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探讨

2022-03-15杨守鸿李雪莲刘庆庆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研究生

杨守鸿,李雪莲,刘庆庆

(重庆大学 1.党委组织部;2.马克思主义学院;3.校团委,重庆 400044)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突出强调教育培养家国情怀观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厚植家国情怀。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培养家国情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当前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势所趋,而具备独特育人育德功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主动承担起增强研究生家国情怀的重任。

一、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

(一)深入研究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家国情怀是由家及国、家国一体、忠孝一体的思想表征,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研究生以后投身于各行各业、回报家国的精神支撑,高校要重视对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田佳良事件①也折射出探索和加强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知网上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时间限定在2011—2021年进行检索,共有14000多篇文献,核心文献接近500篇,学位论文156篇。文献内容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实际课堂教学加强家国情怀的培育,且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历史课教学;二是剖析和研究各类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重要人物等的家国情怀。以“研究生家国情怀”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搜索,仅有2篇文献。学者孙晓华、涂莹亮从教育氛围、教育模式等角度提出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的对策[1]。而王陶冶、马骏、江泽鹏则从育人根基、育人氛围、育人平台三个角度来探讨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的体系[2]。虽然学界对于家国情怀的研究较为重视,研究成果丰富,但还存在一些拓展空间:其一,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探索历史课教学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及挖掘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蕴含的家国情怀,对于思政教育如何作用于家国情怀培育的研究较少;其二,学者很少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家国情怀培育问题。研究生作为日后报效祖国的重要青年力量,其家国情怀应该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成为待研究的课题。

(二)加强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

1.坚定研究生使命担当意识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是个人志向建构在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之上的使命担当,是一个人弥散的和持久的心理状态、朴质的和原发的情感态度、高尚的和实践的道德品格[3]。研究生不仅要关注人生目标,思考人生价值,提高科研能力,更应有家国情怀,以领会新时代研究生的使命和挑战,胸怀家国,不辱时代使命。高校思政教育通过对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利于引导研究生认识并承担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积极主动地砥砺家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实现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4]。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起点。弘扬家国情怀,就要强调立人为本、德育为先,就要把思政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校思政教育要发挥思想理论宣传作用和德行培育提升功能,对研究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以加强研究生的报国心、巩固研究生的报国志、深化研究生的报国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为家国尽孝尽忠的人才后备军,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3.为国家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中国当前倡导的家国情怀,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契合和密切统一,个人梦想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其育人育德的独特优势,引导研究生胸怀家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坚定研究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推动研究生在理想信念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智慧和热情汇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之中。

二、在思政教育中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的现实困难

党对思政教育一直有“生命线”的重要论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此“生命线”的定位,决定了思政教育在整个育人系统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新形势下要保障此“生命线”的畅通无阻,着力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到位,发挥其厚植研究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功利性的评价机制,导致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投入与教育效果不匹配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在家国情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该方案从师资力量投入、课程资源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见,以加强和夯实教育效果。当前思政教育不断得到革新,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核心素养培育也随之引起重视。

经过多年的家国知识培育,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但在功利性的唯分数、唯文凭、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机制下,导致高校倾向于培养有“才”的研究生,而对于研究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道德品质关注较少。有的研究生也在这种功利性的评价机制下,将主要时间用于科研学习,对自我期望较高,不太关注国家社会大事,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低。而思政教育培育的家国情怀,其内涵包括强化研究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6]。调查显示67.3%的研究生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并将这种传统文化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但仅有36.2%的研究生会对身边发生的不道德行为加以制止[7]。勇于合法合理地制止不道德行为,是考验个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指标。以上数据说明研究生的基本价值观正确,但对身边非道德行为很少主动制止,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低。家国情怀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情感基础[8],部分研究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匮乏,说明思政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未达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教育合力未有效形成,导致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平衡

“高校应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9]。培育家国情怀,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正面临新的历史阶段任务,亟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具备浓厚家国情怀、甘于奉献的高层次人才。

面对增强研究生家国情怀的现实需求,家国情怀的教育供给却不太完善。75.35%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国情怀的重视程度是一般重视,仅有18.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国情怀教育非常重视[10]。心理学上认为态度影响行为,高校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不重视,以致难以凝聚教育合力。教育合力的不完善,直接导致有关家国情怀的课程开发不完备、师资力量不充足等教育资源供给薄弱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虽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包括家国情怀内容的相关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这门思政教育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研究生更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相关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增强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来提高其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情怀。但由于高校缺乏对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视程度,大多数与之相关的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这造成研究生多以修学分为目的被动地学习。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未形成较完善的供给体系,只零散地分布在一些课程和课堂教学中。

(三)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导致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规律不契合

高校思政教育如果仅仅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灌输对研究生进行家国情怀教学活动,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以至于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思政教育如果仅让研究生停留在家国情怀的知识储备上,忽略学生的家国情感、家国意识、家国信仰的培育以及家国情怀的实践,就会背离“知情意信行”的育人规律,不易取得家国情怀的培育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教学,将家国情怀融入研究生的党员教育培训生活、志愿者活动等实践生活,虽摆脱了枯燥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领会和践行家国情怀,但在现行的研究生培育机制下,研究生往往倾向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科研活动,在深入社会、深入实践上所花时间相对较少。此外由于第二课堂不易量化、没有现成资源可利用、耗费资金等原因,不容易真正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体验和践行家国情怀,造成思政教育无法把握“知情意信行”这一育人规律中“行”的关键部分。

以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利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宣传和教育[11]。但网络交互场景虚化,易导致思政教育的情感温度不足,难以有效兼顾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12],这也造成了思政教育通过网络对研究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无法有效面对面传递和交流家国情感,这会让思政教育陷入“知情意信行”这一育人规律中“情”的诉求困境。

三、加强培养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对策

家国情怀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对社会的蓬勃发展都至关重要,更是评价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维度之一。高校思政教育亟待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域、教育合力几个层面,解决上述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求丰富和完善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的途径。

(一)把握“破”与“立”,重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3]。思政教育作为改变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目的给予指引,目标是目的的量化和具体化征象。就研究生思政教育而言,其目标必须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首要问题上。“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依赖确立的基础”[14]。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随着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做出的目标任务转变,而做出适时的调整。

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对思政教育目标具有指引和鉴定作用,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会促成教育目标的达成和优化,因此要革新不符合时代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坚决破五唯即唯分数、唯文凭、唯升学、唯论文、唯帽子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利用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不仅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重点考察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对家国情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为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考察给予内容指引,即要增强研究生的家国情怀的培养和评价。

其次要坚决破五唯的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多样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从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六个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5]。因此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察教师的学术能力,也要关注教师家国情怀方面的素养,推动教师自我审查和自我革新,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激励教师落实研究生思政教育根本目标。从教育评价和教师考核机制的“破”与“立”,推动思政教育目标的重塑。

(二)贯通“理”与“情”,更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6]。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须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掌握和说服研究生,就要让研究生感悟在科学理论背后所折射的家国情怀,从而深化自身的家国情怀。而要让理论成为彻底的理论,不仅在于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理论的可实践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研究生的大脑,还要增加研究生带着科学理论深入科研探究的实践教育内容,引导研究生在科研探索中强化家国情怀。

心理学上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而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达到认知层面的感性驱动。因此要促使研究生内化家国情怀、外化报国之行,须有效培育研究生的家国情感。研究生已接触过大学阶段对家国情怀的教育,因此仅从理论层面很难激发研究生家国情感。高校思政教育应针对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规律,探索能引发研究生情感转折点的教育内容:挖掘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同辈人的优秀家国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研究生切身感受家国情怀不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是具体可感的实际行为;聚焦时政热点,引导研究生认识到国家社会发展与自己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整合乡土资源,指导研究生对家乡发展困境进行实践调研和考察,引发研究生的乡土情结;把握重大节日纪念日,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史实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中,汲取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探索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基因,丰富研究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资源。

(三)兼顾“漫”与“滴”,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政教育在厚植研究生家国情怀过程中,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深刻理解,特别是深刻领会和实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思维逻辑更成熟,思辨能力更强,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研究生不可能“不学而知,不用就会”,仍要通过“漫灌”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讲解、教育培训和运用指导,以达到研究生可以快速有效掌握理论、从认知层面上强化家国情怀的目的。

由于研究生的学历、年龄、类型构成复杂多样,并且自主学习意识更强,因此思政教育在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时,要注重研究生的兴趣爱好、话语体系、个体差异,通过创建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网络平台,选取有关家国情怀的公众号推文、特点网文、典型视频和纪录片公益短片等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思政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精准“滴灌”给每一个研究生。不断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吸引研究生主动学习,使高校思政教育在厚植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兼顾整体性“漫灌”和个体性“滴灌”。

(四)占领“道”与“地”,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高校思政课堂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德行培育提升功能,决定了思政教育在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上有塑造和强化之责。以家国情怀为重要教育内容的高校思政课堂,应有效发挥第一课堂的功能,把较为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变为研究生实实在在的感悟认知。研究生阶段,高校思政课堂的重点,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研究生的科学探索,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导研究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辨析家国情怀的内涵、意义和践行途径,并明白如何将所学所长回报家庭、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占领”[17]。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也使它成为酝酿各种错误思潮的温床。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殖民和价值观渗透,也随着网络的便捷而快速进行,各种错误思想、荒谬言论,阻碍思政教育培育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当前一些不当言论如以“修正主义”抨击马克思主义、以“儒家重商主义专制统治”袭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思政教育增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培育家国情怀,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须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发挥好第三课堂的作用,牢牢掌握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关注并分析研究生的思想趋向,监管不良言论,重视线上宣传家国情怀。鼓励制作家国情怀融媒体作品;开发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育网站;结合疫情开展现实的爱国主义英雄模范线上学习,让家国情怀充盈网络空间。

(五)融通“内”与“外”,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研究生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外部资源嵌入,发挥家校的整体合力,助力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资源整合,应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贯通,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引进大量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打造创新型、担当型、奉献型和学习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发挥导师和朋辈的教育作用,为培育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提供良好的校内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融入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通过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积极挖掘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组织研究生进行家风家训家史的实践调研,引导研究生在翻阅族谱、了解家族史、探索家训的过程中,学习家族优秀传统以及家庭优良作风,从“小家庭”中关怀“大国家”的兴衰荣辱,领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社会教育让研究生以社会视角来审视家庭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关系,让名人名师、英雄模范等先进代表进入思政课堂;红色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让学生在社会环境的观察、体验中,思考和研究家国情怀,让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嵌入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的实践性和渗透性。科学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内部资源,有效嵌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外部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这不仅是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突破口,也是增强和夯实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田佳良,女,前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研究生,原中共党员,于2018年4月19—20日,在微博上以“@洁洁良”的网名多次发布错误的辱华言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研究生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老”情怀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