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探讨
2022-03-15玄成贵黄晓敏
玄成贵 黄晓敏
(齐鲁师范学院 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山东 济南 250200)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就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重要论述,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综观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不仅不会劳动、不想劳动,而且存在鄙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劳动教育不仅在学校中,甚至在家庭和社会中不断被淡化、窄化、弱化、形式化。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引领与指导,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意见》明确指出 “要形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建构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从目前劳动教育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系统梳理,探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已经有《意见》和《指导纲要》的支持,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中小学没有把劳动教育上升到 “五育” 并举的高度去认识[2]78,没有按照政策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更没有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仅仅视为增加了一门课程,而且课程的设置形同虚设。很多中小学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劳动教育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
二是目标认识不到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3]6。但是,有些学校却将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惩罚手段或休闲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消极地接受学校安排的所谓的劳动教育,使学生的劳动观念逐渐淡薄,劳动能力也会逐渐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就会严重缺乏,不会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接受劳动教育。
三是存在 “有教育无劳动” 的现象。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学校依然把语文、数学、英语、物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作为个人升学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忽略了劳动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出现劳动教育课程被挤占等现象,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在全面发展中 “缺位” ,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出现 “有教育无劳动” 的现象。
四是存在 “有劳动无教育” 的现象。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在每学年开学初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校园内除草、打扫卫生、归整物品等活动,但大多数学生只是迫于学校的规定而简单地、机械式地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使得劳动教育存在 “形式化” 的现象,没有达成发展学生有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等目标要求,而最终的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出现 “有劳动无教育” 的现象。
五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相关调研发现,多数中小学劳动教育尚未建立起过程监控和评价机制,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仅停留在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缺失劳动教育过程的关注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评价。另外,大多数中小学校尚未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看不到学校基于《指导纲要》要求开发的多元化劳动课程资源所能承载的劳动教育目标设置,导致劳动教育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导向性不强、激励性不足等问题,学校评价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缺失。
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还有较大差距,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等缺乏应有的理解,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一些中小学尚未把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实施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碎片化、浅层次上。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是由不同学科的其他教师兼任,专业性不够。《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阐释了课程的教育功能,明确提出,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4]。因此,将劳动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中,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基础来更好地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深化基础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最为关键和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在建构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要目标,同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达成 “五育” 并举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意见》明确提出要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1]。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劳动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基本课程内容[5]。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能够较好地承载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课程体系,其内容涉及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课程、劳动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这样才能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6]74。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家庭中的生活起居、校园中的劳动课、校内与校外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各个方面,以此来丰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与实施路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指导纲要》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具体目标。
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具有多维性,具体目标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与优势,科学建构适合学校自身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可围绕 “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三大领域,来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领域的劳动资源。因此,中小学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此来确定不同领域的具有适切性的劳动内容与载体,制定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具体学段目标、年级目标。
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可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如个人物品的收纳整理与清洁、教室与校园的环境卫生、体验农作物的种植与动物的养殖等,以启蒙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从中感知劳动的乐趣,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家庭、学校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除了为初中生安排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体力劳动以外,增加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劳动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目标,为学生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关劳动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增强劳动自立意识,养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习惯。可通过自主选择劳动项目的方式,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选择服务性岗位、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等,让学生发现劳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最终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高。以传统手工技艺 “盘扣” 主题课程为例,通过介绍盘扣的起源,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盘扣的发展历史、自身特点及蕴涵的价值;教会学生基本的盘扣编制方法,并进行简单花式盘扣的制作;通过制作使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建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当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不是随意而为,必须要明确并遵循建构的基本原则,并且要根据学段目标进行特色内容的设定。
(一)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是政策导向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把 “劳” 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意见》和《指导纲要》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学校应组织人员认真学习和研究,结合各自学校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劳动教育的相关资源等,建构适合学校需求并且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
二是目标明确性原则。劳动教育只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才能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是载体多元性原则。《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劳动教育的不同领域与具体内容。依据相关要求,学校在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一般以家庭、学校、社会等领域内的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如家庭劳动体验与劳动锻炼、校内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参与等。通过不同领域的劳动教育,最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真正落地与有效实施。
四是突出实践性原则。按照《意见》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合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机会。某中学在检查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时,发现近一半的新生不会自己系鞋带、叠衣服,着实令人忧心。为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学校、家庭、社会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劳动实践和真实的活动体验中树立劳动的自立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
五是评价驱动性原则。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合适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具体课程的实施情况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进行监控,课程的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上手段和方式来不断反馈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更好地探索不断改进的路径和策略。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怎样设置、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课程内容是以制定的课程目标为根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所构成的一系列知识和经验体系,这些知识和经验是从人类总结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它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教师 “教什么” 和学生 “学什么” 的具体阐述[7]18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有教育价值的劳动,换言之,没有教育价值的劳动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劳动教育[8]23。基于此,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安排,有所侧重,从而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意见》提出,小学阶段侧重于劳动意识的启蒙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类为主,可以更好地启蒙劳动意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做好个人清洁卫生的同时,能够主动帮助家长和老师分担家务与事务。比如通过参与洗碗、叠衣服、洒扫、制作简单家常菜、整理床铺、教室桌凳修理、图书管理服务、园丁劳动、宿舍和厕所保洁等活动,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中学阶段侧重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丰富职业体验。同时,要适当参加一些校内外生产劳动与社区服务性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在设置时,完全遵循了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由易到难逐步得到发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基础,创建学校文化统领下的个性化特色课程体系。如潍坊市二七一教育集团采用的纵向十二年一体化整体设计、横向四大模块课程有效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十二年一体化整体设计贯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小学学段注重培养劳动兴趣,初中学段注重塑造劳动品质,高中学段注重创造劳动价值。四大模块具体包括家庭劳动体验、校园劳动实践、课堂上的劳动认知与制作以及社会劳动参与,这些内容的有机整合有效保障了二七一教育集团劳动教育课程的真正落地[9]137。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二七一教育集团每个学生喜欢、家长高度认可的育人课程,它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其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再比如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开发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系列课程,彰显了学校鲜明的民族文化办学特色。在 “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 的办学理念统领下,对造纸工艺主题课程进行了创意设计,以传统造纸、创意造纸、产品设计、实践应用为主题,采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视频并认真观看。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前,学校带领学生到造纸厂现场感受并学习造纸工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0]68。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拓展学生动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因此,巧妙利用学校自身及周边的资源是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和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策略之一。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将原先制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策略,在遵循课程计划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引导学习者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解、领会、分析、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要将其他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实现 “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等有机融合,提升课程的综合育人实效。
一是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劳动课每周至少1 课时,而且不能与劳动周相互替代,以此来确保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上海市早在1988 年就将劳动教育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制定课程标准。因此,由于地域、特色和学校的不同,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自然也会不尽相同。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各地区和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学校可以开设木艺劳动课程,制作鲁班锁;了解甲骨文文化,进行甲骨文篆刻;感受面塑艺术,制作胶东饽饽;了解皮影戏工艺,制作皮影戏;了解沂蒙煎饼的文化与特色,制作创意煎饼;还有创意剪纸、京剧脸谱、布艺制作等等,以此来丰富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比如,日照市岚山区实验小学就选取沿海本土的特色资源——浮漂,以此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来探究浮漂漂浮的秘密,并将废旧浮球变废为宝。通过对浮漂的学习和劳动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需要在已有的经验和问题基础上,借鉴国内有关省、市、区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优质经验,不断探索和改造适合本地域本学校的具有个性化的特色课程[11]95。
二是增强其他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的相互关联与渗透。学科课程覆盖面非常之广,是我国中小学校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课程内容。因此,各中小学校要充分探索数学、科学、地理、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劳动教育元素,与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和关联,采用 “项目式” “主题式” 等形式,整合学校既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元育人价值。比如潍坊市二七一教育集团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如美术与手工艺术制作课程的融合,生物与校园种植课程的融合,家政课程与食育课程的融合[9]130,使劳动教育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达成了育人价值。德国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 “项目教学法” 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即以一个具体项目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由学生运用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来独立完成此项目的过程[12]27。也就是说,项目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项目,并辅之以形式多样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职业实践等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以学校为核心主导力量,依据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协同家庭、社会等形成合力,共同建构综合性的劳动育人体系,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主导力量——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企业、社会等实践资源,使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去获得劳动体验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领会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孩子熟练掌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学者和机构对中小学生的家庭进行过调查,发现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孩子比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学业上的成绩要优秀很多。家长要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内部的劳动任务,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并鼓励孩子多多参与社区等地方的服务工作,使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明白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的真理,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13]82。社会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支持作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外劳动的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比如利用节假日和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工厂等进行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 的劳动教育共育合力。
五、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是研究一门课程最终可以实现什么样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一门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具体活动构成的。”[14]149课程评价是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过程中,进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正如《意见》中提到的, “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依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有关方面的内容,结合劳动教育的实际,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教师、学生、课程、家长、社会等进行相应的评价。
一是学校要配备一支专兼结合、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依据教师的劳动价值观念与态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能力、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劳动教育的成果等对教师进行总体评价,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水平。
二是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期综合表现以及劳动素养等,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性监测与记实评价。当然,在日常评价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多与少、对与错等作为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而是要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相关的劳动纪律,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还要关注学生能否掌握有关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能否真正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摆到同一位置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能否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真正相融合。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年终评优评先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学校要根据本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看劳动教育目标的设置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内在逻辑性性、可操作性等,同时劳动教育结果性评价要重视考察目标的达成度,真正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是家长、企事业单位、社群组织等要与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一样,他们的评价也要纳入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之内并占有一定的比例。评价时主要是看他们对课外的劳动教育过程、劳动教育结果等记录情况,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进行有效性评价,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需求。
以潍坊市临朐县朐山小学为例,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校为本。教师评价主要对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劳动效果等方面,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 “积分” 。学生评价采用 “2325 积分制” 评价模式。第一个 “2” 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3” 是教师、家长、学生三类评价主体;第二个 “2” 是校内劳动、校外劳动两大评价内容; “5” 是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其它五个主要评价要素。通过 “积分制” 评价,可以对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比如对学生是否参与了劳动,参与了哪些劳动,参与的数量多少,参与劳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参与劳动的效果等进行评价[15]。 “积分制”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模式实用高效,操作性强,实施效果显著。
总之,科学建构核心素养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机制,不仅需要学校遵循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文件要求,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优势和资源,开发和利用好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最终真正实现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的综合育人价值,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