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以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创作演出为例

2022-03-15鞠忠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创文艺形式

鞠忠美

(山东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 “双创” ),并提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 “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因此,建构文化主体性,提高人们的主体认同、自觉、自信与能力,对发挥人们在推动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兄妹开荒》是抗日战争时期王大化等人在传统秧歌舞基础上创作的秧歌剧,分析该剧创作演出过程中的文化主体性,对从个体层面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 “双创” 过程中的文化主体性建构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一、秧歌剧《兄妹开荒》创作演出中的文化主体性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的深思,成为他们此后进行文艺创作的指导。在演出《兄妹开荒》过程中,文化主体在深化对文艺服务对象和不同表演形式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不同表演形式,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符合实际的表演形式,成功表达了陕甘宁边区人民 “跃动而愉快的民主自由生活”[2]57。

第一,对文艺工作对象问题认识的深化。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3]84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对象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指出 “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3]849-850,并进一步论述了文艺工作应如何更好满足工作对象需求的问题。这一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文艺观,深化其对文艺工作对象问题的认识,推动其正确处理艺术工作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在创作演出《兄妹开荒》的过程中,文化主体对文艺服务对象的认识逐渐深化,进一步认识到艺术创作与演出是为人民大众的。因此,在创作演出过程中,一是从人民大众的需要出发,注重和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要实现文艺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就要明确人民大众的喜好,要知道 “他们是喜欢什么的”[2]57。虽然人民大众所喜欢的,可能是 “在过去我们常常是看不起民间形式中一些东西”[2]57,但仍可以通过创造创新实现转化发展。二是加强与人民大众的联系,注重走进人民大众,向人民大众学习,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作为一名演员,要摒弃原有对民间传统表演技术和表演形式的错误认识,要 “丢掉过去那套臭架子,丢掉那套自以为是的演技,而向群众的演技形式来学习”[2]57。同时,要注重演员身份角色的转换,在由专业舞台演员转变为街头剧演员的过程中,根据演出实际需要,突破原有舞台表演的限制,适应新的表演场地的变化,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三是进一步端正演出态度。认真对待创作演出,不因观众文化水平低就态度马虎。正如王大化所说,在表演过程中,要 “值得注意是你的对象是谁。”[2]57既然文艺表演对象是工农兵大众,那么,那种认为 “广场上,观众也只是一般的群众,可以马虎些”[2]60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对不同表演形式认识的深化。随着对文艺工作对象问题认识的深化,王大化等人对不同文艺表演形式和新的文艺内容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一是对旧的文艺表演形式认识的变化——由否定到批判性继承,主要表现为突破对民间传统秧歌舞表演形式的原有认知与态度,抛弃原有错误观念,认为应根据文艺服务对象和内容实际进行批判性继承。对于经过专业培养的艺术工作者来说,一些人曾对传统艺术的形式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如有的人存在着看不起民间传统表演形式的思想。但随着对剧中角色以及所要表达主题的明确、对艺术工作对象问题认识的深化,他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中的 “某些象征形象的动作”[2]58“还是可以用的”[2]58。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被传统表演形式束缚住, “更不能以为旧的东西就是群众所喜欢的而不顾一切的去用,”[2]56要 “跳出旧的形式的圈子”[2]60。二是对新的文艺表演形式认识的深化——有前途但也要改造。王大化在对表演进行总结时说到,话剧作为新的表演形式,无疑 “是有光辉的前程的”[2]60,但 “要有前途其本身也得改造”[2]60,要根据文艺服务对象和文艺内容进行改造。只有贴近文艺服务对象实际,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发挥文艺的作用。三是对新的文艺表达内容认识的深化——由抽象到具象,主要表现为形成并加深对剧中农民形象的认识。据王大化的总结:最初他对剧中角色的认识就是一个农民,认为这个农民角色和他之前所表演的其他角色没有什么不同;但在排演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这个农民角色的特殊性, “不是别的一个农民,而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农民,一个青年农民。”[2]60要表演好这一角色,就要深入了解这一角色的特点,了解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农民形象与以往所表现的农民形象的不同之处。1943 年的陕甘宁边区,虽然遭受过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所呈现出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时,边区的青年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在对陕甘宁边区实际深入了解和对角色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王大化逐渐认识到,《兄妹开荒》中所要表现的农民,是对生产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农民。这是这一角色与以往所表演的农民角色的不同。因此,在演出中要表现出 “这儿的青年人是如何明朗与快乐。”[2]57正是在逐渐把握剧中角色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的基础上,王大化突破对角色所持有的固有化和模板化认知,形成对剧中角色时代化、具体化认知。

第三,立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实际。毛泽东曾指出: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3]860随着对文艺工作对象以及对新旧文化认识的深化,王大化等人立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实际、根据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秧歌剧舞台实际,通过融合不同表演形式,将传统秧歌舞发展成秧歌剧,以表现新的文化内容,并取得演出的成功。一是立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实际。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1942 年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 “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3]855《兄妹开荒》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兄妹积极开荒的内容取代传统秧歌舞的恋爱主题,以积极乐观的青年农民形象取代传统农民形象,以当地农民所熟悉的秧歌舞表演形式为基础融入戏剧、音乐等文艺因素,并辅之以表演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交流,适应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二是立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实际。20 世纪40 年代初,面对日伪军的 “扫荡” “清乡” 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领导人民巩固了根据地,其中,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4]93大生产运动中,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人们积极参与。《兄妹开荒》的创作演出就是立足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实际和根据地建设的实际,所表现的是大生产运动中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的场景,所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所呈现出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是立足于陕甘宁边区群众实际。走到群众中去,以他们所喜欢的形式进行文艺演出,才能更好地实现文艺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在当时,传统秧歌舞 “是人民所很熟悉与欢喜的,”[2]58因此,要从传统秧歌舞的实际出发去进行创作演出。同时,由于当时的演出场地主要是在街头广场,因此,作为一种街头表演艺术,秧歌剧的舞台是四面向观众开放, “观众就在你面前,”[2]57作为演员,要注意要 “把舞台上的四堵墙全打破,”[2]57要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第四,融合不同表演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在《兄妹开荒》的创作演出中,对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将传统表演形式与戏剧表演技术相融合,如将话剧写实的动作与秧歌的节奏舞步相结合,将话剧的写实性与秧歌的舞蹈性、夸张性相结合;另一种方式是在舞蹈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表达。相对于传统民间秧歌舞,秧歌剧中 “演员除了一些外形动作表演外,”[2]61还增加语言、歌唱等表演形式,从而实现通过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等将剧目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传递给观众。文艺表现形式的创造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艺内容。《兄妹开荒》所表现的是兄妹热爱劳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呈现出的向上向好局面,所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边区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因此,在创作演出中,除了不同表演技术与要素的融合和结合之外,表演者还通过情绪的表达与传递赋予表演形式以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将陕甘宁边区青年热爱党、热爱边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蕴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如在表现走路动作时,王大化就 “将主人公的心情、性格各方面”[2]58与秧歌舞蹈动作的夸张相结合,在 “民间形式里常见的动作”[2]59里增加了表演者对边区生活赞美与热爱的情感,从而将 “一个形式的东西”[2]59变为一个 “带有生命的[2]59东西。

二、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文化主体性的构成

王大化等人在《兄妹开荒》创作演出过程中,将传统民间秧歌表演形式与戏剧等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以反映陕甘宁边区建设成就以及陕甘宁边区人民精神面貌为主题,在创作演出过程中注重观众的喜好,注重将情感融入表演以推动实现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该剧的创作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文化主体在推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作用。从个体层面来看,中华传统文化 “双创” 过程中的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是指文化主体对当前文化建设应继承弘扬、转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另一方面是指文化主体对其自身作为传承弘扬、转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自我地位的认可。前者反映了文化主体对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的认知,后者反映了文化主体对其自身在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身份认知。两者都是传统文化观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多样化的态势,有肯定、有质疑、也有否定。而文化认同是文化主体进行传统文化 “双创” 的前提。只有当文化主体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认识到其自身在传承弘扬、转化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与责任,他才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传统文化的 “双创” 工作。党和国家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但仍然有一些人存在迷茫与困惑,甚至有一些人存在错误观念。实际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清楚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虽然经过了时间推移、时代变迁,但它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不容忽视,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熔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是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5]的独特标志,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5]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6]。

第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能够实现的内在动力。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是指文化主体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化发展后能够继续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是指文化主体对其自身能够推动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的坚定信心。前者建立在文化主体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知基础上,反映了其对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后者反映了文化主体对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信心与信念。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在历史中形成,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天人观念对国家间关系、环境保护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有着一定的启示,民为邦本、居安思危等思想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6], “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6]对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双创” 传统文化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中优秀因素的当代价值展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其所从事工作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度不同,但都可以而且也能够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弘扬、创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为文化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条件与可能。传统文化 “双创” 中的文化自觉,一方面体现为文化主体对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规律、方法等的把握,另一方面体现为文化主体对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发展变化受其所处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发生变化,文化也会发生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说: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694但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新旧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旧文化经过 “扬弃” 、推陈出新能够发展成新文化,新文化具有旧文化所没有的能够反映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内容或形式。文化主体进行传统文化 “双创” 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在社会生产实践中通过创造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当代文化建设相适应,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四,文化实践。文化实践是文化主体性的外在表现,是文化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实践既包括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生产实践活动,也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为文化主体 “双创” 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创造创新依据,也为检验传统文化 “双创” 效果提供标准。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文化主体通过继承弘扬,自觉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7]融入实践,转化发展为有助于推动实践的思想文化动力;并在此过程中,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在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中,文化主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新时代文化建设,通过融合新旧文化表达形式或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容等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从而使其转化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综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但不可否定的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而文化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理论水平、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和能力水平。因此,传统文化 “双创” 中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应从理论素养的提升、正确传统文化观的树立、主体责任意识的塑造、创造创新能力的提高着手。

第一,提升理论素养水平。普通民众由于其自身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会出现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解与把握上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甚至有的人会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因此,进一步构建传统文化 “双创” 的文化主体性,需进一步提高文化主体理论素养,加强理论引导和政策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文化主体性建构及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场合发表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文化主体明确优秀传统文化 “双创” 的原因、内容、方式、方法,有利于文化主体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和加强文化实践,从而推动文化主体性构建,提供了指导和遵循。因此,文化主体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树立正确传统文化观。传统文化观是一个人对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地位与作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决定着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行为。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以发挥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中某些内容会陈旧过时或成为封建糟粕,但其精华仍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因此,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全面的分析评价。对不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要坚决予以摒弃,对适应并能够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要予以继承与发扬,即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8]156。同时,还要坚持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9]340,立足于时代,使优秀传统文化 “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7]发挥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树立正确传统文化观,还要坚决反对主张全盘恢复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和主张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这两种错误观念。

第三,塑造主体责任意识。只有文化主体认识并明确自身责任,才有助于推动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因此,树立 “双创” 意识,明确自身责任,是文化主体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其中的优秀基因已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所以,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成为传统文化 “双创” 的主体,在纷繁多样的文化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民族精神。如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新时代的抗疫精神等,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践中将民族精神时代化所形成的。同时,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化主体对传统文化的熟悉范围、程度、领域的不同,所以人们在传统文化 “双创” 中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及其相关工作的文化工作者,因其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与工作优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四,提高创造创新能力。优秀传统文化 “双创” ,是通过创造创新使其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对社会发展的感知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将二者进行结合。教育与宣传是文化主体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把握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可形成有力的文化氛围以提高文化主体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力量的协同推进,可使文化主体利用线下与线上各种教育平台,接受到专业性与普及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教育与宣传可使文化主体学习与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从宏观与微观不同层面、历史与现实不同维度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文化主体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文化主体理解与感受社会发展的又一途径与方式,只有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才能形成对社会发展的真切体验,从而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实践中的创造与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的路径与方法。在实践中,文化主体可在深挖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阐发,可进行新旧文化表达形式的结合,可用传统文化形式表达新的文化内容,从而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总之,文化主体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动性。实现传统文化 “双创” ,需通过构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发挥其能动作用。

猜你喜欢

双创文艺形式
1942,文艺之春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小议过去进行时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文艺范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