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思维差异新究:语言、表达和文化
2015-12-11臧国宝白湜
臧国宝 白湜
摘要: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必要调适,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精选《中国日报》、《青年报》经典例句,从汉英的语言结构、表达形式和文化语境出发,探讨汉英翻译视角差异与规律。
关键词:中译外;语言形式;语境;思维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5-02
一、引言
翻译是文化交际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不同民族对于同一思维对象或内容的思维角度就不尽一致,从而在语言上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今明,1997:159)。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
二、变换表达形式
东西方民族各有各的思维形式,西方民族的思维形式是重在分析,这种思维形式使西方人惯于“由一列多”的思维,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列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式结构(邵志洪,1997:158),而东方民族思维形式是重在综合,这种思维形式使中国人注重整体和和谐,强调“从多而一”的思维形式,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翻译时汉语短句往往可以译成一个由英语关联词及各种短语联在一起的长句(杨自俭,刘学云,1999:206)。如:
(1)近读华君武一幅题为“谨防”的漫画,画面上两个人骑着装满良心的三轮车,车上插着“收购良心”、“方式价格面议”的广告牌。(摘自《中国日报》)
A couple of days ago,I came across a piece of Hua's caricature with a title“be cautious”on which two men are riding a tricycle with a fall load of“conscious”and aboard which says“Purchase conscience,for particulars,negotiate face to face”.
汉语句子以动词为关键词,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而英语句子则以主要动词为谓语,以分词、介词、不定式、动名词或介词等短语(或从句),表示汉语中相应动词的语义和动作的先后顺序,因此,在汉英翻译时,句子结构调整是必要的。
三、调整语句重心
东方民族“从众归一”的思维方式往往将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首,而将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末尾(冯庆华,2008:136),这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偏正复句,一般语序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偏句相当于英语的修饰性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所以汉译英词,通常将汉语“偏前后正”的常位语序调整为“主前从后”的语序,如:
(2)早在古代,我们就有“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受嗟来之食”的志士勇夫。(摘自《青年报》)
Early 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noble-minded people who would die of their thirsty rather than drink water from stealth-spring,who would die of hanger rather than eat food handed out in contempt.
四、转换双语视点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是一种人本文化,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黄龙,2006:4)。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比较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和观察,习惯于本体思维的中国人,在描述或记录动作或事件发生或演变的过程时,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并以动作的发出者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的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译时,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调整句子语态,如:
(3)不久前我看到一则房地产广告,题目赫然是“工薪族的理想家居”。(摘自《青年报》)
Before long,an estate advertisement entitled“Dre2amland for the Salaried”caught my eyes.
五、增加删减词量
1.增词英语是一种形和重于意和的语言,它主要借助语言手段(词汇,句型,语法等)来实现语言的连接。在英语中,语法关系、时态、语态、数都很清楚。而汉语是一种意和重于形和的语言,它不是依靠语言手段,而是靠意义上的连贯来实现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系转换活动,对于某些民族色彩词语要有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词义做必要的解释,如:
(4)30 万,一个真正的“工薪族”一年就算勒紧裤腰带攒下一万元,也要30 年。(摘自《中国日报》)
30,000 yuan,it will take 30 years for a genuine member of the salaried,even if he lives frugally all the year round.
2.减词汉语为了句子结构平衡,增强语气,强化音韵,常使用对仗修辞手法,因此句子词或词组复式含义相同的词组重复使用现象较多见,而英译时只需译上其主要意思。如:
(5)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摘自《青年报》)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that it is a manifesto,a propaganda force,a seeding - machine.
根据英汉不同语气的句子结构特点和表达习惯,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调整语句,在翻译当中是必要的,因此,只有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在汉译英时,以符合英语的表达式翻译。
六、保留文化语境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刘宓庆,2007:234)。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
1.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失败)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惨败,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
2.宗教信仰差异。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宗教文化“老天爷”成了佛教徒中的天神。
3.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七、结语
思维与语言唇齿相依,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果,2001:8);思维同样与翻译密不可分,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换(Eugene A.Nida,2007:125)。新闻中译外是种复杂的涉及到语际转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翻译活动。翻译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求同易,求异难。翻译需要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译者如善于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能有效地解决语义学意义和语用学意义的差异造成的翻译解码和再编码问题,使翻译的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的对等转换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4]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6]黄龙.翻译艺术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8]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