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为上:心理学技巧应用带班育人实践探索
2022-03-16王贺运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
王贺运(山西省运城市教育局)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因此,班主任的带班育人工作,首在带班,贵在育人,难在育心。身为班主任,如何全面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脉络、深入掌握学生情绪变化规律、及时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做好“育心、护心、励心”工作,当好贴心人、暖心人、引路人?在带班育人实践中准确地、恰当地、巧妙地运用好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技巧,至关重要。
“引一引”: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戏剧性地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即“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学生小Z(化名)因幼时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紧张等原因导致性格孤僻且缺乏自信,总是独来独往,上课不积极、下课不活跃,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面对小Z,班主任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积极引导其参与同学交流和班级活动,充分结合其优势特长给予各类多元展示平台,让他深刻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期待,从而一步步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和对生活、对学习的热爱、对师长、对同学的信任。
“纠一纠”:严防“破窗效应”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同时也反映着人们潜在的从众心理对环境造成的反作用”。
在带班育人实践中,“破窗效应”应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和警觉。面对班级学生的不良言行,班主任需及时制止并纠正,以免这种“破窗行为”影响扩散。例如,课上有学生“开小差”,班主任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批评、及时教育,其他学生进而效仿,愈演愈烈,则可能一周后整个班级的课堂纪律将“全面失守”。因此,面对可能发生的“破窗效应”,班主任应积极采取“补窗行为”,及时纠正、批评教育,否则,不良风气在班级一旦形成,班主任的带班育人工作也会深陷被动之中。
“紧一紧”:善用“鲇鱼效应”
“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鲇鱼效应”用在带班育人工作方面,是指采取一种或多种手段或措施,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同学之间的有益竞争来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
学生小L(化名)是“转学生”,之前在所在校也是成绩优异。虽然转学后成绩及表现一开始并不十分突出,但在班主任“有意偏爱”“处处关注”之下,小L努力奋进,不仅其本人一个学期后成绩显著提高、德行堪称表率,并影响带动其同桌、同小组、同小队的同学在各方面均有明显进步。可见,在带班育人实践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全员全面成长。
“换一换”:活用“角色互换效应”
一个人的角色,既依存于社会关系,更取决于人际关系,对应着身份、义务、责任、要求、规则、期望等。“角色转换”,即“对角色的认同与适应,包含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行为”等。
在带班育人实践中,活用“角色互换效应”,可以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学习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体会、理解对方的立场、情绪、感受、想法和行为,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例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及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什么让我这么做”“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等,将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