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京华烟云》中旧思想影响下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

2016-04-19董丽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

摘 要:《京华烟云》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年轻一代女性形象的构造尤为精彩。为凸显人物个性,作者将其置于新旧思想交接的乱世之中。由于家庭出生、所受教育及个人性格的不同,那些选择旧思想的女性成了其魔爪下的薄命红颜。

关键词:《京华烟云》;旧思想;年轻女性

作者简介:董丽媛,女,汉族,1990年7月出生,为2014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京华烟云》中有这样一些女子:她们把自己锁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忠诚地践行着旧思想的条条框框而意识不到自身的落后。这注定在历史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被淘汰。

一、得不到青梅竹马的认可就为爱殉情——冯红玉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品性的偏向阴柔,决定了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是偏向于阴柔的,冯红玉便是这种传统国民的典型代表。

红玉是寄住于姚家的远方表亲,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致使其在新式女子学校读书却对现代知识不感兴趣。守旧的她没有主动追求爱情的意识。她认定和自己青梅竹马的表哥阿菲便死心塌地的芳心自许。尽管觉得阿非并非如意郎君,但她从未敢提半点要求,只是努力改变自己,以求得到表哥的认可。当阿非移情别恋,她做的只是以泪洗面。姚家的人都明白红玉的一片痴心,最终决定让她与阿非成亲。阿非并没有反对,但在红玉看来爱情是极其纯洁的东西,得不到心爱的人的认可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她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为爱殉情。

笔者认为她是懦弱无知的,她忘了走出姚家的大门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迎接她。被封建思想深深毒害的她只懂得接受命运的安排,最终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二、把母以子贵当做救命稻草——银屏

银屏是姚家唯一不满自己身份地位野心勃勃的丫鬟。长期侍奉大少爷体仁两人便产生了爱情,她天真地以为总有一天大少爷会将她明媒正娶。然而她忘了作为典型封建家长的姚太太,不可能让儿子去娶一个下贱的丫鬟做长儿媳。

她深爱着体仁,体仁也一心想要娶银屏为妻,但终究抗拒不过严厉的父母。父亲想让顽劣的儿子改变,决定让他出国学习。体仁决定出国留洋的那一刻银屏的悲剧就注定上演了,因为姚家再没了给她撑腰的人了。对爱执着忠贞的她愿意等大少爷回来,可姚家怎么会给她等的机会。为达目的,她没有与体仁失去联系,执着地在等,她坚信体仁会信守自己的诺言娶自己做大太太。

在爱情上她不是一个失败者,胸无大志的体仁花完了钱便原路返回去找她。自身经历使她以为她越能吸引体仁就是对姚太太最大的报复。她们秘密相爱并生下了孩子。银屏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了孩子姚家就会接受她。怎料姚家得知消息便让仆人来讨要孩子。孩子是银屏实现梦想的全部希望,尽管她极力阻拦,这根救命稻草还是被连根拔起。她的美梦随着孩子的抱走灰飞烟灭。面对整个曾家她一个小小的丫鬟太无能为力了,尽管大少爷体仁为她鸣不平,但他们地位悬殊的爱情在姚家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在毫无退路的现实面前,她选择了撞壁而亡。

笔者认为银屏的命运的悲剧是必然的。她出身低贱,作为京城里大有名望的姚家不可能抛弃门第观念选择这样的女子做长儿媳。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她必定死得很惨。

三、思想与三寸金莲同被包裹的贞洁牌坊——孙曼娘

孙曼娘是一个在严格旧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作为曾家的长媳,她是封建礼教忠实的践行着和绝对合格的代言人。

出生在崇尚孔门礼教的家庭中,她完全按照旧式思想的要求塑造自身,拥有着三寸金莲,执着遵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曼娘是曾家的表亲,曾家的长子平亚从小就喜欢这个表妹,曼娘也对其心怀情愫。然而思想守旧的她一直把那份爱压抑在心底,她越是爱就越是逃避。好在平亚一直爱着她。曼娘终于盼到了和平亚的婚姻,却是以冲喜的形式。婚后的曼娘是幸福的,因为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爱自己的平哥了。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苦命鸳鸯,在婚姻仅仅维持了十天后她永远的失去丈夫成了寡妇。封建思想在曼娘那里保存的完美无缺,她认定了婚姻就是一辈子只忠于一个男人,既然嫁到曾家就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

守节的信念让她在丈夫死后她没有半丝改嫁的想法。从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曼娘已经把自己那颗忠诚的心完全交给了她的丈夫,不论丈夫是生是死她的心不会改变。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中国人把心的地位看得太高,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与进取欲。”在曾家她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希望自己的日子能在安静平淡中终结。怎料日本侵华战争时险些遭到日寇的非礼,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忠于自己的丈夫,她选择了自缢,就这样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笔者认为曼娘的死是必然的,落后的旧思想终究战胜不了文明先进的新思想,新的社会风气容不得封建愚昧思想的残余。那些泯灭人性的条条框框,必定会被民主的浪潮冲垮。她的死是新思想对无知封建礼教永远的枪毙。

结语:

一部《京华烟云》写尽了生活在战乱年代年轻一代女性的各式人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旧思想向新思想过度的特殊时期,被旧思想毒害至深的女性注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无情抛弃。

参考文献:

[1]邓筱菊.《京华烟云》人物浅析——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J].文史博览 2005年第16期.

[2]高华珊.“城中隐士”之歌——论林语堂《京华烟云》.悲剧意蕴和快乐哲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6年6月,第19卷第2期.

[3]谢友祥. 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阴柔品格[J].北方论丛,200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
浅析《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
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中中国文化的对比与再现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用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分析《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