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开繁花锦簇,实实在在、完完整整解读语文文本

2015-09-10潘时时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基调整体

潘时时

摘 要:当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课堂学习的方式、师生关系都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依然发现这种课堂遗憾、问题颇多。最后,教师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解读”这一根源问题上来。关注了自己,关注了学生,却缺乏对文本的解读深入关注。

关键词:整体;语言形式;基调;内涵

本文将着重讨论从片段的文本解读回到文章的整体解读。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肢解文本,将完整的文章拆得支离破碎,以偏概全,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这一大问题。

文章的整体感主要体现在文本的整体架构上。从语言形式→基调→画面再现→美的传递上架构文本。我们对语文文本的解读至少要从这四点上整体解读,抑或我们在解读时,至少这几点都要有所思考。

一、从语言形式的整体感的三要义解读文本

打开《桂林山水》一文,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迎面而来的就是文章的整体架构。首先,字词是否准确,这就体现了文本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次,语句的关联,作者对桂林山水画面的呈现是否准确;再次,明确的表达,是否用上了一系列的修辞方法展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文本基调的把握,再现桂林山水的画面,向读者传递美好的事物。这样,我们就能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整体感是第一要义。叶圣陶曾在修改习作中提出这样的要求:用词是否合适,语句是否通顺,句与句是否连贯——这就是具备整体感的语言形式。当我们在整体解读文本时,就可以从这三个要点出发:合适的字词运用,语言明确的表达,语句的组构是否关联。

以《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为例,我们就可以按照叶圣陶的修改要点出发,整体解读文本: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这一自然段我们可以解读为桂林山水清、静、绿的组合。这就是整体文本语句的组构关联。作者置身山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水的静;继而看到江底的沙石,然后感受到水的清;最后,青山环抱,倒映着江水,在清中又感受到水的绿。从角度变化来说,作者先是远远地感受到水的静;再而走近时,看见江水的清;最后,远眺漓江山水,发现了它的绿。这是感官的自然变化,也是作者对文章整体画面感的准确呈现,更是语句组构关联准确性的典型展现。

这部分的解读还可以看叶圣陶三要点中的合适字词运用。如作者在表达时气音的运用——啊,然后由“啊”延伸出来的变化音“呢”“呀”。它们的运用是否合适?如果合适,又合适在哪儿?这时,就要揣摩文章作者的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对自己当时置身漓江山水的清、静、绿的美好状态的表达,想让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在解读优美类文本时,可以用字词是否合适与文章的情感架构相结合。以此类推,我们把这种解读方法运用到《狮子和鹿》这篇文章中去。从“呢”“啊”让孩子感受当时鹿对自己腿的极度厌恶和角的非常喜爱!

在明确的语言表达上,我们发现《桂林山水》也非常符合叶圣陶所说的第三个要点,即是否用上了一系列的修辞方法。显然,这个部分用比喻和排比等方法来展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从文本的基调上整体解读文本

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基本基调,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

如三年级上册《给予树》,开篇就是:圣诞节快要到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伊始就让孩子读这句话,快乐地读,美美地读。那么文本的基调真的是这样吗?显然是不着调的,字面读可以这么解读,当我们发现下面文本是: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我们似乎能在“到了”两字当中读到母亲的担忧,或许这个圣诞节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并不是大部分老师所解读的“圣诞节快要到了”的快乐抑或欣喜!回读全文,这样的起步基调正是文本的整体基调,我们就能从基调上准确地整体解读文本!

三、从文本内涵上整体解读文本

如《掌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爱!我们都知道。它传递的是温和的、温暖的内涵。两个老师,英子恰恰是被第二任老师的爱所改变的!是什么样具体的爱改变了英子?为什么前一任老师却无法改变呢?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是对英子平等的呵护改变了她。在这里“爱”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是平等。有了这样对文本的整体解读,我想当课堂结束时,我们问孩子是什么改变了英子时,得到的回答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为个性和共性解读做个定性。就像盖一栋大厦一样,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设计,说不定盖到快完工的时候出现重大偏差,导致前功尽弃。整体性解读的把握是基石,它为课堂上要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做了准备。

不管语文教学的理念如何“日新月异”,不管教学的技术手段如何“千变万化”,我们依然需要从整体出发,准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酣畅淋漓地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意交流、心灵对话,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规范、更有效、更有味。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基调整体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俏丽基调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