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三维视角

2022-03-15陶志欢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欲念思政历史

陶志欢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思政工作评价是思政工作全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它既是对上阶段工作的检验,也是为下阶段工作所做的铺垫。没有对思政工作的科学评价就难以正确做到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从而提升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质量。本文从理论预判、历史评判和现实研判的三维视角来探讨思政工作的评价问题,以期推动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不断向良性循环迈进。

一、在理论预判中把握规律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上的清醒是做好实际工作的前提。在理论预判中把握思政工作评价规律,主要包括思政工作评价的根本原则、具体准则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理论上思政工作评价的根本原则

1.合规律性。其侧重社会运行的客观层面,指一项工作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可能取得成效。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一种社会形式。当然,社会规律也要通过人能动的实践来实现,这涉及人与自然、社会和意识的三重关系,分别指向人的生产能力、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思政工作要合规律就需要不断促进工作对象生产能力提升、人际关系和谐和精神世界丰盈,且三方面是评价思政工作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难说合乎规律。

2.合目的性。有两种情形:一是先确定需要,后利用规律去满足它;二是先根据规律确定能得到满足的需要的类型和程度,再利用规律来满足它。显然第二种情形是合乎规律的目的论。人能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但由于人和动物存在明显区别,规律的移植存在不适应性。每个人有不同的目的,经摩擦协调、冲突整合、抵消生长、内耗结余形成代表大多数人平均趋向的总目的。新时代思政工作评价根本上是看是否利于达成民族复兴这个总目的。

3.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源于社会规律性是在人有目的的活动中体现的。割裂二者关联必然使社会活动在偶然事件的无序堆积和消极自发的自然演化间摇摆。在二者统一中,人的外在性和内在性需实现双向扬弃。以内在性为标尺扬弃外在性即扬弃客体中不符合主体需要的部分;以外在性为标尺扬弃内在性即扬弃主体中不符合客体本性的成分。思政工作评价最终要实现的是让全部的思政工作处于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集范围内。

(二)理论上思政工作评价的具体准则

1.生活感受度。人在生活中常不自觉地以自身感受作为评价事物好坏及其程度的标准。评价思政工作要把工作对象是否有好的感受作为凌驾于其生存发展条件改善之上的更重要指标。因为物质改善不必然带给人好的感受。如何提升工作对象感受度:一是在当前感受度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未来预期实现度、二是在无法实现美好未来时改善其现实处境。同时由于感受性可部分被人为制造,社会可通过宣传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塑造决定人的感受度的观念。

2.历史趋势性。历史事件的发生的确有其偶然性,但每个历史阶段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既然出现,而且对于那个具体条件和时代而言必有其出现的理由。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历史趋势。衡量是否符合特定阶段历史趋势的标准是此阶段内大多数人的所想所愿。历史趋势是有可能人为塑造的,因为人心一定程度上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被塑造的。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评价新时代思政工作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性的具体准则之一。

3.社会进步化。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通常以人的目的性存在为前提。说某事具有社会进步性,其实是在表达此事更靠近言说者的目的了。只可惜整个人类至今还难以达成共同目的。即使出于利益妥协的需要,表面上达成了某一目的,也未必是真心所愿,往往不会完全按此目的行事。“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什么社会性动物会在意所属物种的整体权益”。[1]164但一个群体在某一时段内是可以有自身特定目的的。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思政工作若是符合了这个目的就体现了社会进步化。

(三)理论上思政工作评价的常用法则

1.阶级分析法。新时代评价思政工作仍坚持此法绝非思想僵化,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可背后却潜藏着一刻也不曾停息的人际和群体间的暗战与互斗。在由关系构成的世界上,你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某些人实现自身利益的阻碍。即使你不主动挑事,也不排除遭人算计。回顾人类发展史,从自然生存状态到关系生存状态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自为生存而战。到了阶级社会,个人观念和言行既首先表明他本身,同时也是他所在阶级诉求的反映。人的行为总有立场,评价思政工作要看工作者是否站稳了党和人民的立场,且不能把人民空洞化,要把它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当前思政工作主要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策略来做,同时尽力防止其向敌我矛盾转化。辨别的方法主要看对象的诉求是否是对现存社会根本制度的敌视,要分析对象的立场是自我生成还是他人鼓动,时刻保持警醒和清醒。

2.全面分析法。人通常只能用纵向变幻和横向互联等方法去接近全面。同时人还可以以理性为基础通过推理或想象嫁接起甚至未必在感知范围内的事物的关联。纵向看,人做事均在具体的历史情形中,这是评价的基点,但又不能把视野仅限于此,因为工作的影响既可能是当时的,也可能是长远的。有些工作的成效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慢慢消逝,而有些工作的成效当时未必看得出,但随时间的流逝而开始慢慢显现了。横向看,各种历史事件和社会工作因人联系的紧密而相互影响加深。某些工作,从小范围看处理得似有道理,但从大范围看又未必,而有些工作则反之。思政工作评价的困难之一正在于评价者有时无法看清工作者谋求的是暂时成果还是长久效果,注重的是一地得失还是全局成败,或在时空区隔的四个象限内兼而有之。时空的复杂性要求人作全面的分析,时刻注重在矛盾中寻求平衡。

3.客观分析法。人是主客观混合物,且因比其他动物更高的智商使人主观性成分尤其大,加之受特定情形中的情绪干扰和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实事求是说易行难。甚至可以说,人正因为会思考、有智慧、精神世界较发达,事实上时刻都受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等的影响,或更准确地说,人在接受精神意识正确指引的同时,也会受其干扰,一不留神就易导致主客观不符。加之人易受自我中心观念的影响,往往难以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需知,“我们对之有证据的东西和我们实际上相信的东西之间有一道鸿沟,填满这道鸿沟的东西来自思想者背景中的价值和兴趣”。[2]244同时,客观所含内容也是无限的,全面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更是无限的,人难以全部获悉事物中存在的所有客观因素,只能在自己所知基础上给出判断,所谓客观在认知意义上也变成片面客观了,而这是否还是真客观,且客观究竟指什么?不同人也有不同解读。生活中人常把多数人的行为界定为客观合理的,因为其在决定着现实的主要面相。而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吗?在此意义上,所谓客观分析不过是综合平衡的主观过程。

二、在历史评判中深化认知

要做到思想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除了自身加强理论学习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善于从过往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化认知,既认识思政工作评价的特殊性又认识其复杂性。

(一)深化对思政工作历史评价的特性认知

1.深化思政工作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思政工作需要对人生活的历史条件和工作完成的具体情形给予客观呈现。思政工作成功与否往往是工作者和其所处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中各自的贡献或失败中分别的责任如何划分要客观审视。人物的历史性和事件的具体性使得对人与事结合的工作评价只能置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来审视,离开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只能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潭和形而上学桎梏。思政工作评价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坚守了当时的历史性,也就增强了工作评价的客观性。离开了客观历史性必然陷入主观随意化。

2.深化思政工作历史评价的科学性。思政工作是人通过事来教育转化人,且事也都是因人而起,它只是思政工作者达成目的的手段。要坚持思政工作者是人而非真理化身的常识性判断。人的能力尤其影响其发挥的情绪因素变化充满较大不确定性,因此越来越好或越来越差未必是人工作的常态。要不因人一时的卓越而顶礼膜拜,也不因其偶尔的差错而刻意贬低,时刻注意坚守评价的锚点。科学性的内涵是客观性的某种延伸。坚持历史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对于评价思政工作的启示是:要正确看待思政工作者个人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3.深化思政工作历史评价的辩证性。横向要拓展,既看到思政工作对当事人的影响,又看到其对不涉事其中的其他人的潜在影响。其实不少思政工作的目的并不主要在它局部一地的本身效果,而是更看重在更大范围乃至全社会的示范带动效应。纵向要深邃,既看到思政工作一时显在的外表及它可能给人的直接观感,也看到其潜藏的深意及它可能给人的间接体悟及长久反应。同时,划分和简化历史是一种常见的思维习惯,但这种选择性截取和主观性抽象易割裂历史过程的普遍联系,导致碎片化和空洞化,甚至可能陷入虚无主义误区。

4.深化思政工作历史评价的史鉴性。“在漫长的过去以及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必须有重复和相似之处,人们才能从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正是由于有许多重复和相似之处,历史才能给我们某种关于过去的说明和关于现在的解释。这样,我们的选择至少能部分地得到指引”。[3]425思政工作者难免犯错,尤其非动机和非态度性错误。社会机制的复杂性和外在因素的难掌控性使其即便动机良好和态度端正,也可能产生非预期效果。更何况工作对象的重点人群——青少年本身虽可塑性较强,但也意味着其变化性较大,工作成效潜藏反复性。

(二)认识推动历史变化的人的欲念的复杂性

1.人多种欲念的无序竞争使解释历史变得困难。人时常想同时拥有未必能分出等级次序的多种东西,且每种欲念都可实现向着好坏两个方向上的引导。它们持续涌动,既合作又竞争,都想主导人的大脑,人有时很难对此权衡和取舍,经常倍感纠结,意念时刻在换、行为不断在变,人时常对此感到困惑,未必能给出合理解释,甚至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想什么及为何如此想。“当你回过头来从整体上看看你的人生,对于你的所作所为,很多是找不出什么理由的”。[4]70历史变成人各种欲念相互竞争的历史,这导致对思政工作评判充满困难。

2.人对欲念的不完全掌控使言行充满不确定性。欲念关乎人如何选择自己的言行。但无节制和未实现的欲念也可能给人带来麻烦。“那些愚蠢和欠妥的事情,我们为何明知不能去做,却最终还是做了”。[5]1前言对欲念的掌控度决定人言行的基本样态。掌控的欲念可以适当引导和调节言行。但人的思绪和意念并非大脑所能完全掌控,人时常控制不了自己去想、去说和去做一些事。思政工作是工作者和对象间想法、说法和做法的互动过程,以实现前者同化与统摄后者。在此意义上,人言行的不确定性使思政工作不完全可控。

3.人欲念的多变使其不能完全真正地了解自己。“人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他们知道他们必须做什么,但是往往会由于受当前急迫的环境和情绪因素所左右而改变自己的行动”。[6]496人时常会百密一疏,甚至打乱原有计划而贸然行动。环境变化促发的观念转变甚至毫无征兆的意念突变都会打破历史的线性演进,使人即使处处谨小慎微,有时也难免意外的发生。在某种欲念驱使下,人明知某种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就是难以管控自己。可以说,人并不能做到时时处处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基于人欲念的复杂性创新思政工作评价思维

1.历史解释的困难性使人不能对思政工作因果律过度迷信。思政工作中的因果对应关系有很多无法嫁接的线索。“思维能力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能力,但如果错误使用,它也能是人不幸的根源”。[6]551真实关系未必都能看到,时常只是人主观信念的勾连。也许人只是借助某种信念这种习惯性的心理联想,去相信前后发生的两件事存在因果关系。比如,某些工作对象思想觉悟提高了,或许是因为工作做得好,但也许根本就不是,它只是对象因社会现实的改变而获得的新领悟,仅从结果不能确知原因。若一味强调必然联系和既定规律,有时难免犯错。

2.人言行的不确定性使得思政工作是场艰巨反复的持久战。人时常有塑造他人以符合自己期待的冲动。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在思政工作者的努力下让工作对象更符合党的期待。但既然人的言行有不确定性,逻辑上就难以指望其对党的理想一直坚守,对党的主张贯彻始终。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那些了解真理、决心向他人传播的人们时常会遭遇这样的困境”。[2]39在此意义上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必要的准备来应对工作的反复性。人时常会创造与其意志不完全相符的历史,而且事实上人的意志在多数历史事实的结果评价中并不重要。

3.人不能完全认清自己警示其需对思政工作事实保持反思。人对自己的观念和言行未必能给出确定性判断,更难以完全做到对多人互动建构的思政工作事实给出确定性认定。人未必要怀疑一切,但要对所谓事实有反思意识。所谓某些思政工作未取得效果,或许只是不符合人的欲念,而多变的欲念时常以瞬间目的的形式呈现,也许它并不符合实际,因此未必能成为评价的事实依据。任何标榜“客观”的人类研究通常有局限。而且历史评价还存在悖论:当人以个人欲念为基准来分析历史,历史在整体上反而不易把握。

三、在现实研判中解析问题

无论是理论规律的把握还是历史认知的深化,做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是以现实为导向的,即它仍然是为现实中分析和解决思政工作评价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服务的。

(一)现实中思政工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标准还不够明确。当前思政工作评价的导向是明确的,但保证评价导向始终正确的方式还不够明确,特别是还没有明确可操作的细化标准。现实中往往是偏抽象、重价值、太质性的标准和正确要求多,而更具体、显事实、可量化的标准和有效办法少。

2.评价制度还不够健全。目前对思政工作评价的措施散见于党政相关文件和具体政策中。有些规定不全,甚至有冲突。各级组织多惯于布置工作,相对有意忽视或无意忽略了对其的评估。即便有,更重工作进度而非工作影响。加之评价思政工作其实是评价思政工作者,这在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使得评价时常变得有所顾忌,喜欢对问题避重就轻,即便是必须谈及的问题也喜欢用正向表述来呈现。

3.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坚持党对思政工作评价的主导地位是坚持党的思想和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但党在评价思政工作时审慎听取工作者单方面汇报,注重搜集对象的意见信息,赋予对象主体地位的做法仍需加强。当然党对工作对象在评价思政工作时可能有的错误导向要及时给予纠正。同时,党组织内并无专门负责考评思政工作的部门,其往往被纳入对领导的履职考察中,忽视了工作对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舆论评价。思政工作评价中的各要素还未形成有机统一、彼此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完整体系。

4.评价逻辑还不够合理。思政工作评价常委托调查机构实施,但真实调查结论易被层层修饰后上交。这种“证实偏误”既满足了调查双方的利益合谋诉求,也较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很难完全清除。

(二)现实中改进思政工作评价的主要策略

1.在导向正确下明晰评价标准。只有以评价导向正确为前提才能保证评价标准明晰后发挥正效应。要加强标准设计研究以守牢评价的正确导向,端正评价的科学思想。评价的本质是用党的主张衡量思政工作,符合与否是性质问题,符合程度是量化问题。同时,党的主张也要在与时俱进中接近真理。需知,符合的合理性与否取决于党的主张的正确性。另外,思政工作评价标准还可分为若干层次:一个是根本标准,它是任何时间和所有空间思政工作评价都必须坚持的准则,具有统摄一切的基础性和宏观性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标准,它是针对特定的思政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具有具体性和微观性的特征。且在制定思政工作评价的具体标准时要把体现主观性的价值标准和反映客观性的事实标准结合起来。

2.在现实生活中健全评价制度。尽管说教是做好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式,但不能仅限于此。即便传授内容科学、说教方法得当,也仍有欠缺。因为即使对象观念上接受,但行为上未必遵循。多数人是按自身界定的利益而非头脑中的真理来行事的。所有人都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要建立健全一套社会制度和流动机制。长期坚持的评价制度自然会衍生出塑造环境和营造文化的力量。人要体现自身社会价值,实现正当利益诉求,就需尊重这个社会或所在单位对其成员的评价制度。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思政工作成效。同时,评价制度要双管齐下,让思想观念软约束和规则制度硬约束共存,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制并行。

3.在主体选择与方法采用上改进评价方式。在由谁来评价上,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就是在评价中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宽容错话、鼓励真话,让所有人或团体都敢于发声,第三方机构像学术机构和人民团体一般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兼具,易秉持科学客观立场,在评价中要倾听其意见。集中是在认真倾听对象个人评价、参考社会机构评价、评估社会舆论评价,最后统一集中到党这一权威组织评价上。在用什么方法来评价上,要合理借鉴实施评价相对科学和专业的先进经验,吸收借鉴政策评估的相关做法,如成本收益法、前后对照法、专家大众评价互补法、质性描述和数量分析结合法等。充分利用数据技术赋权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4.在前期少知与后期多知间理顺评价逻辑。前后期以评价结论诞生为划分标准。在前期,评价发起方不对评价结论做任何主观性猜测、倾向性表态或暗示性授意。不让评价结论利益相关方参与调查,尽量减少调查环节,调查内容设计和实施调查的环境尽量防止调查对象知晓调查意图。各级党组织可尝试组建负责评价的部门,使其与思政工作决策和执行分离,在制度设计上直接向评价发起方负责。信息采集时,要保证能听到各方各种声音,做到言语和行为的匹配比对、事实与逻辑的分析求证,尽可能避免信息的截留和失真。在后期,除涉密要求外,所有评价信息要及时公开,接受工作对象和思政工作者的监督,允许其提出相关异议,并予以合理的回应和恰当的解释,让评价结论经得起检验。

猜你喜欢

欲念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欲念森林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道出世界
道出世界
——浅评电影《道士下山》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