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研究

2022-03-14

关键词:体验式变量革命

周 志 辉

(1.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100;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既包括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物质性红色资源,也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纪律等革命理论,还包括通过故事、戏曲、歌谣、影视作品流传的革命故事以及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铸就的革命精神”[2],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感染力强、时代特征明显的显著特点。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江西井冈山、河南新县等地调研和考察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3],“传承好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4],“红色教育要常学常新”[5]。但是,“当代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由于代际递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而不断式微”[6],因此,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

体验式红色教育是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创设一定的体验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育活动和氛围,让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教育过程,在认知、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红色文化,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作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体验式红色教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已有研究探索了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理想信念导向、爱国情感激发、社会思潮引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7],探索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体验教学[8]、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10]的方法、维度、路径等,但鲜有研究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经历的调查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1.文献综述。对大学生学习经历进行评价主要是想“了解大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究竟做了什么以及收获了什么”[11],一般涉及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两个方面。学习投入反映的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投入精力、努力程度以及相关的精神状态。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学习投入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应全面反映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表现和体验。[12]汪雅霜从主动学习、同伴互动、师生互动(行为),深层认知策略(认知)、学习热情(情感)来考察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度[13];杨院通过同伴互动、师生交流和自主学习3个因子来测量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投入[14]。学习收获又称为学习结果、学习效果。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认为,学习收获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发展及表现等方面将会获得的各种结果,通常包括知识和理解力(认知)、实际技能(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及个体行为”[15]。有学者将学习收获操作化为认知收获、技能收获、价值观收获的三维结构[16]。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部分研究者初步探索了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收获的构成及相关关系。肖映胜、张耀灿提出,应构建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3个主体方面[17];马曦主要从课堂讨论、良好学习习惯、同伴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考察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参与过程,并基于大样本的问卷调查,论证了学习参与对学习收获的显著影响[18];刘青荣、陈宁的定量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可直接预测学习收获,且投入行为在兴趣和收获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19]。

2.分析框架。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探索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的现状及其差异性,并以学生的背景特征为控制变量,以学习投入为自变量、学习收获为因变量,分析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具体研究框架见图1。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研究现场,以参加井冈山基地学习培训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近年来,作为由团中央直属的唯一一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全国性培训机构,井冈山基地有效利用和整合井冈山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辟了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等20多个现场教学点,形成了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的体验式红色教育体系。其中“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活动(以下简称“专项活动”)最具代表性,该活动前后持续约6个月,每年吸引了全国各高校2 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组建实践团队、拟定实践课题,并按照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的部队建制,在井冈山基地开展为期7天的集中性学习实践,最后通过交流汇报展示实践成果。学生参与的7大类13项体验式红色教育活动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参与的体验式红色教育活动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434份,回收410份,其中有效问卷373份,有效率91.0%。从调查样本的整体情况来看,参与本次学习培训的以学生干部为主,学生性别、学校类别、学科背景分布较为均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2.研究工具。(1)问卷编制与文本资料收集。自编《大学生在井冈山基地学习经历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学生背景信息、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3个部分。学生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学科背景、学生干部任职、团队身份、学校类别7个变量。结合学习投入的定义和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组织模式,学习投入包括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体验4个变量,其中,个体学习变量共由10题组成,主要考察学生个体在课堂参与、学习策略、与同学交流等方面的学习投入情况;团队学习变量共由6题组成,主要考察团队成员在资源共享、交流讨论等方面的学习投入情况;师生互动变量由3题组成,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情感支持及师生关系;学习体验变量共由7题组成,考察学生在7大类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体验、感受等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情况。学习收获变量由6题组成,主要考察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理解认知(知识)、意志行为与实践能力(能力)、情感态度与精神信仰(价值观)3个方面的提升。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师生互动、学习收获问卷采用5点计分方式,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越符合被调查者的现实情况。学习体验问卷采用4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好)到4(非常好),得分越高代表被调查者在该课程中的学习体验越高。

以参加该基地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活动的J大学H实践团队20位团队成员的91篇学习日记(36 991字)作为文本资料,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大学生在体验式红色教育中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的具体表现,进一步验证问卷调查结果。

(2)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研究采用SPSS24.0的随机分半功能将373个样本随机分成2个样本子集,子集1样本数186个,子集2样本数187个。利用SPSS24.0对子集1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各变量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 Bartlett 球形检验和KMO检验,对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利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删减因素载荷小于0.5或在2个项目上交叉载荷较高的项目,多次重复这一探索过程后,各问卷没有因素载荷低于0.6的因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KMO值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且P<0.001。根据变量各因子题目的载荷情况对因子进行命名,个体学习变量共提取了自主学习、同伴互动2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率55.352%;团队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为单因子变量,各变量的方差解释率为58.510%-66.016%,均超过50%的基本要求。运用克隆巴赫(Cronbach)的Alpha系数来估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各因子的信度系数都超过0.7。最终保留的题项数、因子特征根以及解释方差、内部信度等指标见表3。

表3 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变量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利用Mplus7.4对子集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投入各变量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标准;学习收获变量除RMSEA略微大于0.08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判断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研究,影响因素众多,有学者提出RMSEA小于0.1是可以接受的。[20]具体的各项指标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收获的现状及差异。首先,研究比较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由表5可知,各变量的均值均具有较高水平,其中学习收获的均值最大,说明学生在体验式红色教育中的学习收获水平最高;同伴互动的均值最小,且数据的离散程度最高,说明不同学生的同伴互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学习投入各变量之间、学习投入各变量与学习收获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20-0.669之间。

表5 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体验,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体验均值均在3.2以上,但不同课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体验教学(M=3.618、SD=0.462),实践教学(M=3.547、SD=0.484),情景教学(M=3.450、SD=0.615),现场教学(M=3.419、SD=0.519),互动教学(M=3.396、SD=0.628),仪式教学(M=3.337、SD=0.498),专题讲座(M=3.278、SD=0.568)。由此可见,学生对体验教学的学习体验水平最高,而对专题讲座的学习体验水平最低。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收获进行差异分析。研究表明:男生的个体学习投入水平显著低于女生(t=-4.164,P=0.000);党员的学习体验水平显著高于非党员(t=2.045,P=0.042);原985、211高校学生的师生互动水平显著低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学生(t=-4.169,P=0.000);团队骨干成员的团队学习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成员(t=-2.966,P=0.003);团队身份对学生学习收获产生较大影响,具体为团队骨干成员的学习收获水平低于普通成员,但影响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t=-1.941,P=0.052)。研究还发现,学生干部任职、年级和学科背景对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各变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2.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为了探讨在控制学生背景特征的情况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是否有显著的解释力及解释力大小,研究进行了阶层回归分析。以学习收获为因变量,将自变量分为三大区组投入回归模型,即学生背景特征(区组一),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师生互动(区组二),不同课程的学习体验(区组三)。由于学生背景特征中仅团队身份对学习收获产生较大影响,为减少误差,在做回归分析时只对这个背景变量加以控制。模型残差检验的Durbin-Watson值均处于[1,3]这个优值域内,说明残差间相互独立。多重共线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容忍度的值处于0.459-0.974之间,方差膨胀因子(VIF) 的值处于1.026-2.177之间。根据容忍度的标准为不小于0.1和方差膨胀因子的严标准为不大于5,可以看出本模型不存在很强的共线性问题。如表6所示:在控制了学生的团队身份后,将学生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师生互动引入模型,模型2的解释力上升为26.4%(校正R2=0.264),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具体表现为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师生互动对学习收获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引入学生对7类课程的学习体验,模型3的解释力上升为36.5%(校正R2=0.365),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说明控制学生背景变量后,学生学习投入的4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学生学习收获36.5%的变异量。根据科恩的定义,这在实际中被认为具有中等偏大的效应。[21]具体来看,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师生互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力有所下降;现场教学、专题讲座、情境教学的学习体验对学生学习收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收获具有负向影响,但不具有显著性;从每个变量解释力的高低来看,对学生学习收获解释力从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个体学习、对专题讲座的学习体验及团队学习。

表6 影响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回归分析

四、讨论与建议

1.结果讨论。(1)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收获状况。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体验式红色教育中的学习投入水平较高,高于刘青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投入的调查结果[19],这充分说明了体验式红色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情感认同;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实践能力、精神信仰等方面普遍得到提升。这一结论在学生日记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学习日记表明,学生在井冈山基地的学习不仅深化了对井冈山红色文化的认知理解、感触体验,还锤炼了坚持、奉献、艰苦奋斗等意志行为,提升了学习、实践、团队协作等实践能力,培养了爱国、感恩、责任等道德情感,坚定了信仰、梦想等理想信念。这些积极变化充分说明了体验式红色教育不仅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精神升华、素质提升、作风锤炼、行为养成、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

(2)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学习是大学生学习收获的首要影响因素,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投入,也要通过加强团队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大学生对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的学习体验从大到小地显著影响着学习收获,而其他课程的学习体验则没有显著影响力。这一结果与大学生对体验教学学习体验水平最高、对专题讲座学习体验水平最低形成鲜明对比。这充分说明:相比较而言,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而体验教学、实践教学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定量研究发现也在学生学习日记中得到印证。学习日记表明,在专题讲座中授课教师通过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感受井冈山革命历史和精神,学习毛泽东调研的精神原则、方法工具等;在现场教学中,学生通过与黄洋界纪念碑等革命遗址的现场对话,了解黄洋界保卫战等革命事件及其所蕴含的革命信念;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三湾改编的历史情景,理解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三种教学活动将厚重的革命历史、深刻的革命理论与鲜活的革命故事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洗礼。而在体验教学、实践教学中,大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通过穿红军服、扛辎重、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做红军餐、创作红色文化作品等方式,进入当年红军生活与战斗的情景,体验革命道路的曲折艰辛,这些活动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2.研究建议。(1)加强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完善高校体验式红色教育体系。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要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功能”[22]。高校应加强与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密切合作,主动承担起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发展和传承中的历史使命,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利用。通过“教学融入、文化感染、实践体验、网络渗透”[23]等途径,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由红史专家、思政课教师等组成的师资队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设一批体验式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充分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积极运用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开发红色教育微课、微视频等在线课程;注重发挥红色教育的隐性作用,以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为载体,把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

(2)把握体验式红色教育的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投入。首先,把握红色教育的体验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直观呈现革命遗址与革命故事的厚重性、生动性,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增强红色教育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大学生在走访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体验革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革命艰辛、感悟革命情怀与信仰;要深入挖掘革命理论与革命精神的深刻性、崇高性,通过系统深入的论述,增强红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让大学生在与革命理论、革命精神的对话中,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感召,提升学习的获得感。其次,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24],它既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情景的设计及对学生学习参与的引导,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诱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自我体验,唤醒、激发、强化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由被动的学生变为主动自觉的心灵塑造者”[25],成为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的主体。最后,把握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相协调的原则。既要注重个体对教育活动的认知、情感、行为投入,又要加强学生实践团队的建设,以多种体验式课程为载体,以实践项目为主线,让不同学生群体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中,认知、体验、感悟和实践红色精神。

(3)升华学生的学习收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长期的思想灌输、人文教化和学习实践中形成的,需要高校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个体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和自我磨练。因此,高校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构建高校体验式红色教育的文化场域,让其成为大学生“价值引领场、心灵对话场、道德体验场、理解共识场”[26],让学生在其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濡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引导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中,将红色教育中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内化为个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不断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完善,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红色精神的践行者。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经历的实证研究,发现体验式红色教育中大学生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均有较高水平,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具有较大影响力,高校应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体验式红色教育体系,通过体验式红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猜你喜欢

体验式变量革命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中国的出行革命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颜色革命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