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起步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2015-06-17郑海英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言形式文化元素阅读方法

郑海英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高年级教材选入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为中学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所以,小学阶段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应该“从抓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抓语言形式美读文言文”,“抓审美意趣悦纳文言文”,“抓文化元素体味文言文”这四方面入手,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起步教学;阅读方法;语言形式;审美意趣;文化元素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如五年级的《杨氏之子》,六年级的《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这不仅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也为中学学习文言文和课外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但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所以,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的起步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

一、抓阅读方法理解文言文

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编者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量。在此之前,每一学段都有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解词法、借用插图想象法、反复诵读品味法、背景资料辅助法等,这些学习方法一样可以适用于文言文。与此同时,学生也进行了大量成语、俗语警句的积累,并从中获得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助力。加上所入选小学课文的文言文都有短小精练、语意浅显的特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运用方法尝试读懂课文。有了方法的指引,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非常的显著:

生:我通过注释明白了“甚”是“很”的意思。

生:通过看图和看注释,我读懂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但杨氏子的父亲不在,就叫杨氏子出来招待。

生:我也是通过看图知道“设”应该是“摆设”的意思。

……

在理解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时,我提出问题:“谁为谁设果?”学生有的通过联系上下文,有的通过看图,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继而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语句中“承前省主语”的特点,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的运用。

虽说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学生正是利用与此类文本相似的古诗词阅读技巧,达到对第一篇古文意思的读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看准时机,在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经验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再给予点拔,并总结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

二、抓语言形式美读文言文

文言文句子长短错落,平仄有致,音韵和谐,而且篇幅短小,特别适合朗读。古文不朗读几乎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朗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以“读”为中心,从读准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明白,最后再读出情味,其间穿插各种形式的读,如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等等,促使学生在读中见义、见情。

每一篇文言文,除了共性的读外,还应根据文本语言形式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朗读。如,在《伯牙绝弦》中出现的“哉”“兮”,是学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的语气词,我以这二字为抓手,指导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句的推进式朗读:

哉兮

善哉 峨峨兮 洋洋兮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就是在一字一词一句的朗读中,渗透文言文的断句、延长等技巧,一点一点地去感受文言文的语感图式。而本文的前四句语言形式也呈现出一种对应之美,一鼓一听,一念一得,体现出文章所要表达的知音情意。于是,我抓这四句的语言特点,与学生进行对读,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形式美,也在读中感悟知音相惜之情。在师生对读之后,又设计了一个“与友对读”,让学生邀请自己的好友一同来朗读,千年的知音情,今时的同窗情伴着琅琅书声浓得化不开,学生在友情的体验中又一次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性认识。再顺势引导学生对比前四句话与第五句话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发现第五句这种长短错落的语言形式,恰恰是伯牙得知“子期死”后“破琴绝弦”悲痛哀绝的情绪的直观表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读,将伯牙得失知音的悲喜两极情感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正是通过文章语言形式的参悟,以丰富多样的读,才可以引领学生随着文字走入人物内心。

三、抓审美意趣悦纳文言文

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中,文字往往具有审美特质。文言文所呈现的美是千姿百态的,有形式美、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等。这些美凝练而含蓄,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感受并领悟的。因此,教学中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感受到文言文中呈现的美的形态之后,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融进文言文学习所特有的审美意趣之中去。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有理有据的辩斗;《伯牙绝弦》中伯牙与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的情意;《杨氏之子》中杨氏子机智聪慧,语言巧妙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巧妙地抓住“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这两组词作为引出“辩斗”的先导。通过对这两组词之间关系的探讨将课堂气氛推向“辩斗”。在“辩日——‘趣的体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互辩,生生互辩,引导学生活灵活现地体验了一回“辩斗”的乐趣:

师:开始辩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一儿曰——

甲组:(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争辩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不服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跺着双脚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指着一儿曰——

甲组:(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语速渐快,情绪愈发激昂,课堂语境层层推进,艺术性地重构“辩斗”的情境。这种依语造势,因语生情,以语而生意境的课堂探索,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对文本蕴含的意趣——“以怀疑为起点,以探究和辩斗为形式,以思想为结果”的领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爱上文言文都很难。

四、抓文化元素体味文言文

文言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作品经过时间筛选,许多文章堪称精品。选入小学教材四篇文言文,既是流传已久的经典之作,对小学生而言又具有可适性。其中的文化元素也是力透纸背,穿越时空而来。《伯牙绝弦》中的“高山流水”“绝弦”是知音的文化符号;《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孔子是智者的文化代表;《杨氏之子》中杨氏子与孔君平的言语机巧,则显现出南朝士族洒脱生活的文化气质。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些文化意象,引领学生咀嚼文字,自由想象,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文言文的风骨神韵。在《两小儿辩日》中,王崧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训练:“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这个训练看似平常,实则在引领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智”,进而丰富了孔子这一智者形象。而在另一名师罗才军的《伯牙绝弦》中则是抓到了文本中“知音文化”的关键符号“高山流水”“绝弦”等,其将分散到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语言之中反复涵咏,又结合课后资料袋引导体会我国知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这些名家的课堂上,我们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文言文,教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其间的文化内核。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文言文的起步教学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学生就一定能爱上文言文!

参考文献:

吴立光.文言文教学方略[J].文学教育:下,2007(09).

?誗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语言形式文化元素阅读方法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