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的建构

2022-03-15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建构政治

龚 萱

(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以其大规模、高速度、多类型和价值性的特征,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必然促使人们大数据思维的逐渐形成。大数据思维就是以大数据为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一方面表现为在对大数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维形式,强调在认识大数据的内涵、特征、价值、功用等内容上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另一方面表现在应用大数据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强调传统思维范畴在大数据环境下发生的变化与调整[1]。生活于大数据中的人们,应该具有大数据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在大数据成为新常态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主动认识大数据,积极运用大数据,实现大数据思维的建构,才能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建构的必要性

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态势、学生数字化生存的现实以及高校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的要求,都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构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催生思维方式的变革

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白皮书,正式宣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大数据已经运用于科技、教育、研究、管理等各个领域,大数据相关技术、产品、应用和标准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数据资源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开源平台与工具、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板块构成的大数据生态系统,并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其发展热点呈现了从技术向应用再向治理的逐渐迁移[3]。“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4]1。大数据为我们认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手段,引发我们的思维方式出现变革。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生活于一定时代和环境中的人,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并由此决定如何观察和理解现实社会。大数据时代,庞大的“数据场”包裹着人们。由于大数据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4]4,人们必然会迅速地以数据的眼光观察、理解和解释世界,带来思维方式由传统思维向大数据思维的转变。这种思维的变革有三个特点: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4]。大数据思维是引领人们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先决条件。

(二)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现状倒逼教师形成大数据思维

数字化生存是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对21世纪人类生活的预言,如今却成了大数据时代的真实写照。现今的在校大学生是大数据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数据新技术非常熟悉,对数据化生活非常习惯,乐于在数据的海洋里徜徉,离开数据化、智能终端几乎无法生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 年12 月新增网民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较2020 年12 月提升1.2 个百分点;网民结构中,学生占比最高,为33%,其中,10—19岁网民占12.3%,20—29岁网民占17.4%[5]。大学生成为我国网民的中坚力量,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强、水平高,无论是交往、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和智能来解决,天然具备大数据思维。他们更加主动地倾向于借助各类大数据平台获取学习资源,更加主动地利用大数据分析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对大数据的时代环境表现出积极适应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紧跟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节奏,在大数据思维的引领下与大学生同向同行,既主动了解大学生的大数据思维、水平和能力,又主动建构自身的大数据思维,实现教育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提升呼唤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据素养是重要的内容。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数据思维收集、分析、使用、传播数据信息的能力及表现出来的数据伦理和规范行为[6]。数据思维是提升数据素养的前提和保障,缺乏数据思维就无法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同样,具备大数据思维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提升的直接反映。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思想越来越表现为数据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具有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的能力,而且要具有通过大数据对大学生进行图绘的能力,运用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用大数据处理思政课教学的瓶颈问题。面对大数据技术频繁更新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升自身大数据知识、技术和运用的能力,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研判,为寻找应对策略提供有效帮助。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作为担负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起包括总体思维、相关思维、容错思维和动态思维在内的大数据思维,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和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建构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的建构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一是大数据技术能够分析和预测思想政治教育的诸方面内容,二是思政课教师有能力寻找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建构的技术性前提

大数据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身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场”。“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则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9倍”[4]92-93。当今的时代,数据存储量大约每三年就增长一倍[4]14。如此纷繁复杂而又庞大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的技术专家的分析与开发,就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大数据的技术原理包括采集、存储、分析和挖掘四个阶段。数据采集是前提,数据存储是基础,数据分析是重点,数据挖掘是根本。就技术层面而言,目前在这四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技术支撑,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的建构提供技术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运用的需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充分掌握大数据的技术性原理,有效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性资源,对于形成大数据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已经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逐步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通过大学慕课等慕课平台或学习通等直播平台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并产生分析报告,从而反映教学过程的实际状况;数据评价系统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部分高校开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或数据库,收集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精准施教做准备。可见,大数据已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影响着教学效果。

大数据为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就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大数据能够全面收集量化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海量素材,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轨迹跟踪、智能算法等手段,实现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认识,精准把握群体对象的思想动机及心理发展,从而全面整体地预见问题、归纳问题,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需要实现目标和内容的个性多样化拓展,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实效性。大数据技术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精准地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成长规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提供依据,从而不断创新教育引导方式,达到精准思政的目的。

大数据为实现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直接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思想困惑,随时随地调整教学方案,使教育过程更加有效。大数据技术已经助力这种课堂状态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对教学大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一边教学,投影屏幕一边显示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结果。教师根据屏幕上的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数据,实时动态进行教学方案调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7]。

大数据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侧重于通过学生的成绩数据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质量,但这往往不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品德状况。要实现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确评价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收集分析学生在课堂外的生活实践数据,包括课后的学习状态、参与活动以及诚信表现等。这些数据只有在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中才能呈现出来。只有把这些数据纳入教学考评,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8],才能更有力地促成学生的知行统一,有利于科学地进行教学考评。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进行着大数据环境下的课堂实践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寻找大数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点,并借助各类移动教学 APP ,实现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能够通过大数据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信息分享。教师根据教学专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提交到数据平台,由教师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可用于教学的视听资源。学生会对自己提供的资讯被采纳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增强对课程专题内容的接受度,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适时选用现成的优秀素材。借鉴主流平台推介的优秀做法,寻找理论与实践密切关联的案例,选择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的鲜活语言,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发挥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各个教学环节的信息传递方式[9],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已经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随着规范教学管理力度的加大,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平台中的大数据技术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加强课前课中课后管理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帮助。以“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例,学习通教学平台可以帮助教师自动统计学生在签到、作业、讨论、阅读、课程音视频学习、章节测验、课堂互动等多方面的得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情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思维建构的操作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满足大数据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的新需求。

(一)建构整体思维,实现对教学要素的全面性把握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就是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处理,这使得搜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部数据变得轻而易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整体思维,从而全面、立体、系统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状况,方便、快捷、动态地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细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现实环境下,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素是多样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共同产生综合效应,这些要素在大数据环境中,随时产生着客观数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海量的数据样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大数据库中提取出需要的相关数据,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全面、立体、系统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状况,进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性思考和全景式把握[10]。同时,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前提下,数据越大,提供的细节越小、越清晰,“拥有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数据,我们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数据的方方面面”[4]13。大数据相对抽样数据来说更丰富、更敏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方便、快捷、动态、及时掌握教学对象的全部数据,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状况、生活环境等信息,看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具体细节,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精确数据结果取代模糊直觉判断,精细教学方法替代粗放教学实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建构多样思维,实现对教学对象的个体性把握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是精确的,而是混杂的,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的数据构成了庞大的、多样的数据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多样思维,接收并拥抱大数据的混杂,以非线性的眼光考察大学生,根据大学生日渐多元、多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繁杂海量的数据中,以数据—信息—知识的方式筛选无用的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精准把握教学对象的真实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由于大数据能够随时记录并精确、及时地呈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客观信息,深层次、立体化地展现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可以在把握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倾向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对象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为他们提供具有差异性的学习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体系[11]。

(三)建构相关思维,实现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把握

“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4]41。这一结论表明,从大数据中寻求事物相关性,通过这种相关思维对可能发生的事进行预测,是大数据思维的最主要目的[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相关思维,凭借大量、准确、全面的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的变化发展趋势或可能性进行科学预测,掌握教学环节的主动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解决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它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环节。这些环节的相应信息在大数据条件下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从冗长繁杂的数据中教师可以发现相关联系,并关注到之前不曾观察到的更多细节,发现新问题,预测出更多的新结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和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瞻性。正如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强调的那样:“在大数据时代,这些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视野和有用的预测,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联系,还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技术和社会动态。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去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世界。”[4]75

(四)建构共享思维,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系统性把握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是开放的。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关联分析等技术的运用,将思维活动的隐性内容数据化、显性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共享思维,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教师之间以及与教务、学工、团委等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充分交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据资源的充分互通共享,并不断发掘其潜在的价值,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力的真正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来自于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社会,是多元系统性的。就高校而言,大数据背景下,校内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是流动的,也是共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对接有关部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数据资源的共享化、综合化。通过庞大的客观数据的处理,建立多元化和过程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直接真实地反馈教学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大数据的充分共享,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和滞后性,实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方位地考察教学效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猜你喜欢

理论课建构政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