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解读,提升学力
2022-03-16孔德美
孔德美
【摘要】学力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能力,课堂是学力生长的主要平台。阅读教学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理解力、判断力、表达力等学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通过深入解读教材,聚焦语言文字,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着眼于学生学力的提升,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词语规律、仿说典型句式、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等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学力提升 重点词语 典型句式 语言形式
“学力”一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学力”,是儿童通过一定程序的教学过程所获得的能力的总称。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便是培养学生学力的过程,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合作力、表现力、深思力、创造力。
《秋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阅读课文,选取了初秋时节的几种典型景物,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提炼、对典型句式的关注,以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欣赏,在提升学生的学力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探究。
一、在探究关键词语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只有教师努力创设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有可能开阔思路、畅所欲言,实现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秋天》一文中的词语“一片片”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树叶变黄后,就会做什么动作?(出示动图:黄叶飘落)
生:(观察动图)落下来。
师:(出示: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多少片叶子落下来了?请你帮我数一数。(出示图片:落叶满地)
师:你数出多少片葉子了吗?这个句子里的哪个词表示很多呢?
(指名说。)
师:(标红句中词语:一片片)汉字真有趣,把“一”后面的“片”字连续运用,就把“多”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我们也来试试吧。
(出示图片:一棵大树;出示文字:一棵;再出示图片:一片树林)
(指名说。)
(出示图片: 一支铅笔;出示文字:一支;再出示图片:一支支铅笔)
(指名说。)
师:(无图片提示)一朵花。
生:一朵朵花。
师:一把伞。
生:一把把伞。
师:现在我把“一片片”送回句子中,你能读出树叶多吗?(出示: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红色的词语“一片片”跳回到句中。)
(指名读。)
师:谁有信心读好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再齐读。)
虽然教师教学的方法千差万别,但最终的目的都必须指向理解语言、应用语言和发展语文能力上。“一片片”这个表示数量多的词语中隐含着怎样的规律呢?在这个示例中,教师没有贴标签式地予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前后的相关内容,用看一看、数一数(背一背)、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等一连串的课堂活动,自然而然地聚焦到对该量词连续重复规律的感悟上来,促使学生通过学习举一反三。只有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参与的积极性,取得最高的效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仿说经典句式中放飞学生的独特创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句式训练是无处不在的,安排学生练习说话、写句子几乎已成为语文课堂的标配。毋庸置疑,在课堂中进行句式的有效训练,能推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习得读写方法。
教学中,句式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读写结合,低年级则是以说代写。句式活学活用的过程一定是训练的过程,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又积累了词汇。所谓句式的活学活用,就是学习课文或者选取文中的句式,品味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并进行句式仿说、仿写的基本训练。那么,怎样使句式训练获得形意兼得的最佳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经典句式的仿写中习得表达方法?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指名读。)
师:(放大并标蓝句中的字:蓝)“蓝”写出了天空的——
生:颜色。
师:这蓝可不是一点点蓝,不信你读读看。(放大并标红句中词语:那么,再突出放大“天空那么蓝”)
(指名读。)
师:(评价)它是“非常蓝的”。
(指名读。)
师:(评价)它是“特别蓝的”。
(齐读。)
师:(评价)真的很蓝很蓝哎!
师:(放大并标蓝句中的字:高)这是天空另一个特点。( 放大并标红句中词语“那么”)它也不是一般的高哟,比比谁读得最高。
(指名读。)
师:(评价略)秋天的天空既是很蓝的,也是很高的,我们就把“那么”连起来表达。(句下出示:那么……那么……)
(齐读:“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师:(再点击放大:那么……那么……)让我们用这个方法夸夸其他事物吧。(出示:苹果图)
(生借助句式练说。)
(出示:长发图)
(生借助句式练说。)
只有教师的“教”为了追求迁移而教,学生的“学”才可能实现为了迁移而学。只要理解和表达、输入与输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紧密结合,那么就易于达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学目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强化了对句式的理解运用能力。如此,学生必将能从多样的句式训练中感受到语言训练的快乐,体验到语言表达的魅力。
三、在体验语言情感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品味、探究、发现。学习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其中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词句来描写,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也是教师教学时必须格外注重的着力点。例如在教学《秋天》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这样来发现:
师:秋风一吹,天气有了什么变化?(出示:天气凉了。)
(指名读。)
师:“凉”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标蓝句中的字:凉)
(指名说。)
师:如果拿秋天和夏天比,还那么热吗?
(指名说。)
师:和冬天比呢?
(指名说。)
师:不冷不热,好爽快舒服呀!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
师:气温是一下子就变凉的吗?
(指名说。)
师:(标蓝句中的字:了)是呀,“凉”后面有个“了”,用轻声提醒我们这个变化是慢慢地、悄悄地进行的。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师:树叶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树叶黄了。)
(指名读。)
师:树叶原先是什么颜色的?
(齐说。)
师:是一下子变黄的吗?
(齐说。)
师:怪不得它们的表达方法特别像啊!谁来把你正确的理解读出来?(连续出示:“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先上下对齐排列,再横向排列并加上颜色提示。)
(齐读。)
师:秋天来了,还有什么事物发生变化了?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说。)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而言,进行语言学习,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只有在语文课上通過一篇篇文章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高语文水平。在上面的片段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明白了课文句子表述的特点,这是“举一”;从而进一步在教师提供的语言内容里,敏捷地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新的语言,这是“反三”。这样的训练达到了读得有效、学得扎实,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
总之,理解教材的功用,是文本解读最关键的一步。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建立在教师是否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准确解读教材之上。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有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用好教材中的一个个“例子”,真正提升学生的学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3525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