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2-03-16杨斌英
杨斌英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热点词汇引起了广泛讨论。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掌握工匠精神的精髓提供了基本遵循。工匠精神具体指的是哪些精神,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当中去,成为高职院校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1 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释义,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冯宝晶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艺精湛、爱岗敬业、一生坚守、革新创造[2]。陕西师范大学李翔宇指出: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和敬业创新为核心,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3]。日本企业的匠人精神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其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持续滋养。因而企业要想有长远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要提升自身品质、树立企业品牌,而这正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契合。总而言之,工匠精神主要展现的是匠人对于所从事行业的一种坚守不移的敬业精神,打破僵化思维、在已有成绩上力求突破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打造企业品牌的精益求精精神。
2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中的必要性
2.1 工匠精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展现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在刻苦钻研中不断寻求创新的精神,是在当前领域深耕精雕的不懈坚持。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会带来就业形势的变化,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走得长远,不仅要产出优质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对于学校而言,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助于形成人才—企业—社会的连锁提升效应,促进中国制造迈上更高台阶,切实促使社会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2.2 工匠精神顺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业务功底扎实、具有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窗口,是向社会各行业输送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育呈现出零散状态,没有真正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开设的课程体系化程度低,教师缺少专业化培训。一些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容易出现学生自我认知偏差、找工作急功近利的问题,使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供给侧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侧不匹配。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高职院校应肩负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中,奋力打造顺应新时代的校企协作人才培养平台,创新高职院校育人模式,推动职业创新。
2.3 工匠精神顺应高职院校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超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的高职学生大多都已是“00后”,这一代的青年学子生长在新时代背景下,往往具有个性鲜明、乐观豁达的特点,但是受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影响,缺乏吃苦体验和拼搏精神,因而培养高职学生爱岗敬业、钻研肯干、创新创造能力对于他们迈入职场具有重要意义。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强化学生自身素质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提高步入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加快身份转变速度[5]。经大学三年以点及面全方位的渗透,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练就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筑牢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3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被广泛研究,因其本质内涵对职业院校的素质培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门阵地,尽管在工匠精神的弘扬及培育中取得了可观成果,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3.1 对工匠精神理解不到位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在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深化和有效融合,但传统思想对于“高职学历”“技能人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社会上“唯学历”论影响着大众的看法,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度不高。当前社会环境下,高科技、人工智能设备的大力发展更是给了技能型人才培养一记重创,大众普遍认为机械化、智能化可以更好地替代职业技能人才[6]。以往“唯就业率”的做法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陷入尴尬境地,高职院校若一味地以就业率为目标导向,则违背了工匠精神的育人理念,也会加深大众对于职业匠人的进一步忽视和误解。
3.2 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
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往往让思政教师充当工匠精神培育者的角色,经过专业化培训的教师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高职院校缺乏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专门人才的吸引力,难以形成高精尖专任教师群。二是教师接受专业化培训较少,高职院校对于教师本身素质能力的提升上投入不足,许多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本专业学科知识,但是缺乏对于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难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中。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够科学,在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短板上,高职院校难以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行业导师的引入不及时,导致无法有效形成“学校教师—学生—行业导师”的完整体系。
3.3 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
在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素质培育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仍陷入难以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的困境。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课程中的一个分支甚至一个章节进行讲授,在抽象的释意中,即使激发了学生思想表层的“响应因子”,也很难使学生思想真正达到“跃迁状态”,学生难以理解其本质内涵,也难以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也有部分高校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但讲授方法不够先进、形式缺乏创新,没有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与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融合度低,课程教学体系化程度不高。
3.4 校企协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这一培养机制能有效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也存在诸多不足[7]。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始业教育不够深入,没有将未来的规划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中,导致学生未及时形成合理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努力方向,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协作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未全面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难以形成契合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定制化”培养,且行业表现出的消极用人做法,易使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极大影响学生的活力和创造性,不利于校企协作机制平稳有序发展[8]。
4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的实践路径
4.1 转变价值观念,发扬职业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对于高职教育的看法有所改善,但仍需政策上的支持来改变大众对于技能型人才所持的看法。首先,应当明确工匠人才社会定位,在当今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影响下,大众对于“手艺人”的崇敬度不高,普遍认为靠手艺活赚的是辛苦钱,很大原因来自技能型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应从主流价值观上进行正面宣传,明晰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明确匠人的社会定位。其次,畅通工匠人才晋升渠道,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应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使匠人得到良好职业发展,才能有效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这条道路上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完善工匠人才保障机制,健全工匠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及优秀人才奖励政策,大力培养并树立“能工巧匠”典型人物,社会及企业应留有相应比例的技能型人才就业平台,建立配套的管理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4.2 深化产教融合,增进校企合作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具备过硬专业本领、广阔思想维度、无私敬业精神、深耕细作品质的求职者更受企业欢迎。首先,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引入工匠精神典型案例,以企业真实匠人经历阐释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加强校友文化建设,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分享经验,使学生在学长学姐的切身体会中领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自学生入校起,引领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全局规划,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当中。其次,通过“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模式,将岗位竞争前移,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行“最后一学期企业实习制”,让企业文化、先进理念提前渗入到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使学生在实习中将理论知识深化为实践经验,锤炼技能本领、培育创新创造意识[9]。最后,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开发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校际课程、创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协同开展技能竞赛等,形成“院校教师—学生—行业导师”的协同培养模式,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使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质培育全过程。
4.3 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新时期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首先应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通过政策导向引进高精尖人才,给予合理的配套资源,使专任师资队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潜心育人,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运用工匠精神“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模式培养新人,并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以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教师头脑,充分激活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创新创造能力。其次,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理论储备,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环境。教师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钻研肯干、创新创造的新时期职业人。最后,专任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明确各行业所需,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邀请行业导师定期进校开展行业课程,以企业的视角为学生解读专业课程,探索工匠精神融入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创设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
4.4 强化意志品质,锻造职业能力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工匠精神发展的起始点,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技能型人才迈向更高层面的突破点。首先,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学生进校抓起,利用好在校三年时间,以课程创新、师资优化、校企合作等形式锤炼高职学生持之以恒、克己敬业、守正创新的意志品质。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早晚自修进行技能专项训练,练就更优的职业技能,结合行业实际需求设置每周礼仪早训以打造更美的职业形象,安排每日健康跑、定期体育竞赛锻造更强的职业体魄。最后,构建校外参观企业、实地培训机制,使学生合理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企业实习,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社会要求的全面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代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开拓创新教育方式,将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职业素质培育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为行业企业输送技能专门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高精技能的能工巧匠,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职业院校的现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