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智库之质”助力“中国之治”

2022-03-14吕诚诚李刚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型智库智库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

吕诚诚 李刚

摘要:[目的/意义]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及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本文对《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书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解读和评价,以展现该书的独特之处及价值贡献。[方法/过程]本文对该书的时代特征、结构内容、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并借此围绕智库研究模式创新、基层智库建设、智库评价体系改革和智库产业体系构建,做出进一步地研究和展望。[结果/结论]该书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探究新型智库建设的诸多基本范畴、管理营运和外部治理等问题,立足实践、超越实践、回归实践,以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鲜活生动的工作案例向读者传达了新型智库的时代使命和强大生命力,学理性与应用性兼容并行,是智库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能力提高的必备参考书,值得读者广为传阅。

关键词:新型智库    智库建设    高质量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2.01.16

1  引言

“为什么建设”和“怎样建设”是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首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初心和使命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逐渐得到全面、快速的推进。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1],这表明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意见并使之制度化,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4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会议中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此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在会议中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中国智库研究带来了新的命题,新型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所言[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就是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智库作为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新时代给中国智库带来了“新考卷”。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期,社会正处于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如何把新型智库的责任和使命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任务结合好,贡献新型智库应有的智慧和力量,是当前新型智库亟需共同探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不负新时代的要求和期许。在这一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下,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独立编撰的《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4]一书于2021年6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型智库发展环境中,该书选择“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命题,紧扣时代脉搏,与当前异彩纷呈的智库研究热潮相比,站位之高、立意之远,不仅是我国新型智库研究方面的成果集萃,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智库理论研究专著,更是中国“智库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献给时代的厚礼。

2  主要特点与价值贡献

该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最新的智库实践案例、相关资讯信息以及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无论是内容的具体阐述,还是书中所呈现的新视角、新理念、新观点,无不体现出作者敏锐的时代意识、较强的系统思维、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而言,该书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

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新型智库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肩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其发展要適应新时代要求、体现新时代特色、服务新时代实践。”该书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紧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分析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新型智库的发达程度与发育质量、理论与产品供给程度、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知识转换与社会普及程度、创新开放程度等均是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正如书中所言:“新型智库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又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智力支撑。”不仅如此,作者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向读者阐明了智库建设的意义所在。其一,作者认为智库是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社会智库,其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其二,强调智库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载体,不仅打通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打破了学科界限,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这也是作者撰写此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探讨如何将学术思维转换成智库思维,如何把学术话语转换为智库话语,形成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智库研究范式[5]。其三,强调智库的桥梁纽带作用。智库将政府主导的价值观与具有公益属性的专家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6],不仅能够弥补知识与政策之间的鸿沟,而且能够弥补政策与现实、政府与公众之间的鸿沟。上述观点不仅把握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脉搏,也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和高度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大命题。新型智库如何破题、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和智慧,是该书的另一个创新点,也是本文对该书着力推介和延伸阐述之处。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7]。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8]。由此可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型智库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该书紧扣“质量”主线,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主题,切入点精准,直戳要害和关键。作者认为“智庫发展质量指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正相关”,即智库发展质量和服务决策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理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更为直接、明确地肯定了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际价值,强调不应纠缠于智库内部结构调整、人员配置等微观治理,而是坚持由内及外的智库“大质量观”。

质量是智库建设的生命线。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Joseph M. Juran)博士曾在第48届美国质量管理学会年会上表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社会发展最强大的驱动力。约瑟夫·M.朱兰博士所讲的质量蕴含着一种“大质量”观念。所谓大质量观,就是从系统的、整体的和综合的角度进行质量管理,将眼光从专注产品质量、项目质量,扩展到过程质量、运行质量和发展质量,实现从策划、实施、监控到改进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社会质量管理和系统协调。作者强调大质量观视域下的新型智库治理,将新型智库质量界定为“智库产品生产的高质量、智库个体建设的高质量、智库整体发展的高质量”,三者环环相扣,共同形成一个从低到高、从内到外的质量圈,进而提出从微观到宏观、从内部到外部的智库产品质量与建设质量“双提升”的价值链,以智库之“质”推动中国之“治”,体现出该书的理论前瞻性和质量导向性。

2.2  结构内容严谨清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该书以智库质量提升为主线,论述相关研究内容,各部分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结构严谨合理,思路清晰分明。该书共计16章,每个章节均采用理论方法作支撑,用案例和数据阐述理论,再用实战经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该书首先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名为“新型智库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维度”文章为引言,直切主题;其次,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构成,采取“双伞式”编著结构,围绕“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大论点,以规律特征、研究方法、产品生产、传播转化、人才素质、管理运行、组织文化、多维互动、考核评估等10余个论据为支撑,每个论据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关联,且高度统一,共同回答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体现了从内部到外部、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中采用鲜活有用的案例加以阐述和说明,环环相扣、生动易懂;最后,以“以善治善用善待为新型智库发展赋能”为题,总结提炼观点,提升站位、呼应主题。这种系统化的结构布局、逻辑化的内容编排,进一步凸显了该书的高质量和专业性。全书共计466页,总字数超过43万字,整体脉络清晰,涉及元素丰富,处处体现出该书内容在学理性和实用性上的兼容并蓄、相辅相成,是作者刘西忠对原有研究成果的体系化再组织,也是其站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全局高度增值升华的专题学术著作。

此外,该书在内容论述和表达上也体现了较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其一,与以往多数智库类著作不同的是,作者从管理者、建设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角度来撰写该书,视野开阔、观点多元,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这是由于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规律,发表智库类研究文章20余篇,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省域一体化和文化人才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且拥有近十年的县级党委研究室工作经历,能够从实践中感知智库研究与建设面临的真实问题,将思考写成文章,将成果应用到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该书既有面向智库研究者的智库理论与方法,也有面向智库建设者的典型案例分析与报告撰写方法,还有面向智库管理者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外部合作互动。透过字里行间,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智库研究与智库建设的研究热情,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美好愿景和期待。其二,该书材料翔实、语言流畅且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在资料方面,全书以例说事,列举的案例数不胜数,同时穿插了许多“智言智语”和“智论链接”,通过丰富的案例来探讨智库建设相关问题。例如,作者通过引用“毛羽健建言裁撤驿站,加剧明朝社会动荡”这一案例,强调智库成果的重要性和不可逆性,进一步凸显智库专家咨政建言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引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案例,来阐述中国智库普遍采用的“小核心、大外围”“小机构、大网络”的运行模式,但发现有些机构在没有专有研究力量的情况下,通过网罗名人名家的方式来促进研究成果产出,这样极易让智库过分依赖外部专家,缺乏真正的竞争力,无法形成自身品牌;还通过讲述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最终命运的不同,强调要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用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来论证智库报告报送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由此可见,对于智库而言,在实践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学习借鉴其他智库的优秀案例,无疑是其博采众长、收获启发的最好途径。在语言方面,该书主要由作者历年公开发表的20余篇成果整编而成,加上文中引用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公开言论和观点,在简单通俗的表达中呈现学者的专业思想,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在观点引用上,该书既有古代诗词和古人智慧的凝练,又有现代知名学者观点的汇集;既有国外思想家的经典之言,又有国内智库专家的独到见解与体会。例如,作者引用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强调智库专家要具有敢于、善于讲真话的气派与胆识;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论社科学者应多“写生”少“临摹”;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论智库的独立价值和社会责任;引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论优秀智库学者的标准等。此外,作者认为新型智库需要复合型人才、橄榄型人才、刺猬型与狐狸型专家、中医型人才和权威性人才,用“橄榄”强调智库对数据采集、媒体沟通、调研人员等基础力量的强大需求,用“刺猬”比喻有超强一技之能并能够提出鲜明观点的思想型专家,用“狐狸”比喻知识丰富且善于理性分析的百科全书型专家,以生动形象的动物、事物、人物描绘智库人才的核心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

2.3  理论功底深厚扎实,分析问题深入有见地

科学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在新型智库研究领域更是如此。“智库”属于舶来品。近年来,在中国语境下的智库关于“是什么”“为什么建”“如何建”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不同领域对智库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也不同,智库理论与实际工作存在明显错位。针对这些问题,智库必须要吸取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奠定广泛的、深厚的学理基础,以适应日益紧迫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从视角创新、思路创新和观点创新三个层面解读该书所建构的新型智库研究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

第一,运用系统论方法探究智库各要素关系。一方面,该书作者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角度出发,将新型智库建设视为一个动态性、整体性、有序性的生态系统,清晰地把握智库运营与管理的内外部关系,分析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另一方面,作者强调智库治理的体系化,围绕《意见》中强调的“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总体目标,提炼出“58155”模型,即五大制度牵引力、八类主体竞合力、一大智库联盟粘合力、五维链接推动力、五大保障支撑力,强调智库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智库有序竞争、规范发展。

第二,从多维度捕捉智库研究与建设新思路。其一,该书意识到了塑造智库组织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作者单独设计一章详细阐述智库组织文化的意义功用、塑造方法和外溢效应,提炼和总结出智库文化的“四性”“七维”和“六个异化”,认为智库文化是智库组织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二,该书关注到智库研究范式的重构现象,社科研究进入“第四范式”。作者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给智库研究带来了诸多机会和挑战,推动着智库研究范式的变革,有望实现大数据、方法模型和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其三,该书重点提及了鲜受关注的社科联群体。作者作为江苏省社科联的一名智库工作者,深知社科聯肩负党委政府与社科界联络的桥梁职责,以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详细地总结了社科联在智库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交流、指导推动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强大枢纽作用与平台功能。这也是该书不同于其他智库类著作的亮点所在,突出展现了中国智库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更多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其四,该书着重强调了智库边界的柔性化问题,包括机构边界的柔性化、人员边界的柔性化、功能边界的柔性化、成果边界的柔性化、评价边界的柔性化等。作者认为:那些具有决策咨询功能的研究机构同样能够划入智库的范畴;以招揽外援充实研究力量的方式必须掌握一定的“度”,避免智库建设流于形式、粗放管理;智库绩效考核仍以提升母体主业功能为导向,智库主业容易成为智库母体单位的副业;建议第三方评价与管理方、智库自我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而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效果。

第三,深入浅出地厘清智库建设的基础问题和矛盾问题。针对智库的概念,作者并未重新界定,而是对《意见》中关于新型智库的内涵与特征进行解读,从研究对象、服务宗旨和机构属性的三个方面展开,角度适宜、分析深入;针对智库类型,作者提出了认定主体和核心产品这两种新的划分角度,观点独到,具有一定创新性。与此同时,作者擅长对比分析,对战略与政策、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政策研究与对策研究、学术论文与咨政报告,以及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区别进行阐释,并创新性地提出“新型智库信息渠道要‘五线贯通’”以及“智库决策咨询成果的‘3696’标准”等。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多年亲身参与智库研究与建设工作。此外,作者对新型智库的边界范围、机构属性、研究领域、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发展路径等十大基本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强调新型智库应走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道路,组织管理架构要稳定、扁平,研究团队要动态灵活且优势突出,并指出新型智库既要在政治立场和研究立场之间找到合适的“中立点”,又要在行政化和市场化之间探寻“平衡点”,尝试走社会化发展道路。

2.4  对智库提质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方法与应用,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智库是为了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其相关理论与方法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以专业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积极促进新型智库健康发展,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兼容并行,这也是该书所表达的一种智库建设新理念。对该书细细地品读后可发现,作者无论在现象的阐释、问题的捕捉,还是案例的选择、对策的思考等方面,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为新型智库谋篇布局,站在效益的角度思考行之有效的智库发展道路,对智库提质增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提升新型智库营运与管理效能的实践样本价值。该书在建构一套相对完整的智库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罗列了诸多真实的案例和可行方案,提高了智库理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例如,作者列举了安邦智库的“三位一体”信息分析模式、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创新驱动“三方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双螺旋结构”等切实有用的智库研究方法;运用近20篇真实的决策咨询报告,对报告标题的撰写、语言文字的表达、稿件字数要求、结构框架设计等进行经验总结,强调智库报告的站位要高、截面要小、切口要准、刀口要深;此外,作者还加入了“九号院”管理体制创新案例、智库理事会建设相关案例、智库组织文化塑造相关案例等,内容详备、体例明晰,不失为当下推进我国新型智库研究与建设实际工作的优秀教材和工具书。

第二,能够让智库工作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智库建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呈现,碎片化严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该书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智库理论体系框架,向读者呈现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国家版图”,也让读者领略到新型智库研究与建设工作的博大精深和乐趣所在。另外,该书是作者站在研究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不同角度撰写的,能够让来自不同岗位的智库工作者,或者有志于长期从事智库研究与建设工作的“智库人”提升其思想站位,明确其研究方位,了解其职业定位,也能让不同类型智库认清其在智库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重拾了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社科联等智库平台的建设信心,对智库相关职业的规划、工作内容的阐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社会各界对智库的错误认知。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各界对于“什么是智库”“为什么建智库”“如何建智库”等问题存在明显的认知分歧。尽管《意见》的印发为智库“正名”,也为智库的价值意义和功能定位指明方向,但是,国内不同行业领域的工作者对智库研究与建设的认识仍然是“模棱两可”,导致众多智库从业者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局面。无论是新型智库的存在意义、时代内涵、功能定位等基本范畴问题,还是组织形式、管理方式、队伍建设、产品生产、传播转化、文化塑造等管理营运问题,抑或是制度体系、合作机制、对接机制、考核评价等外部治理问题,该书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社会各界人士绘制一幅“智库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社会各界对智库的认识,纠正对智库传统的认知,提升全民智库意识。

3  进一步研究展望

从作者观点以及近年来我国智库研究与建设实践来看,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智库决策研究模式创新、基层新型智库建设、智库评价体系改革、新型智库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

3.1  加快完善基于“大数据+模型工具+专家智慧”的决策研究模式

当前,智库缺乏大数据思维和深层情报挖掘技能,仍主要停留在理论演绎、经验提炼、案例分析等传统方式上,缺少对行业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创新开发,决策研究的客观性、预测性和科学性相对不足,研究质量提升困难。智库要积极建设系统的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库,努力形成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研究方法,采用大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社会计算等现代研究手段,夯实智库研究的数据库和方法论基础。该书作者也强调,智库研究是小数据与大数据的集成,智库成果是大调研“爬山”和大数据“爬虫”有机结合的产物,只有实现大数据技术、模型工具与专家理性思考的直接“牵手”,才能产出更多精准、严谨、前瞻、科学的决策咨询成果。此外,在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洪流冲击下,海量且动态的开源情报资源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开源情报进行深层知识挖掘、融合、分析、利用、传播等,也是当前智库界重点关注的课题。

3.2  社会治理重心急需向基层下移,基层严重缺乏智库支撑

“取智于民,智惠于民”正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加强基层智库建设显得越发迫切和必要。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快基层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9]。现阶段的智库建设主要是围绕国家高端智库、省市重点智库、重点区域智库建设,来自区、县地区的智库建设始终未受到重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远未覆盖到基层科研机构的智库建设。因此,全面提升基层智库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一股智库新动力变得尤为重要。

3.3  基于回应性、差异化评价重构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反思与再塑智库评价工作

智库评价是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是确立智库行业标准、规范智库从业行为的重要举措,也是智库建设工作的“指挥棒”和“助推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智库评价过多、过滥势必妨碍智库健康发展,而智库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更加不利于智库高质量发展,智库评价工作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作者在书中强调的三方评价主体之间互动合作与所谓的“回应性评价”思路相似,是指智库评价过程中应当与被評价者、评价委托方进行经常性、持续性的沟通与交流,将多方参与评价主体的不同判断和价值取向纳入考虑范畴,必要时以牺牲测量准确性为代价来换取被评价者的实际价值[10]。目前,智库评价往往采用统一的一套评价体系,容易导致智库逐渐“被指标治理”[11]。譬如,有些智库一味追求成果数量,对“短、平、快”的高业绩项目偏爱有加,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有些智库脱离自身发展实际,盲目“追热点、赶时髦”,导致自身优势搁置,造成资源浪费;有些智库为了让成绩单更“好看”,甚至出现伪造制度文件、造假成果数据等恶劣情况。为了解决这些乱象,必须加快智库评价体系的改革步伐,通过差异化评价的制度性安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库制宜,引导各级、各类智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3.4  加快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业体系的理论研究与落地实施

智库产业化与一般性的生产部门产业化有所不同,其是借鉴一般性生产部门的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形成规范化、品牌化的智库产业体系[12]。智库产业化是一项动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借鉴“美国华盛顿K街”[13]的经验,将大批的智库机构、咨询公司、社会团体聚集到一处,形成集群化的“智库区”,集中展现其高端咨询与决策服务能力。虽然有些西方智库声称是“非营利机构”,但实际上都会通过出版刊物、委托任务、举办讲座等形式获利。因此,我国的智库产业化运作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规范的产业发展标准和良好健康的市场环境,规范智库在“政策思想市场”中的从业行为和竞争机制,避免智库发展偏离正确轨道。由此可见,我国智库产业化运作的“度”如何把握,以及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产业体系如何构建,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智库工作者重点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4  结语

回顾近年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蓬勃发展历程,其边界与外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拓展。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型智库建设或将摆脱“粗放式增长”,逐渐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凭借其多年的经验积累、宽广的研究视野和对形势的精准把握,迅速找准发力点,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命题,以“质量提升”为切入点探究新型智库建设的可行路径与方法,通过对近年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的整合、化归与转化,最终形成这样“一部让人惊喜、很有分量、值得研读的智库著作”[4]。此外,该书作者拥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文科知识背景,先后投身于教育教学、基层党委、社会组织管理等工作,并从事人才教育、公共政策研究与智库建设,这种多元复杂的学术研究与工作背景,为其执笔编著这样一本有关智库理论、方法与实践的专业书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积累十几年之功力编撰的著作可谓厚重而专业。但是,该书作者多是站在新时代的角度看待新型智库建设,如果能从历史的维度对中国智库的理论渊源以及智库建设“溢出效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与影响等内容加以讨论,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更多新的启发。纵观全书,该书以作者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构建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主题结构清晰明确,内容阐述充实丰富,学理性与实用性兼容并存,是一部具有思想增量、知识增量和方法增量性质的智库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研究前景。

總而言之,该书不仅在讲好“智库故事”上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而且对未来我国新型智库的建设以及“智库学”的诞生和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本文相信《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专家学者和智库实际工作者带来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2021-10-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N]. 光明日报, 2014-10-28(01).

[3] 黄俊溢. 建新型智库 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献策[N].中国经济时报, 2014-09-15(002).

[4] 刘西忠. 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5] 李先昭.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学[N]. 新华日报, 2021-07-09(019).

[6] 何萍. 智库建设的三重意义[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5): 7-11, 159.

[7]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002).

[8] 本报评论员.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N]. 人民日报, 2020-11-02(001).

[9]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EB/OL]. (2021-07-11)[2021-10-27].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1/content_5624201.htm.

[10] 金家新, 兰英. 从外貌模式到回应模式: 论斯泰克(R. E. Stake)的课程评价理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0, 37(10): 14-17.

[11] 张乾友. “被指标治理”模式的生成及其治理逻辑[J]. 探索与争鸣, 2021(2): 107-116, 179, 181.

[12] 李安方. 智库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与操作[J]. 重庆社会科学, 2012(6): 92-98.

[13] 姬贺礼. 美国的“驻京办”: 华盛顿K街变迁[J]. 21世纪, 2010(8): 27.

作者贡献说明:

吕诚诚:论文框架设计、论文撰写;

李  刚:论文选题、修改与观点提炼。

Contributing to “Governance of China” through “Quality of Think Tanks”

——A Review o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Lv Chengcheng  Li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its relationship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book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ew Think Tank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flect its uniqueness and value contribution.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tructure content,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and based on this, makes further research prospects around innovation of think tank research model,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hink tank, reform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industry system. [Result/conclusion] This book closely follow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us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many basic categories,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based on practice, beyond practice, and returns to practice. It conveys to readers the mission and strong vitality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a deep and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vivid work cases.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the applicability are compatible and parallel. It is an indispensable reference book for think tank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ers’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it is worthy of being widely used circulated.

Keywords: new think tank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21-11-11      修回日期:2021-11-21

3356501908257

猜你喜欢

新型智库智库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思考
加强基层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背景探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