作能力,实现不同层面上的良性互动,激发整个系统的强劲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力。所以,新时代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思想,借助优势学科,构建高效、集成、开放的思政育人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步入新台阶与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