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时效性

2022-03-16陈荣圣

读写算(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初中生历史

陈荣圣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江苏 南京 210041)

目前,一些教育改革应用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因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基础性项目。结合实施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多个合作学习小组,制定学习任务,建立评价机制,为小组成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初中历史教学也一样,合作学习模式初中生在历史的讨论中扩散思维,从彼此的优势中相互学习,在团体中促进彼此,在合作中竞争,促进全面发展。合作学习实现了初中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

学校、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历史学科不是主要科目,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因此,经常将历史课搁置一边,认为重视初中历史教学似乎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转移初中生的学习精力。随着教师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初中生也对历史课充满敷衍,最终导致历史教学的质量比其他学科低。

(二)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的情绪低落

由于历史是中考的考试科目之一,很多初中生不得不学习历史科目。但是他们对历史课没有多大的兴趣,认为背诵了就能拿高分,有充足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其他科目。这种学习情绪无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当然,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难唤起初中生的学习热情。

(三)历史教师对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清

初中生可以从历史课中学习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观察历史教育的现状,大多历史教师拘泥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只关注课程结果。初中生也只背诵教材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活动基本上成为提高考试能力的工具。因此历史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的性质和基本思路。

(四)初中历史教学缺少教研氛围

初中历史教育氛围比较严肃,严格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变得单一,也使初中生听课时会感觉很无聊,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教研氛围,导致教学僵化,缺乏灵活性。初中历史教师很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教学和研究活动很少在学校里进行,更不用说与其他学校比较。大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历史不用教研,这其实是对初中历史教育研究的误解,长此以往,历史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学习历史可以使初中生增加见识,特别是初中生在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自己所学的历史为未来的人生服务。纵观历史长河,有许多历史故事产生的教训,初中生可以从中学到经验,增长智慧。在今天,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防止自身落后,历史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的学习。在目前的历史课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是不够到位的。在教育中实施时,小组合作成为摆设。

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将一个班级分成多个小组,小组合作有分工、组织和评价。但是,与以往的课堂相比,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单独思考的时间,只是填写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之处的表格。其次,小组合作只反映在组内答案的相互交换方面,小组组长只需要把问题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如探究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有的人认为是创始人的不同,有的人认为是思想的不同,小组内只是将答案整合在一起,并没有较多的思考,小组合作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合作的方向没有指向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百家争鸣”中的人物比较多,小组成员每一个都进行讨论,其结果就是讨论的时间过多,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降低,甚至有些学生讨论到别的事物上面。由此可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一定能促进初中生发展的目标,对于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历史教学的时效性还存在不小差距。

三、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历史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开阔思路,以史为鉴,培养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历史课程对提升初中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初中生共同完成任务推进学习,最大程度实现初中历史教育目标。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历史的内容比较复杂,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学习,能够借鉴同组成员的优势。当然,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分配,彼此协作,才能使讨论的结果最优化。合作学习的价值就是培养初中生这些能力,同时也是历史学习时效性的要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务必要认清合作学习的价值,解决初中历史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要认为合作学习造成了传统课堂的负担,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时代创新的角度进行合作学习,提升历史学习的实效性。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历史就是古代人发生的事情,由于现在初中生离古代的事件比较远,所以对有些事情很难亲身体会。教师可帮助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学生应该做什么才能挽救中国?让初中生在情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做法。但是一些初中教师认为不需要进行历史的合作学习,历史已经发生,不可更改,学生只需要在历史教科书上得到结论。由于历史的背景,当时人物经历的事情存在矛盾性与复杂性,如果不进行合作学习,不展开当时情境的探究,初中生思维没有那么发散,就不容易理解当时的事件,所以必须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教师可以运用视频、文本等史料协助初中生探索,让初中生在开放的材料中形成自己的真实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会凸显出来。如《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程中,唐朝是特别繁华的时代,万国来朝,兼容并包,甚至日本都派遣唐使来学习。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此衰落,真的只是因为唐玄宗不思朝政,杨玉环误国造成的吗?大部分学生从文学作品都读到了爱情故事,如《长恨歌》,只关注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教师可以进行视频、文学作品的科普,也可以提供《新唐书》《旧唐书》等古人编纂材料供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虽然在贞观之治中唐朝发展繁华,到了开元年间更是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土地兼并严重,民族矛盾严重,中央与地方势力割据等。由此,“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达不到顶峰时期的繁荣了。教师可以进行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小组中再从情境中窥探历史的真相。所以,教师要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情境材料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像视频、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等,都可以进行利用。通过多方面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初中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初中生人云亦云。当初中生遇到一个历史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多方面地寻找材料,运用多种材料、证据验证历史事件真实性。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目标提出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要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分析和评价历史。提问深度不同,会对合作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中涉及对秦朝的历史评价。秦始皇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教师可联系当时情境进行设问,设问:“如果你是秦始皇,那么你觉得后人会怎么评判你呢?”秦始皇灭掉了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又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帮助当时的百姓免受战乱。但是秦始皇兴建阿房宫、修筑长城;他还焚书坑儒,制定“连坐”等刑法。对于情景模拟的结果,教师严格指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做到客观地讨论问题,才能实现时效性。学生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历史人物,他们不但理解了历史课本知识,也学习了评析人物的方法。又如,在学习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时,教师设问:“你是清朝的大臣,你赞同闭关锁国的政策吗?”现在来看,是因为封建统治的局限性,现在肯定是不赞同这种政策的。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当时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实是有一定保护的。教师可以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让情景更加真实。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不应该过分关注初中生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应该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关注初中生是否能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做到有事实、有逻辑地分析。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生活与社会不断向前,历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昨天的事件在今天就能成为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细节决定结果,细节面向将来。如果细节不到位,学习效果将大大降低,从而出现比传统教学学习效率更低的现象。因此,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注意细节。教师只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建立初中生讨论和交流的平台,使初中生敢于表达,自由讨论,发表意见,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明确历史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通过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内的个人)和合作小组内(一个小组)的学习,还包括成对学习(组内成对)、组间学习(小组之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要求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学生可以自主在小组内学习,也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意义等等。学生进行相互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促进充分掌握整节课的知识点,也为下节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三国鼎立》中,可以进行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内的成对学习。如三国中赤壁之战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战役,历史的资料也比较多,所以小组内的学习可以节约一些时间,只抓住重点进行阐述即可。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中,传统的方式是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进行听课的模式。如果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课堂的形式将会很生动。合作学习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历史随笔写作、小调查等学习方法,加强整堂课的趣味性。提高小组合作的多样性也可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使学习历史变得不那么吃力。

比如,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中可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1)利用小调查,组内之间调查隋朝以前有哪些朝代统一中国?要求:写出统一的年份、在位帝王、统一的朝代发生的大事件等等。(2)进行历史的随笔写作,如隋朝发生的一些事件——结束了纷乱的统治、修建大运河、进行科举制等等,这些事件都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讨论,选择一个片段进行随笔评论写作,最后选出一个较好的进行分析。随笔写作也可以延伸到现代,让学生学习对一些大事件的分析。(3)采取角色扮演,小组与小组进行合作模拟当时隋朝建立之前纷乱的景象,分析隋朝能够统一的原因。最后各组派出一个代表总结隋朝统一的影响,并延伸到现在我们也要维护祖国的统一。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设计时,教师要依靠材料,进行师生合作,通过不断地进行案例分析提炼出历史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反映学生的选择,避免初中生以寻求标准化的答案为目标。比如,在学习《宋朝的经济发展》时,有些学生对农业的发展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手工业的发展感兴趣,有的对商业的发展感兴趣,甚至有学生对《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某一部分有选择性,可以让学生继续往下深究,组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通过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了解宋朝经济的影响。比如在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中,有人想要研究明长城和北京城,有人认为《农政全书》写得精妙,有人偏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的读物。合作学习可以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各抒己见,最后可以延伸到课本之外,触发学生对历史的研究。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合作学习主要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和结束的,所以初中生是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如果教师没有组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活动就会停止。但是历史学习仅仅依靠个人是不行的,因为历史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且里面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最有效的学习来自同学的交流,阐述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必须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区别《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时,教师不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比较。两者同属于工业革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必然会跟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合作学习,交流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他们会向他人求助,从而形成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好的状态就是教师没有预设合作学习的环节,学生自发参与小组合作,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四、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训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为了培养这样的年轻人,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教育阶段经常导入新概念,使初中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历史课初中生历史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