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以体育人”校本实践
2022-03-16李宗军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青岛路中学
李宗军(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青岛路中学)
青少年作为体教融合开展的主要对象,是新时代实施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和人才资源保障。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青岛路中学深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为抓手,努力探索“走班选课”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
一、从学生需求出发,找好突破点
建校以来,青岛路中学明晰“关注生命成长,践行适合教育”的发展思路,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上课,学生被动上课,训练项目单一,活动范围固定,体育课枯燥无味,学生的爱好和专长得不到发展和展示,扼杀了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起点,创造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青岛路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命题。学校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把“选课走班”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二、从贯彻政策入手,选好支撑点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意见》的出台,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思路,深化体教融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必然选择,开展体教融合项目化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必然选择。
青岛路中学从贯彻政策切入,更新教师体育教学理念,由单项灌注式教学转向双向选择式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天天一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变成生动的现实。同时,学校利用日照“体育+”资源,引进优质社会力量,增设网球、跆拳道、滑板等精品社团,激活课后服务体育锻炼和课余训练与竞赛。按照“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选拔高潜力、高素质运动员参加全省、全国赛事。促进体教融合,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通道。
三、从师资配备赋能,握好关键点
学校建立“专业+普及”“大学+中学”人才培养机制,引领体育教师主动学习、交流提升,不断吸纳新方法、新技能,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加快教师队伍专任化和专业化发展。
首先,配齐师资,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请专业教练来校开展校本培训并指导教学工作;与曲师大体育学院等高校结成体育教学共同体,通过互助教研、教师走教等形式,提高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其次,开发课程,整合体育教学的资源。紧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改革经验,谋划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沙滩排球》《街舞》等校本选修课程。
最后,改建场馆,做好体育教学的保障。实施高标准建设,配备了现代化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各类器材达到国家一类配备标准。
四、从课堂改革入手,开好体育课
学校以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为抓手,探索“班级授课+走班选课”体育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自己的专属体育课。
1.问卷调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组织“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问卷调查,综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各年级体育备课组根据师资、场地、器材情况分别设置篮球、街舞、跆拳道等共10多项目作为选项教学内容。
2.编写教材,讲解体育技能的规则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处的水平和应达到的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体育需求,建立跨年级、以选项内容为依据的专项备课组,针对“走班选课”的十门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内容。
3.统筹安排,明晰“走班选课”的规程
一是核定班额。根据学生兴趣项目分布、师资水平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合理控制各班人数。如“足球班”按照场地限定每班不超过30人;“网球班”依据网架数量限定每班不超过18人等。
二是分层设班。对于足球等项目选择学习人数较多、基础差异较大的班级,按初级班、中级班和社团班三个等级进行分层授课,并制定各等级、各项目的“模块化”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
三是有序选课。设计选课指导手册,公布各“模块”体育课程简介、师资、场地,明确选课步骤和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自由填写选项志愿表。适当调配个别学生漏选、错选等情况,最终确定并公布每个学生的选课课程。
四是周密组织。实行以“专项选修+必修”为教学内容的“走班选课(每周2节)+班级授课(每周1节)”体育教学模式。
五是完善体系。逐步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形成“走班选课”体育教学、课后服务体育锻炼、课余训练与竞赛“纵向三年不断线,横向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六是科学评价。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选课教学时实行学分管理。完成必修与相应选修内容,可获得20个学分,并建立了包括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能技术、专项达标测评等内容在内的学分认定评价结构。
七是培育文化。推广武术操、太极扇、花样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文化长廊,展示学校荣誉和体育英雄,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师生制作团队名称和logo,设计体育专项课特色服装,推动体育社团文化建设。
五、从赛事活动蓄力,建好人才库
政府和学校采取积极引导的形式,对青少年的体育赛事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布局,构建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赛事体系,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投资力度,营造区域性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氛围,挖掘体育赛事的文化价值。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体育节、趣味运动会、校级竞赛,等等,形成“四季有赛事,周周有比赛”的格局。
体育不仅育体,更育智育心。体教融合不仅仅着眼于培养优秀竞技人才,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继续探索体育“走班选课”教学,构建适合本校的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最终将“终身体育”意识融入每个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