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音乐之美,享音乐之境
2022-03-15白颖婵
白颖婵
摘要:学习音乐最主要的途径是聆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聆听的能力,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听什么,还知道应该怎么听。具体而言,可以聆听旋律、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之美。教师除了可以借助乐器、舞蹈、表演等手段外,还可以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使其在聆听中进入音乐情境。
关键词:聆听;音乐要素;音乐情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叶圣陶养成教育思想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聆听策略的实践研究”(编号:YZb/202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聆听,语出杨雄《法言·五百》中的“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是指集中精力、虔诚而认真地听取。音乐是听觉艺术,学习音乐最主要的途径便是聆听。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说,“聆听”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听到了,第二是听到了什么,第三是体验到了什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聆听的能力,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听什么,还知道应该怎么听。
一、听音乐要素,赏音乐之美
音乐的构成要素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如果不能系统地理解这些要素,就不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因此,音乐课堂上,聆听音乐要素必不可少。教师可以从旋律的发展与走向、力度的变化与冲击、音色的转换和塑造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在要素聆听中欣赏音乐之美。
(一)旋律
旋律通常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序列,它由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旋律是音乐作品的主线。优美的旋律会让人心情愉悦,欢快的旋律会让人手舞足蹈,凄凉的旋律会让人黯然神伤。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龙吟》中的管弦乐《红旗颂》时,筆者先让学生聆听其中的抒情主题片段并分析要素,再请学生对比聆听其中的进行曲片段,让学生聆听后思考:两段旋律是相同、相似还是不同?经过仔细听辨,学生会发现,两段旋律的主题相似,但传递的情感却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接下来,学生带着好奇心与笔者一起探究其中原委,并在听赏时把特定旋律记下来。这样的聆听有目标,有深度,也更能集中学生听赏时的注意力。
(二)力度
力度是指声音(或音响)的强弱及其对比变化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程度。力度的强与弱是声音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力度的对比变化。张媛媛.力度变化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6。因此,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对力度的聆听至关重要。鉴于力度变化是一种“主观性、非自然性”的、“人为”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暂时性的音响强度,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力度的发展走向及其变化。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龙吟》中的《龙的传人》这一课时,笔者用两种力度弹奏该作品,并让学生仔细聆听,判断哪种弹奏更能打动心弦并说明理由。学生在聆听之后纷纷表示,力度变化起伏大,更能传递情感、表现作品,尤其是对“它的名字就叫长江”这个乐句做“先极弱后突强”的处理,极强地表现了作品的情感。他们随着琴声歌唱,很自然地总结出“没有弱便没有强”“先极弱后突强增添了听觉的冲击性(反差性),让人耳目一新,更能引人入胜”“这种处理使得乐曲有新意,听起来不枯燥”“力度的变化发展凸显了我国人民对长江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等结论。可见,聆听力度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能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音色
音色旧称音品,指人声或乐器在音响上的特色。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乐器也不例外,或明亮悦耳,或低沉浑厚,或尖锐高亢。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形容。音乐中的音色如同绘画中的色彩,色彩斑斓、各式各样,为艺术增色。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区分不同人声或乐器的音响,但若想区分音色(尤其是乐器)的细微差别,还需要进一步的聆听。美国当代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就指出:“听众在音色的辨识方面至少应做到两点,一是提高自己对不同乐器和它们不同音色的鉴别能力;二是更仔细分辨作曲家在使用乐器和乐器组合时的目的所在。” 艾伦·科普兰.如何听懂音乐[M].曹利群,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64。提高不同音色的鉴别能力,无疑要在聆听上下功夫。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紫竹调》时,笔者引导学生先聆听乐器音色,之后再具体分析作曲家为何选用这种乐器而不是另外一种。由于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色,因此在学习时,学生要把乐器的音色特点牢记在心,比如二胡细腻温婉、琵琶清脆透亮、唢呐高亢嘹亮、贝斯浑厚低沉……当学生对乐器音色有了一定认知后,就可结合作品分析作曲家选择乐器的用意。《紫竹调》音乐情绪轻快明朗,属于江南丝竹作品,选择主奏乐器时便需要从丝竹类的乐器中来选择。而二胡与中胡虽然都是丝类乐器,但一个音色细腻,一个音色醇厚;一个善于表现节奏快速的作品,一个则善于弥补高低音间的空隙。因此,《紫竹调》主奏乐器自然选择二胡较为合适。琵琶与扬琴虽都擅长演奏弹跳性的快速旋律,但由于琵琶的弹、挑、滚、推等技巧更适宜表现活泼、灵巧的音乐形象,因此,选择琵琶演奏主题旋律更为贴切。经过分析,学生明白,二胡的音色更适宜表现细腻、缠绵的线性曲调,刻画出温柔婀娜的音乐形象;琵琶的音色更擅长表现跳跃、俏皮的点性旋律,塑造出灵气俏皮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就更能深层次了解作曲家的良苦用心——选择的乐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乐思的内涵。
二、借音乐故事,享音乐之境
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运用乐器、舞蹈、表演等手段外,还可以借助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使其在聆听中进入音乐情境。
(一)用故事提升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大多对聆听故事颇感兴趣。有了故事的渲染,枯燥的内容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提高。在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许多作品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音乐故事,让学生在聆听中融入音乐情境,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芬芳》时,笔者讲述了歌剧《图兰朵》的作者普契尼通过一个来自中国古代八音盒里《茉莉花》的曲调,产生了对中国的无限遐想,并创作了想要迎娶中国公主必须要答对公主的三个谜语,否则就要被砍头的歌剧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中。
在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的主题是悲凉而凄婉的,这是人们对因为没有猜中谜语而将要被处死的波斯王子的同情。如果没有前期故事的铺垫,学生很难理解歌剧与民歌中的茉莉花主题为何大相径庭;如果没有聆听相关故事,学生在听赏时就很难融入灰暗、忧郁的音乐情境中;演唱时也就不能将这段音乐凄婉的主题准确表达出来……正是有了故事的助力,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民歌《茉莉花》为歌剧《图兰朵》添彩、歌剧《图兰朵》为中国音乐增辉的关系。
(二)以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对经典作品却很难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引入音乐故事,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音乐、理解音乐,从而唤醒内在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故乡歌谣》中的《念故乡》时,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很难对这首作品有“感觉”。因此,笔者先给学生讲解在美国工作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身处异乡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对过去无限思念的故事。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笔者趁热打铁请学生聆听主题片段,从中品一品思乡、思过往的“味道”。有的学生觉得思乡的味道是“苦”的,因为离别会带来痛苦;有的学生感觉是“咸”的,因为那是泪水的滋味;有的学生则认为是“酸”的,因为离乡是辛酸的感觉。学生的这些体会恰恰也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当学生有了这些体会之后,再分析乐曲时,他们就能将这段如泣如诉、优美又伤感的旋律与作者浓郁的、不可遏止的乡愁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聆听是一个系统工程,聆听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必须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聆听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787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