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特色教育模式构建与探索

2022-03-15李宏宇钱文霞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同学

金 梦, 李宏宇 ,钱文霞

(1.中国民航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00;2.深圳技术大学 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7)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也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世俗化;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分离化,劳动教育尚未切实地纳入国民教育教学实践的体系中来,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网络问卷,通过线上发布的形式共收集到了来自全国12所不同高校的1023份有效答卷,其中大一学生约占样本总量的35%,大二约占19.6%,大三约占12.5%,大四约占25.6%,研究生约占7.3%。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劳动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端正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尊重劳动并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但也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劳动价值观的功利化取向和物质化导向明显

调查显示,在毕业就业选择时,75%的学生表示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兴趣并以之为择业标准,有10.26%的同学表示会优先考虑父母的意见和安排,而只有14.66%的同学表示会优先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与之相类似的是当被问及劳动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5.87%的同学认为是获取劳动报酬,满足生活需要,有22.19%的同学认为是要实现个人发展,达到一定的社会地位;仅有41.94%的同学认为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在面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抉择时,在面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比较时,很多同学把自身的劳动所能实现的价值更多地倾注在了个人价值或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上面,劳动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在被问到是否渴望一夜暴富这个问题时,有28.64%的同学表示极度渴望,有27.76%的同学表示渴望,而只有10.65%的同学表示不渴望,8.41%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这也更加说明了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期待不劳而获的观念比较普遍,这无疑给高校敲响了警钟,如果放任这样的观念不管,势必会阻碍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带来挑战。

(二)大学生群体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有47.21%的受调查者完全赞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有33.53%的受调查者对此观点持比较认同的态度,只有5.77%的人不赞同,1.47%的人强烈反对。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所谓的“劳心者”比“劳力者”地位高。这样的价值观反差同样表现在关于毕业就业是倾向于脑力劳动型工作还是体力劳动型工作的选择上,有将近8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脑力劳动,只有不足20%的同学选择体力劳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大部分大学生心中,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来得更轻松,但同时又更能受到尊重、更能受到欢迎和认可。这种认知无疑割裂了两种劳动形式的统一性,过分地推崇一方,而轻视和矮化了另一方,这不仅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生涯规划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对这种劳动价值观偏差的纠正也是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部分大学生在劳动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

我们对同学们乱扔垃圾、剩菜剩饭行为和对他人劳动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不文明行为的同学比例大于意识到此类不文明行为是对他人劳动成果不尊重同学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即认识到行为的不合理性,但还是会根据个人习惯或因寻求方便自己做出错误行为。所以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更应开展实际劳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行为培养劳动观念,从而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能够主动地投身于劳动实践。从学校人才培养维度看,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和多样化的“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的同时,开展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等积极培育校园外劳动教育实践项目。

(四)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不明确,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关心和了解程度不高

在被问及学校目前是否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类的课程时,有36%同学认为学校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23%同学对此不清楚,41%同学表示学校没有设立此类课程。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体系建设不健全、宣传推广不到位、覆盖范围不全面的情况。此外,调查显示,虽然有61.29%的同学认为高校有必要设置劳动教育类专项课程,但却有约36%的同学尚不清楚自己所在的高校目前是否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类的课程。还有36%的同学表示并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理论知识,甚至有3%的同学从没听说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理论。当被问及什么内容应该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得票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得票率最低的三个选项分别是劳动关系学、劳动哲学和劳动经济学。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了解,同时对此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实用性的、理论深度不高的课程比较感兴趣,而对于学科体系更立体、理论深度更高的学科不太感兴趣。这也体现出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和困境。

二、“劳动+”特色教育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处理好融合性和独立性的关系

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的使命。这也意味着高校的劳动教育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们之间要做到协同共融、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做好“五育”的融合性和体系性也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高校推进劳动教育“要在进课堂、进教材的同时,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1]。这也是劳动教育融合性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同时,我们不能陷入另一种误区,或是一种极端,那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纯粹的隐性教育,可以与任何教育内容嫁接,或是作为一种教育的容器可以盛装任何的教育资源或知识。虽然大学育人的各主要环节如职业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本身或多或少都包涵一定程度的劳动教育因素和性质。但如果这些育人环节的重点只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或本领、提升其道德素养,而非劳动素养的强化,严格地说,不能视为真正的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的融合性并不意味着牺牲劳动教育的独立性,更不能成为忽视劳动教育甚至用其他教育形式替代劳动教育的借口。

(二)坚持家校联动原则

劳动教育跟其他专业知识类的教育最大的不同,也是劳动教育的一个独特的优势在于,教育的场所和情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育成果的转化、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学习成果的检验,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任何环境下随时随地发生。其中,家庭是除了学校学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取得一致才能使劳动教育发挥强而有效的作用”[2]。做好劳动教育的家校联动是促进劳动教育持续性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经。要正确处理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关系,首先,针对大学生劳动效果和劳动结果,学校要建立包含有自我认知评价、他人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多方面的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运用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学生在哪一方面有所欠缺或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和提升。通过发送邮件、建立家长群等方式,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并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跟家长一起来讨论和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不足,形成合力,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劳动思想引领。其次,家长除了在学生放假期间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务的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之外,还应该通过现身说法、氛围营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是一种更加宝贵的品格,勤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加可贵。家长要善于用现实生活中勤劳典范的事例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坚决避免家人代替劳动或者采用物质、金钱的方式来鼓励子女劳动的行为。还要及时地对子女思想中出现的消极对待劳动思想和不良劳动习惯给予教育和纠偏。

三、“劳动+”特色教育模式路径探索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应该突出劳动特色的同时,加强其与高校立德树人各方面工作的耦合,在坚持特色发展、系统发展、融合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劳动+”价值观塑造为核心、以“劳动+”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劳动+”实践育人模式为重点构建“劳动+”协同育人体系。

(一)赋能:以“劳动+”价值观塑造为核心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出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极高的时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体力劳动持鄙夷的态度,甚至憧憬着天上掉馅饼和一夜暴富。这种不付出就想有回报的价值观无疑会对学生本人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生不良的影响。纠正错误的劳动价值观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应通过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知识的躬身修行,还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关于劳动技能、实践能力、方法技巧的训练和传授,同时也应该是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聚焦“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明白劳动观念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养成要比单纯掌握一门劳动技巧更为重要。

(二)提质:以“劳动+”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

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精致的象牙塔。除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外,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以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重要知识和本领,专业知识和行业认知等方面的教育是指向学生未来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因此,其本身也具有劳动教育的性质。

首先,必须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以专业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形式固定下来。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以专题形式开展,内容需包涵有劳动伦理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等相关知识,同时要在讲授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劳动课的指导地位,讲清讲明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通过完善通识劳动教育课程、设立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等举措,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属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不断丰富和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在理论基础、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因此,加强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劳动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抓住诸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重要的思政教育阶段,将劳动价值观教育、奋斗精神教育等有机融入学生的成长阶段。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中融入劳动教育理论,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尊重和敬畏劳动人民,认识到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共同奋斗才创造出了今天幸福美好的日子。再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内容,从思政大格局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

(三)增效:以“劳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为重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怀、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塑造学生的劳动品格、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3]。要完成如此内涵丰富且需求多元的任务,单纯依靠第一课堂的课程讲授毫无疑问是无法全面达成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以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校内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校外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和以创新创业、公众号运营等网络教育为主的第四课堂联动的方式来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丰富的育人目标与使命

第一,在校内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中巧妙融入劳动元素,让劳动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认同和内化的影响。例如中国民航大学团委于2020年10月发起了共创美丽校园的校内志愿服务活动,美丽校园志愿者们身穿蓝色马甲,把校园内乱停乱放的自行车摆放到了固定区域,倡议同学们自觉申领并悬挂校团委统一制作的带有“美丽校园我建设”字样的自行车标识牌,并将无人认领的“僵尸”自行车清理出校园。在开展校内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既付出了劳动,同时也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成果,即更加整洁有序的校园以及更加文明向上的氛围。受此影响,有很多同学也自觉地停放好自行车,并有很多社团相继开展了义务劳动和清扫校园卫生的活动。由此可见,第二课堂对于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劳动观念的传递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在校外的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尊重劳动和艰苦奋斗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认为越是远离体力劳动、越是脱离劳动群体,越能代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高级的。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培训,能够切实地接触社会实际的劳动,即使是所谓的“白领”这种脑力劳动者,也是需要付出相当的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社会现实教育学生纠正只把体力劳动看成是劳动的偏见和误区,真正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4]。

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制作符合大学生审美和兴趣的劳动教育主题文化产品,引导学生们把握新时代劳动的新内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由外部驱动逐步转型为了内部驱动,更注重让劳动激发大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由此才能产生持久而蓬勃的内驱力。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用他们更喜欢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的宣传。高校更应该主动跟紧时代创新的脚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创作出更多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类网课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类文化产品,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同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