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2022-03-16扈光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扈光亚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末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1],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京华烟云》中刻画了九十余个人物,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就占到了五十多位。这些女性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思想熏染、人物个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产生了对于生活的不同的思想与观念,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接受了不同的命运。在《京华烟云》之中,许多的女性被林语堂先生从以往艺术描写的后台推到了人生描写的前台,鲜活而又真实的描写之中表现得不仅仅是一个个新型女性形象,还有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要想更加准确、深刻地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与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就应该对《京华烟云》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1 《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

《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当时的林语堂本想对《红楼梦》进行英语翻译,但是考虑到《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大于是决定放弃翻译《红楼梦》的想法,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以及表达方式,以此来创作一本能够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思想状况的作品,来向外国人介绍现代中国的社会情况。[2]林语堂在1895年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由于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情况,他一直在钻研英文写作。后来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将图书馆中近5000本英文典籍全数翻译,足以看出其高超的英文能力。直到进入清华大学执教后,林语堂认识到自己的国学功底较为薄弱,开始在教学过程中钻研国学典籍。尤其是在他接触到《红楼梦》后,林语堂更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于是从此以后,林语堂的常读作品以及各类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经过对于《红楼梦》的研读,林语堂从中得到了国学的语言和文化的积极影响,并且从中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随着对《红楼梦》的喜爱加深,林语堂逐渐升起了翻译《红楼梦》的念头,但是他又担心中西文化的差异会使得西方的读者对于《红楼梦》中的阅读兴趣以及内涵、主题理解产生偏差,于是就决定直接用英语创作一本类似《红楼梦》的现代小说,以此来向西方人展现中国文化,于是就创作了《京华烟云》。[3]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在西方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与成功,其中许多栩栩如生而又熠熠生辉的女性角色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展现出了作者心中中国女性的理想化光辉。作品着重描写了当时首都三大家族──曾、姚、牛三家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开始直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大的时间流程之中,穿插安排了这三十多年间中国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惨案以及巨变,将当时中国的风云变幻和历史风貌较为全面的展现了出来。自1939年在美国出版后,《京华烟云》在半年时间内卖出50000多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1975年,林语堂也凭借着这部作品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京华烟云》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在这样一个关系网中,这些各种个性的女性的不同命运归途恰恰组成了小说里最为亮丽的风景线。[4]林语堂的作品中往往会对女性给予特别的关心,体现出他对于女性这个群体的喜爱、赞叹和崇拜。林语堂的作品之中,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其创作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仅如此,我们从这些女性形象之中还能够明显感受到他的女性观。

2 《京华烟云》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2.1 姚木兰

姚木兰可以说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是一位同时接受了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文化影响的新型女性形象,及保存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一些特性,又有着追求独立和自由的一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姚木兰是一位非常进步的女性,并且你几乎在她身上挑不出什么问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女性形象。但是归根结底,姚木兰还是一位生活在传统封建家庭中的小姐形象,就算是有一定的新派思想对她产生了影响,使得她对一些过去的观念和思想产生了怀疑,但是这种思想却还是有限的,她还是生活在一个传统封建道德束缚的环境之中,这就决定了她的思想也绝对不会是真正的现代女性思想。尽管她和孔立夫两情相悦,但是她却还是不会也不敢去摆脱封建观念的控制,面对着家庭已经为她安排好了的生活轨迹以及婚姻选择,她始终没有去反抗,去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力,去追求自己的恋爱自由,最终只得嫁给了自己喜欢但是却不爱的曾荪亚,虽然说婚后的生活一切平静,没有出现很大的变故,但是在他们从北京搬到杭州之后,荪亚在一段时间之内没有适应生活的巨大变化,于是就在这段时间内移情曹丽华,对木兰就产生了忽视,但是姚木兰为了家庭的安全和完整,只能选择忍受和宽容,幸运的是,最后靠着木兰父亲和她的聪明才智成功而又巧妙地度过了这场家庭危机,为家庭赢来了进一步的和谐。姚木兰的人生一直在儒家道德礼教的压抑下度过,她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对于孔立夫的态度也由婚前的热切、期盼、崇拜变为了婚后的发乎情,止乎礼,尤其是在妹妹姚莫愁和孔立夫结婚后,他们的交流也就从原来的风景、玩笑等等变为了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姚木兰一直在压抑自己,处处为他人着想,生活的基本没有自我,因此她的形象是在男权社会压制下一位女性的有限反叛。

2.2 姚莫愁

作为从小一起成长起来的亲生姐妹,姚莫愁和姚木兰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原文中描写姚莫愁“莫愁是土命。沉稳,安静,圆通,富足。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她的像是福相。娶了她的男人有福气。”[5]不像是姚木兰受父亲道家思想和新派影响较深,姚莫愁受母亲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思想的教育和影响比较深,因此她就显得比较圆润、恬静。她没有她姐姐那么高的才情,她也认为女人没必要去读那么多的书。比起姚木兰,她为人更加实际,只愿与心爱的男人度过一生,无论贫困或富贵,但求平安和顺利。在与贫寒家庭出身的孔立夫结婚后,她只用自己的嫁妆维持着一家的生计,没有给孔立夫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一起与他生活[6],她更符合世俗的观念中“贤妻”的形象。而她那种处事不惊,不温不火的态度也是林语堂所欣赏的。当然,与她姐姐一样,姚莫愁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对于新时代的一切接受起来都非常困难,在孔立夫积极地为社会解放与斗争而奔走之时,她却对这一切的行动表现出反对以及消极的态度,不愿他去冒险,这虽然可以解释为她比较注重家庭,但是她没有想到她丈夫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这个民族的解放做出的贡献。所以姚莫愁的形象是受到新派思想初步影响但是传统思想仍然占绝大比重的一个女性形象。

2.3 孙曼娘

孙曼娘是在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作品中都会塑造的那种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逆来顺受、心里卑微,只会一味地去顺随、听从别人的意思,而自己却没有主见,自幼受到中国传统封建“三从四德”的影响,逐渐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个性以及对自己合理利益的追求,偏安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愿与别人有着太多的交流和牵扯,她有着旧式中国人所追求的一切女性的特征,原书中描写她的时候说“其中有个处女寡妇曼娘,而曼娘真不愧为古典美人儿,就像从中国古代小说上的插图里走下来的一样。”以及“曼娘松松挽着头发,袖子比较宽大,自然显得老式,但是显得异常富有青春气息,而老式的衣裳使她更为动人。”“她伸出手拜了拜,脸上羞红,就完全像在清朝时一样。”[7]能够看出曼娘是一位富有古典气息的美人,但是她也就像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大理石,没有自己的精神,心中只存着对于家庭以及长辈的遵从和接受,就算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冲喜”的牺牲品,她也还是坦然接受。不过,就算这样,她的心中仍然存在着对祖国热土的热爱,并且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姚木兰的父亲曾经说:“你问曼娘,曼娘说中国非打不可,中国就会战胜;曼娘若说中国不要打,中国就会战败的。”[8]最终,曼娘在坚守老宅的时候被日本人侮辱后愤然自杀,悲剧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总而言之,曼娘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传统女性审美的一切要求,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男权社会的统治性观念,致使她只能成为一名可悲可惜的女性角色。

2.4 冯红玉

冯红玉是姚木兰的表妹,是她舅舅的女儿,虽然出场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林语堂还是花了很大的笔力来塑造这个人物,一言以蔽之,红玉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林黛玉式”人物,才情极高,体弱多病,为情而生,为爱而死,她与表兄阿非本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是由于红玉自小体弱多病加之心中抑集太多的翻思愁绪,最终导致她在宝芬进入家门之后不断怀疑阿非和她的关系,最后投水自尽,香消玉殒,也正应了小说中为她留下的“判词”:“芬芳过后总成空”。这个人物虽然删掉也显得对整体的剧情没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她确实林语堂在向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红楼梦》致敬的一个表现,是林语堂心中的一位“林黛玉”,一代才女,最终逝去,只给我们留下了“曲水抱山山抱水,闲人观伶伶观人”一副绝对,其中也寓含着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才女的一种结合了怜惜与喜爱的复杂感情。

2.5 牛素云

牛素云是三大家族中的牛家的长女,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大小姐性格,任性、自大、强势、嫉妒心强,凭借着自己的身家地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自己嫁进曾家后还是没有改变,对自己的仆人甚至自己的丈夫都是颐指气使,十分傲慢。在看到木兰嫁进曾家的陪嫁有七十二抬,而自己只有四十八抬后,就对木兰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心理,一直对她的态度就不是很好。因为嫌弃曾家对她的管束太过严格,于是与歌女莺莺混到了一起,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对有权有势的人投怀送抱。到最后甚至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弃了民族尊严,背叛了祖国,背叛了良心,帮助日本人在中国贩卖毒品。后来被阿非和孔立夫抓住,在马上要定罪枪决的时候,得到了姚木兰一家不计前嫌的营救,在姚父一通关于民族大义的劝诫下找回爱国心,最后抵抗日本人被枪杀。牛素云这个人物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特性,她的身上蕴含着林语堂对于那个时代的富家儿女在面对生活以及社会的巨变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行为,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的一种假设,也表达出了他对于在国家危难之下,对牛素云这类富家子弟的一种劝诫与期盼,希望他们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

3 女性形象描写下的女性观──男权意识统治下的女权觉醒与挣扎

自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民众开始逐渐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权力,林语堂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认为女性在社会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以及重要的地位,对于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崇拜。《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的几个大家族都是女性在当家,姚家老爷一直潜心修道,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由姚太太管理;曾家老爷也是只管理自己在官场上的事情,家里的事情也全都由姚太太和儿媳木兰管理,而在牛家,牛似道的官职是由牛太太“运动”而来的,因此她在牛家的地位也是极高的。但是,尽管在作品中林语堂极力提高这些女性的家庭地位,但是却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一错误的倾向,林语堂对于女性的崇拜和尊敬只是浮于表面,只是简单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与人生的巨变中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适应这样的变化,但是作品的内核却还是展现着“男尊女卑”这一传统的思想。在作品中,他以一位男性的身份以及审美观念来塑造要求这些女性,原文中提到姚木兰说道:“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9]在林语堂眼里,只有男性才能去建功立业,女性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传宗接代,就算是在作品中把姚木兰塑造的有天大的本领,也是无法与男性相比的。相比于姚木兰已经有较为新式的思想,孙曼娘这一个人物则显得更加的矛盾和复杂,她作为一个“冲喜”的产物嫁到了曾家,已然完全成为封建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但是她却对这一安排没有任何的抱怨与不满,只是把自己的青春全部耗费在了守寡上,不敢逾越一点边界。作者对于这个人物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她虽然生养在一个封建传统的家庭,但是却不像她的长辈那样过于迂腐,虽然有些保守,但是在接触一些新生事物的时候又显得十分激动。在她身上另一个的矛盾就是,作者一边同情她的遭遇,认为她不应该忍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应该积极去争取自己正当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对她的顺从和贞节表示赞颂,对他的贞烈表示出极度的赞美,所以说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的林语堂的女性观还是没有摆脱那一个时代的固有观念,还是那种在男性统治的观念之下来阐述这整一个故事,其中所有的女性地位崇拜也只能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之下的有限反抗,对于传统的观念反抗是非常不彻底的,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一种封建男权的反映。

4 结语

《京华烟云》中的人物众多,其中女性人物的数量占到总人物的一半以上,她们大多都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虽然说性格迥异,但是在她们的身上全都体现着林语堂在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相同的期盼与希望,体现着他对于女性审美观念的认识。这些女性人物往往刻画得太过完美,损失了一定的真实性,只能是作者内心存在的一种理想的形象,是他心中的男权思想的一种体现。在他看来,女性最理想的状态是婚嫁之后在家相夫教子,但是也确实没有对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家庭表示出反对或不满,虽然说比起先前一般“男性至上”的观念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过,通过《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描写与肯定,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部分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民国的女性地位有了重新的认知,“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在人们的心中有了新的印象与认识,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相关的观念,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男人,女人也有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烟云
重九烟云
张京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