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研究
2022-03-14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
■ 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 王 影
0 引言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2012年的11万亿猛增至2021年的45.5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也由2017年的8.06万亿发展至2021年的14.2万亿。为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个体、组织、产业等多层面系统性变革,教育部适时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更应植入数字化思维,主动变革人才培养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着力培育具备数字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可以灵活解决数智时代跨境电子商务实践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换言之,面对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等一系列新兴社会活动范式引发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与数字化转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实现数字技术为支撑、数据要素为基础、数实融合为方向的新型教学培养体系,或将成为高质量发展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突破点。
1 跨境电商人才与传统商务人才技能差异
1.1 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对于跨境电商的从业者而言,无论是从前期的市场调查、跨境营销,到中期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后台商品的管理、物流信息的沟通、交易、支付结算等都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巧,具备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等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营销运营的能力。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往往要求跨境电商的从业人才除了具备办公自动化等基本通用的计算机知识之外,还需要在电脑端和移动端,熟练操作各种基于数字技术进行选品、营销、物流、报关、结算的专业软件。
1.2 深入数据分析挖掘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批量大、周期长、数据量大的特征。不同于国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大多建构在虚拟环境中沟通交流,并描画出交易对象的图谱。因此,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需要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把握店铺的数据信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分析市场趋向。因此,相对传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更需要注重数据要素的价值,要求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线上线下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海量数据内在的商业逻辑。
1.3 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跨境电商的背景下,由于会接触各式各样的消费群体以及企业,所以要求电商人才应当具有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外语种类不单单是英语,还包括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韩语等各种语言,掌握程度也不仅仅是指日常对话,更要求对商贸交易的专业术语可以精准表达,从而确保业务谈判顺利进行。为此,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根据业务特征,需要了解2-3种小语言的商务用语,以及熟悉各种翻译软件的应用方法,这些都应该是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必备的技能。
1.4 其他综合能力
跨境电商企业要求跨境电商人才,为了适应相关工作需要,在掌握传统营销方法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跨境网络营销等核心专业能力。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有关VR(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商业营销运营中的广泛应用,也意味着各种数字化工具软件的应用已成为跨境电商人才的必要技能。同时,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熟练掌握电商平台的操作,并具有电商平台上进行高质量运营管理的能力。针对 W ish、eBay、速卖通等常用平台,及时编辑与发布产品信息,对商品进行报价以及核算,提高店铺知名度和商品点击量等,这些都是跨境电商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
2 传统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方案对跨境电商方向针对性不强
常州大学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经济学院下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培养目标、内容与要求来看,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典型的问题就在于,课程体系中过多地强调传统经济贸易的内容,比如:专业基础课长期采用《国际贸易实务》,而非《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体系没有过多地关注跨境电子商务的实践性特征。不注重实践环节,过于理论化。因此,常州大学现有的培养方案关于跨境电商部分课程模块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够满足当前跨境电商工作技能的需要,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
2.2 方案内实践性课程质量不高
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一方面要求对主流的跨境电商数字平台熟悉,另一方面也要求能够流畅地处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物流管理、报关结算等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此,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当强调实训或者实习等商贸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但常州大学跨境电子商务的课程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实践教学仍沿用理论教学模式,以教师“填鸭式”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虽有部分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准实验、定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但普遍存在师生互动不足、实验手段单一、忽视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更遑论有效利用虚拟仿真、现实增强等数字技术创设跨境电子商务的模拟情境,驱动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为此,当前常州大学跨境电子商务培养体系的实践课程质量不高,难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无法真正对接行业需求。
2.3 方案缺乏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块
目前,常州大学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仍存在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错位严重,教育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企业实践需求的问题。由于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校安排、企业接待与学生参观”的表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管理运营、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应用逻辑,无法动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与产业发展脱节严重。专业课程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成为两条平行轨道。如何在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高校与本地电子商务企业的互动协同,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强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成为常州大学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深入思索的关键点。
3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新思路
为有效呼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新发展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常州大学自2021年9月开始,启动了新一轮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值此契机,在学校层面的总体创新战略指引下,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育机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3.1 打造跨专业课程群
针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当中,植入计算机、外语、法律等多个跨专业模块,形成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群,成为新培养方案的创新之举。由此,经济学院投入转向资金,支持专业课教师联合其他学院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设计、成绩考核等核心环节上,协同合作。显然,来自不同专业领域教师的课前引导、课上讲解与课后讨论,有助于学生在早期接触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沿,尤其是关涉大数据、区块链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由计算机学院教师先行筑基,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着重围绕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跨学科维度,加强与计算机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等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增设大数据分析、网络营销、国际法、外语等特色课程,力图形成电商基础模块、国际商务模块、数字技术模块、创新创业模块、思政法律模块等为导向的五位一体化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群。
3.2 尝试以赛促学机制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应用后期缩短,导致以此为支撑的跨境电子商务极具实务性。为此,培养方案应当坚持“面向市场、满足应用、按需培养”原则。为拓展专业视野,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权威赛事,成为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跨境电子商务培养方案的变革方向。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已有专项内容设计,比如经济学院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竞赛专栏,指派有赛事辅导经验或电商从业经历的教师,不定期发布赛事知识与信息,引导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锻炼跨境电子商务操作技能,积极与行业的最新要求接轨。并且,新的培养方案还强调在经过学院、学校的模拟赛事优选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大赛、跨境电商专业能力大赛等全国赛事的重要意义,灵活利用制度设计,包括从奖金、优先评定奖学金、额外工时补贴、推荐年度考核优秀等多方面奖励参赛的师生,极力促成院赛、校赛、国赛三级递进的良性促学机制,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的学生能够持续围绕最新、最具主流的企业技术实践展开自主学习。
3.3 深化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展开政、校、企三方合作机制。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合作项目为载体,由政府牵线搭桥,常州大学和地方电子商务产业园的近百家企业展开合作。双方协作不仅采用共同编写教材,邀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常规方式,而且强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思维。由此,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在传统意义上的跨境电子商务实验中心或实训中心之外,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全流程教学工厂,形成一个包括理论、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多模块协同的综合校企合作平台。并且,积极促进产学对接,组织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跨境电子商务横向课题,帮助其融入企业真实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流程,提高学生的工作职业素养,缩小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知识距离。
3.4 落实“双师”培养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需要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组建人才培养的生态联盟。无论联盟形式怎样,核心责任担当仍是教师。为此,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还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强调要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学能手。一方面,常州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邻近性优势,在校级层面上,建立“双师”培养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地方社会资源,促进教师、企业、政府机构、中介结构等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主体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制度层面上,通过设置专项资助、提供课时补贴、职称优先评聘等方式,并借助师德师风教育行动,从经济与认知双层面上,激发教师参与“双师”培育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为培养高质量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固本培元。
4 结语
综上所述,受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如何培育适应数字经济环境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亟需面对的挑战。为此,常州大学实时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战略,要求各个教学单位,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框架,打破校内跨学院合作,校外跨组织合作的藩篱,尽快建构起紧跟社会需求,全面、规范、科学、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战略指引下,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特征,积极推进跨专业课程群建设,尝试以赛促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落实“双师”培养,极力促成跨境电商教育和行业需求深度结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更加自信地由学校走进行业,继而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