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研究
——以学生“小圈子”的管理研究为例

2022-03-14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刘畅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圈子饭圈初中生

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 刘畅

一、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界定

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梅耶在霍桑实验中提出。他发现工厂中的工人出于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会自发形成各类非正式群体。后经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工厂、企业与各层次学校之中。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对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两种视角出发,完成关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界定。一是采用归纳对比法,从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异同比较着手定义。如四川师范大学邓琼亚认为“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干部团队、共青团等正式群体而言,指班级初中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华东师范大学叶澜在《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比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管理手段,认为非正式群体是“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没有或缺少正式组织规范、教师也没有正式介入的一类学生群体。”二是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方面入手进行定义。李文芬认为,初中生在班集体的社会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同伴亲密关系、集体归属感,以及对社会地位的渴望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宋艳认为所谓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是指存在于小学班级中,由学生以共同情感与兴趣爱好等为基础,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无正式规定的小群体。

以上不同的概念相互借鉴、补充,共同完善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梳理了其与正式群体的异同,证明兴趣爱好、心理需求、家庭教育与班主任领导风格都是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影响

对于非正式群体特点的研究离不开对群体中成员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对处于各类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通常具有“伙伴的信赖性”与“‘领袖人物’的号召性”。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多自发生成于学生群体,这使得某些具有突出特点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非正式群体的领袖,进而领导成员共同制定非正式群体的规则。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人际交往技能的学习阶段,热衷于模仿成人的交际方式,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拥有相同爱好和相似价值观,与群体内部成员的社交关系往往更为亲密。

非正式群体对于班级的管理有着辩证的作用。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是影响初中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对其成员具有凝聚作用、控制作用、互助作用、信息作用、准备作用。另一方面,以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因素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在野蛮生长的状况下易形成与班级正式群体对抗的不利局面。在物质基础发生巨大变迁的新时期,初中生非正式群体这一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小圈子”正在初中生群体中传播,这对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问题。

二、“小圈子”——非正式群体的升级

近年来网络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为初中生便捷获取信息提供了渠道,自媒体为他们表达自我、寻求认可提供了舞台。与此同时,非正式群体与许多来自本土或外来的亚文化相结合,升级成为“小圈子”。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明星支持者聚集的“饭圈”,人物形象绘画设计爱好者聚集的“绘圈”,汉族传统服饰爱好者聚集的“汉服圈”,主机、手机游戏爱好者聚集的“游戏圈”,人偶娃娃收集爱好者聚集的“娃圈”等。相较于传统非正式群体,“小圈子”不受时空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消息,并且此类“小圈子”通常以消费额度的高低作为成员间人际地位的评判标准;相较于传统非正式群体,它们的封闭性、排他性也进一步增强。

(一)“小圈子”通过社交媒体打破时空界限

“小圈子” 的成因与以往非正式群体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独特时空条件。传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班级内部成员“个体的需求和价值在班集体得不到满足和实现,转而形成的一些小群体、小部落”。其主要依托学校班级等正式群体进行发展,各群体与成员间的双向筛选往往受到时空限制,如女生的追星群体、男生的体育运动爱好群体等。此类非正式群体都是在班级、年级、学校等小范围的时空条件下产生与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对它们进行及时关注与充分引导管理,因此它们的影响力尤其是负面影响有限。但在互联网时代,初中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贴吧、QQ 群、微信等自由选择、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许多初中生小众爱好也能在社交媒体中找到伙伴,如汉服圈中的“同袍”与饭圈中的“同好”等,“小圈子”的形成与发展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在网络实名制未能完全推行的情况下,初中生的“小圈子”往往是潜藏的,不被家长和教师所完全熟知,故而难以得到关注与引导。

(二)“小圈子”出现封闭、排他、消费诱导的新特点

初中生的亚文化“小圈子”具有封闭性、排他性、消费诱导性增强的新特点。这些特点变化可以在初中生“饭圈”文化现象中得到论证。“饭圈”是“初中生青春期情感宣泄的审美扭曲问题导致的心理现象,是明星榜样引领与偶像信仰崇拜的错位问题引起的文化现象。”在“饭圈”中,初中生有固定的交际规则。追星行为由以往对某一明星、偶像零散地喜欢变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不理智地为偶像打投、刷赞、控评等维护偶像形象的现象频发。首先,偶像的“饭圈”往往采取严格的成员筛选制度,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有着一定的等级体系,以粉龄年限论资历,以金钱付出评等级;同时,初中生“饭圈”成员经常被组织起来,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对偶像的竞争对手进行网络暴力,通过钳制言论的方式阻止不利于自身“饭圈”发展的事物,具有严重的排他性。此外,市场经济衍生出的消费主义文化过度强化了社会全体成员对于物质的不合理追求,初中生也深受影响。以“饭圈”为代表的各类“小圈子”,都存在诱导成员消费的畸形取向,加入“小圈子”、维护成员身份等成员交往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怂恿初中生进行不合理消费。

(三)“小圈子”乱象妨碍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圈子” 在缺乏监督和引导的情况下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导致初中生出现了虚荣攀比心理、人际交往时排他性、学习时间被占用、过度消费等现象。此现象引发了许多严重和不良社会事件:2020 年5月,14 岁初三女学生因游戏充值6 万元被发现后怯于面对父母责备,跳楼自杀身亡;2021 年5 月未成年人小刘初二辍学在家,沉迷于网络直播平台70 天,将父母的158 万元积蓄全部打赏给一名主播。青少年沉浸在不良的“圈子文化”中,对消费、时间、社交、法律等观念的认知逐渐扭曲,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

三、“小圈子”的管理策略

(一)规范学生对“小圈子”的认知

初中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他们往往出于兴趣爱好、心理需求而自发形成“小圈子”,许多成员对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缺乏正确认知。为引导初中生正视“小圈子”,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态度,关注非正式群体的正面作用,挖掘“小圈子”中蕴含的符合主流价值的积极因素,防止对其全盘否定的倾向;同时在引导过程中,做好应对师生、生生冲突的准备,以师者的关怀之心坚持不懈地克服此过程中的困难。在具体实施策略方面,可以安排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初中生认识、学习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帮助初中生树立关于非正式群体的正确认知;肯定“小圈子”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明晰班主任与学校等教育管理者对非正式群体的态度,避免师生之间的猜疑与盲动,消除“小圈子”与正式群体的潜在对抗可能性,营造各类群体和谐共处的班级氛围;同时应以学生为主导,制定“小圈子”管理规范与行为准则,将“小圈子”纳入到“大班级”的常规管理轨道中,使二者并行不悖;最后应该主导建立班级文化“辐射圈”,形成以班级为主导的核心文化,帮助学生建立班级学生身份认同。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消费教育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但针对初中生的消费教育,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教育却迟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初中生利用父母的手机支付,为所谓“兴趣爱好”进行超额不良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与消费观所导致的。“饭圈”中的学生以为明星投入金钱的份额高低为标准论资排辈,“电竞圈”中的学生以游戏稀有和道具拥有的数量多少为标杆争相攀比,“汉服圈”中以服装的昂贵程度作为等级划分的依据。可以说消费诱导性的特点广泛存在于各类“小圈子”之中。

为克服消费主义文化对初中生的消极影响,正向引导管理“小圈子”,可以借鉴美日等国家的已有经验,面向初中生开展消费教育。

首先,以制度法规完善初中生消费教育。第三次科技革命陆续改变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的方方面面。在认识到消费教育的重要性后,1989 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最新的指导学校教育的《新学习指导要领》,正式规定全国小学、中学分别从1993 年、1994 年开始,必须开设消费教育课程,并且不断通过立法更新,支持中小学消费教育的教材开发、教师培训、课程更新等需求。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则明确以德育为首,消费教育更多作为德育的附属呈现,并未生成单独的法律条款。因此应该将消费教育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中,提高对学生消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推进学生消费教育的顺利实施。

其次,学校应依托校本课程开设专门的消费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面向初中生的消费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进行,如初中《思想品德》设有消费者的权益课程。消费教育没有专门课程,更多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开展,占比不大,在内容上很难做到与时俱进与系统全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与重视。日本与美国均开设了专门的消费教育课程,配有专门的教师、教材与教法。在内容方面,日本将小学消费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年级的低中高排序,设置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消费课程。美国则在雷·佩奇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消费课程细化为如何消费与管理金钱、如何理智使用信贷消费、如何储蓄和投资等生活化的课题,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对于消费的学习需求。故而消费教育应尊重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回应他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批判式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消费教育经验,适当增删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教法等。

最后,家庭应为学生的消费教育提供生活化的阵地。家庭生活是初中生日常生活中占比最大的一环,在消费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大于学校课堂的言传。因此在消费教育方面应该开展家校合作,扣好学生的第一粒纽扣。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于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落地生根,帮助初中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会健康、理性消费。

通过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初中生树立健康理性的金钱观、消费观,帮助他们掌握正向评估自己的消费行为的能力,可以从源头减少或阻止“小圈子”消费诱导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多途径满足初中生社交心理需求

作为成长发展中的未成年人,初中生通过对成人社交法则的模仿来认识自身与他人、自身与整体的关系,“小圈子”就是青少年模仿成人社交活动建立的非正式群体。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构建阶段,主要面临并解决“我是谁”这一问题。在与“小圈子”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初中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他们需要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去构建对自我的认知,进而巩固自我认同的概念,并以这一概念指导自己的言行。许多学生在班级正式群体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从而难以进行自我角色的建构,故而转向通过非正式群体以满足自己的社交心理需求。在与“小圈子”成员的交往中,他们对于展现自己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造力、领导力等个人能力的需求往往可以得到满足。“小圈子”同时也满足他们对于获取一定社会地位的需求,这种心理满足带来的多巴胺效应会使他们对“小圈子”式的交往上瘾,从而忽视“小圈子”带来的时间占用、观念扭曲等负面影响,以致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金钱到维持“小圈子”活动中去。对此,教师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更加关注初中生的阶段性心理发展需求,正视并重视这种心理需求的存在,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这种心理需求给予满足。例如教师可以改进日常评价手段,不再将学业水平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初中生进行评价,帮助初中生建立对自身优缺点的清晰认知,从而引导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应当及时地发现学生情感和生活上的需求,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降低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得满足的必要性,给学生温情和安慰,而不是只将自己当成督促学生学习的工具。总之,应当着眼于多元化地满足初中生对于社会承认、他人认可的需要,引导他们健康地建立情感与价值的联结,减弱他们对不良“小圈子”的情感依赖。

初中生的非正式群体正依托互联网社交媒体向“小圈子”方向发展演变。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小圈子”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这一现象,接受、认识、研究、管理它们,协同社会与家庭,规避“小圈子”中的不良现象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做到防患于未然。互联网非正式群体“小圈子”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育、进行管理的新阵地,教育管理工作应以开放包容、科学引导的态度对待它们,以真正发挥非正式群体之于初中生应有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小圈子饭圈初中生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党员干部要自觉远离“小圈子”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小圈子:滋生腐败的温床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