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四种珍稀家谱文献考释

2022-03-13李爱华

关键词:廉江氏族谱高氏

蔡 宏,李爱华

(吉林大学 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12)

众所周知,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组织[1]390。家谱文献中往往蕴含了一个家族(宗族)的历史传说、名人事迹、神话故事等,实际上是家族文化的一种折射[2]11。盛世修谱,华夏民族自古就有尊宗敬祖的思想。修谱者认为修家谱同修国史一样重要,如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序》中载:“国有史,家有谱,名虽殊,义则一,皆所以纪实录而传后世也。然史别善恶,谱衍宗支,作谱之难,与作史等”[3]。在《程典·宗法志》中载:“人之生也,本之为祖,统之为宗,散之为族。祖也者,吾身之所自出,犹木之根也;宗族也者,吾身之所同出,犹木之支干也,是皆生理之自然,而不可忽者矣。”[4]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家谱文献较多的高校图书馆之一。本文以吉大馆藏民国时期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四种珍稀家谱文献为研究对象,对这四种家谱文献的作者、始祖、始迁祖、修撰过程、内容等进行综合考释,希望这四种家谱能让子孙后代了解民国时期家谱的撰修、体例、世系、家训、家风等内容,让后辈子孙了解不同家族祖先的发展历史,让家谱里中华民族尊宗敬祖的传统思想和家风文化得到传承。

一、山东峄县《武氏族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170-0009 )[山东枣庄峄县]《武氏族谱》四卷,武学勤等纂修。1936年石印本。”[5]1311《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著录:“[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四卷,武学勤等续修,武章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6]199此谱仅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四册。版框21.9厘米×14厘米,装帧29.9厘米×17.3厘米。半叶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

(一)作者、始祖、始迁祖考

作者:武学勤。为武氏七支长房十三世孙,景露公子。做过候选州判、峄县山阴社社长、峄县县地方财政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字励唐,配孙氏,子五:长廷俊、次廷杰等[7]4。

始祖:自始祖下至五世祖,多有失考[7]。

始迁祖:武铭,明代人,文略祖长子。字维扬,配陈氏,葬父茔。二子:长城,次坤[7]。

(二)山东峄县《武氏族谱》修撰过程考

山东峄县《武氏族谱》修撰过程,颇费周折。在武焕成峄县《武氏族谱序》中载:“明季之乱,谱牒不保,迨清乾隆时传至七世,始有创修族谱之议,未几,事不果行。同治十一年(1872年),湛宸公与汝霖公慨然有修谱之举,提倡采访建碑,以分列支派,为修谱之先导。民国乙亥,励唐、省斋、明斋率廷位、廷英,鸠集族众,按谱碑所分载者,博访确证,醵财督工”[7]。序载明季之乱,谱牒不保。清乾隆时传至七世,始有创修族谱之议,未果。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湛宸公与汝霖公有修谱之举,分列支派为修谱之先导。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武学勤等组织族众,按谱碑所分载者,从修谱前之事可知,民国二十五年续修山东峄县《武氏族谱》为最早刻本。据后面文中民国二十四年作者序所载,两次续修族谱的过程基本相同。

(三)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内容考释

封面:峄县武氏族谱。版心:峄县武氏族谱,华英印书局印。谱前依次有刘梅村、李郁文、褚子临、武焕成等序,在民国二十四年十三世孙武学勤重修族谱序中,作者叙述修谱过程:族叔景泰主采访,慎修主催资,族弟学贞主誊写……勉力任事,各尽所能,谱遂成。其后为家训、总序载家族训词等事宜,如:“尝历览名族谱牒,各有训词,昭示子孙意至美至善也。……盖家谱之作,而家庭教育寓焉。若仅以明世系,别支派,记录名氏,岂古人立谱之意哉”[7]。再后为汝霖公遗像、总理族谱励唐公肖像、峄县武氏重修族谱司事列名,载监修、采访、纂修、催赁、会计、庶务、誊写、督印、校对等参与重修族谱族人的名字,一应俱全。谱中有重修族谱凡例十一条,载始祖、族谱之修、碑铭传记、吾祖谱法等。如:“吾祖谱法,自始祖下至五世祖多有失考。迄同治十三年,经先列祖详采访,始自六世祖,下分为七支。以下分房,每自十世为一分,系俾易查,考其说明。行内自十世上称祖,十三世上存殁皆称公。下则只书其名以期划一,而明宗子之分也。”[7]而“家训一卷,均系采集先哲明言,举足为法”。家训分八篇,训导族人要孝行、继善、顺天、顺命、正己、安分、存心、戒性。谱中族约是对武氏族人的约束,如:“近世吾族宗支蕃衍,命名参差,先列祖自十三世下,排班十字,今已传用及聿,虽已约期续修,难免意外。但迟今又拟十六字,续列于传字之后以期无穷,全族共守,勿许重犯”[7]。如:清同治十三年,合族公拟于振景以下,续起行班十字“学德兴连广,忠诚效蕴传”。自“传”字下,又续起十六字“守法执理,乐道安祥,贤才延庆,万世吉昌”[7]。家谱中行班的作用是家族中同宗族人历经时代变迁认祖归宗时查找其辈分的重要依据。

谱中茔田清册载:“始祖茔,四、六、七支祖茔,分支各茔现存之边界。”[7]其后为丧服总图,载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图、妻为夫族服图、外亲服图、妻亲服图、外亲附图等,并附辑注对前面服图进行说明,从服图可以看出武氏家族中严格的宗族等级制度。再后为世系图,载从六世祖洪周公至十几世,包括长支图、二支至七支图,图后附世系传,世系传中人物传记载简单,仅记载行、婚配、子女等,为今人研究武氏家族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卷末载始祖茔望柱对联、老碑记,碑记时间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其后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谱碑额序、节孝无双牌坊、峄县武荣宗妻杨氏节孝碑、武门刘太夫人及嗣子妇何氏贞烈表等,从中可以看出武氏家族对节孝、贞烈妇女的尊重与歌颂。谱书中还有斗垣公、献吉公碑文,以及省斋武先生传、学易传、学裕传、大启公传,烈妇刘氏传、武何氏传等,这些武氏族人传、烈妇传比前面世系传写得详细生动,是研究武氏家族中有声望者难得的资料。谱书最后为武学贞、武廷俊撰的重修族谱书后二则,叙述族人撰修、续修《武氏家谱》的艰辛过程。

二、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303-0177)[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三卷, 高辅鹤纂修。1936年石印本。”[5]2223此谱仅吉林大学收藏,三册。版框28.3厘米×24厘米,装帧38厘米×26.7厘米。半叶十八行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未著录此书。

(一)作者、始祖、始迁祖考

作者:高辅鹤。生卒年不详,为高氏家族二十一世孙,二支益之三子,其父亮目,行一,奉祀生。配港西刘氏;子一,得奎;女一,适齐[8]。

始祖:谱书中未载。

始迁祖:安国,明代人。自山东平阳府洪洞县迁居[8]。

(二)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修撰过程考

考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历史上共修谱五次。初修时间谱中未载,仅从“国朝初年,兵燹流离谱系旧册”和“吾家谱牒,自中起公编次,后迄今历一百四十六年”[8]两段记载看,第一次修谱时间大约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谱中“族谱办事职员录”详细记载第二次修谱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高振兴、高振安发起,高勋堂修。第三次修谱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高振隆、高唐文发起,高振彩修。第四次修谱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高法文、高边文发起,高汝莘修。第五次修谱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高金坡、高宁典发起,高辅鹤等监修。五次修谱使谱书内容逐渐丰富,体例日臻完善,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山东无棣高氏家族兴衰、繁衍、迁徙、发展等历史。

(三)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内容考释

谱书分三册,每册封内,题字都不同。如:岁次丙子花月谷旦,奕叶流芳,二十一世孙辅颜敬题;水源木本,天津祥顺印书馆承印;振振公族,二十一世孙廉源敬题。版心题名:高氏族谱。谱中依次有清道光二十五年高中起撰《高氏宗谱》序,叙述“吾高氏族,自元成宗二载(1296年),由山西平阳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海邑北乡郎于村北。卜建茔域,十世而外各立新茔,曾详辨宗派笔诸册以藏之期永存也”[8]。清光绪元年高景云重修《高氏宗谱》序记载了逢乱世修谱之艰辛,如:“吾高氏族谱,叙于道光二十五年,予在壮岁。……咸丰年间,屡有贼警,虽未入境,而续谱因以不果。至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夏,马贼大队忽至”[8]。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高德昌序中可以看出家谱续修之艰难,而合族必始于睦族,睦族则必始于修谱。“明永乐以来,虽不云望族,亦旧于谱牒。特以明季伤火,族谱再造,而宗派之繁,不免多所遗漏矣。自通谱后,要求各处高氏族人,务必一世一续,三世一修谱。”[8]序后为高氏家乘序,谱中有清光绪二十四年四修族谱凡例二十二条,五修族谱新凡例十五条,说明此次修谱事例。如:“旧谱世系图,与小传合录,限于篇幅,小传太略,今改为前图后传,分别编列。当系而能系者,系之于图。当纪而能纪者,纪之于传,各求详确,并便参观。旧谱世系图,四世一提,今本五服之义,改为五世一提,第一提自五世至九世,次则九世至十三世,以下递推。”[8]凡例后为马骝山、刘星垣撰高氏名誉录序。在节孝引中,载家族十八世至二十一世节孝者,如:“谓周公纯孝,及其弟谓亦纯家贫,兄友弟恭,律工奉甘旨人有永锡尔”。其后依次有清道光二十五年高勋堂重修族谱引、清光绪二十四年高登仙四修族谱引、民国二十五年高登仙五修族谱引。族谱引后有专门记载族人迁徙的高氏宗谱迁居表,载高氏族人四支七世至二十二世迁居的详细地址,如:“二十一世,高辅垣、高辅承迁居吉林省惠兰厅”[8]。迁居表后为无棣县图浅解,先文字后县图,易于时人对当时无棣县情的了解。

谱中载修谱简章、修谱处条约各十条,并钤朱色长方“高氏修谱办公处图章”印,署名高家庄高氏修谱处启。在家谱中详细记载当时家族组织修谱机构,这样全面系统地在家谱中出现是很少见的。在修谱条约后,是象符公支考,前为世系,后为详传,是了解族中象符公支宝贵的资料。再后依次为高氏先人茔图、世系图、世系传,世系传载高氏族人从一世至二十三世,严格遵循此次修谱凡例“前图后传,分别编列。当系而能系者,系之于图。当纪而能纪者,纪之于传,各求详确,并便参观”。它是查找山东无棣高氏家族中族人的依据。谱末有二修族谱跋、五修族谱跋,其记载了山东无棣高氏族人繁衍、迁徙、修谱、续谱等艰辛历程。

三、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360-0035)[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二卷, 张濂纂修。1929年铅印本。”[5]2994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著录:“[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二卷, 张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6]449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图书馆、美国图书馆,三家收藏,一册。版框18厘米×13厘米,装帧25.6厘米×14.7厘米。半叶十三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

(一)作者、始祖、始迁祖考

作者:张濂,为张氏十六世孙。濂,字中卿,一字众清,号悟虚,行六。曾为优廪生,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举人,癸卯进士改庶吉士,丁未进士馆毕业[9]15。

始祖:谱书未载。

始迁祖:秀宝,字书田,行一原,明代人。原籍江宁,后迁山西洪洞县,永乐初奉令迁献县垛粮庄[9]。

(二)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修撰过程考

考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之修撰,在谱序中载:“自明迄清,谱牒无传焉。清嘉庆中,十三世云瞻公始为谱图一幅,二世以下已多无考。其可考者,亦只注各世之讳,无考者,则只注几世。名虽为谱,实类宗派图,而又多阙文也。自光绪乙未之年(1895年),族人群议修谱,委之于濂,因苦无征,拟办未果者久矣”[9]。此谱是在宗派图的基础上“往复函商各支,分任调查。仅仿欧阳之例,为图于前,以明世次,记事于后,以彰行实”。遂完成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并寄语垛庄张氏族人“尚望此后,继起有人,分支续修。就此增益补正之,或可渐臻完善”。

(三)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内容考释

封面:张氏族谱。封内题:张氏族谱,敬宗叙族,中元己巳十二月冯恕公度题;积善余庆,刘春霖题,刘氏润刊;继叶传光,陈云诰敬题。版心题名:张氏族谱。张濂撰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序结尾未署时间,叙述自明迄清,谱谍无传焉。清嘉庆中,十三世云瞻公始为谱图一幅,名虽为谱,实为宗派图。自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族人群议修谱,拟办未果。近代则务求详实,爰与族兄香泉,往复函商,各支分任调查。支派既繁,或寓远省,会遭时变,邮递稽迟,经历岁时,乃克汇集,这是修撰《张氏家谱》的艰辛过程。

此谱字数不多,约十万字,内容简略。谱中无目录,有谱例十一条,载修谱之法和修谱之规则。如:“谱图仿欧阳氏例,直书各世之名下注几子,其配字生卒及事迹等另详于后。世次多者,一图不能遍载,则分为二图及三图,其衔接之处,重书一世以便寻阅。无嗣者,则不重书。……”[9]谱例后为卷端,卷端题名: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卷上载西门一支谱图,从始祖秀实公至十九世。谱图后附家谱事迹录,载西门一支事迹,张氏族人中,可考者尽在其中,包括:字、号、生、卒,配氏,子女等。如:“十五世,彦明,字月轩,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七月十四日,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初三日。配赵氏,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初九月,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二十日。二子,大旺、大降。”[9]谱中有专门对家族中女性的书写,如在李太夫人行述中载:“太夫人系出名门,家偏多难,年三十余,子在襁褓,而孀居懔懔焉,矢志靡也。兼之家道不充,既操井臼,勤纺绩。……”[9]而后用“纶绋生辉”为三则诰命的开始,叙述曾祖母、祖母、母亲被封为诰命,受封时间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十三日。其后为西门二支谱图,西门二支谱事迹录。西门三支谱图,西门三支谱事迹录。中门谱图分为:中门一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谱图附谱事迹录。卷下为东门谱图,分为:东门一支、二支、三支,附东门谱图事迹录。即按谱例“直书各世之名下注几子,其配字生卒及事迹等另详于后。……重书一世,以便寻阅”。

谱书卷末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作者谱后序载:“我张氏迁居垛庄以来,自明永乐迄清嘉庆数百年间,谱牒无传焉,至云瞻公始为谱图一幅,向存之国澄公家,岁时族人谒墓,后并来拜谱以为常礼也。”[9]叙述始迁祖迁居垛庄,从明永乐迄清嘉庆数百年间,谱牒无传。云瞻公始有谱图一幅,谱图存国澄公家,家族常礼是岁时族人谒墓,后谒墓的同时也来拜谱图,拜谱逐渐成为张氏家族的习俗。研究发现,目前还有一些家族沿袭岁时拜谱这一传统的尊宗敬祖习俗。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是了解献县一隅垛庄张氏家族迁徙、繁衍、修谱、拜谱等珍贵内容的史料。

四、广东廉江《庞氏族谱》

《中国家谱总目》著录:“(588-0026)[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庞耀枢总纂。1926年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印本。”[5]4971《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著录:“[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庞耀枢等重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印本。”[6]713此谱仅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七册。版框20.3厘米×13.1厘米,装帧25.5厘米×14.8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

(一)作者、始祖、始迁祖考

作者:庞耀枢,为庞氏二十八世孙,清恩贡生,曾任廉江检察官[3]。

始祖:讳善政,号光化,宋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公自闽入粤,卜居于化州木贤村[3]。

始迁祖:讳廷光,字朝郎,元廪生。公由化迁石东台山下,后徙居邢良,遂开万世之基焉[3]2。

(二)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修撰过程考

考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修撰过程,族谱共修三次。庞耀枢等重修廉江《庞氏族谱序》载:“吾族于雍正七年(1729年),空凡公始修谱于前;道光十九年(1839年),沙园公重修谱于后。”可知前二次修谱的时间,初修谱于清雍正七年,庞正先总纂。第二次重修谱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庞大猷总纂。第三次修谱为民国十五年,庞耀枢等重纂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七卷,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印。此谱内容丰富,体例完善,再现了庞氏家族迁徙、繁衍、发展、修谱的历史。

(三)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内容考释

封面题名:广东廉江庞氏族谱。内封题名:民国十五年重修,庞氏族谱,安铺道源印务书局铅印承刊。有廉江庞氏族谱目录,概括了谱书的内容。谱中保存了清雍正七年庞正先撰始平郡庞氏那良族谱原序,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韩焕彝、庞大猷撰重修那良庞氏族谱原序,在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九月岁次丙寅二十八世孙庞耀枢纂重修廉江《庞氏族谱》序中,可知修家谱其用意深远,始祖自闽入粤,卜居于化州木贤村。始迁祖由化州迁石东台山下,后徒居邢良,遂开万世之基。空凡公始修谱于清雍正七年,沙园公重修谱于清道光十九年。壬戌冬至,开始第三次修谱,分任职事,悉依旧谱体例,遵苏公法,礼家之宗图为直系,欧公仿史氏之年表为横列,略者详之,缺者补之,辑而成书。序后为庞氏族谱职名,载这次修谱的总纂、总辑、总校、辑校、分校、参议等参与修谱族人的名字。其后为修谱义例,载:推本、定宗、图式、齿序、继嗣、书名、次第、字号……如:“推本,推吾祖之所出,而知其本于某祖也。如吾那良以朝郎祖为始迁,而实本于木贤、光化祖,盖删书断自唐虞意也”[3]。义例后为宗祠诗文匾联,保存了庞氏宗祠诗、文、匾、联,这些是研究庞氏族人楹联、诗文可以依靠的资料。如:“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其楹联朗朗上口,便于流传。谱中载庞氏家族训、族戒各十条,如族训十条载:“敦孝弟以重人伦,训子弟以端士习,积烝尝以隆追报,笃宗族以昭亲睦,勤农桑以资衣食,务节俭以备凶荒……”告诉子孙要敦孝悌、重人伦、端士习、尊宗敬祖、睦亲族、勤农桑、务节俭等,家谱中这些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家族文化的精髓,需要继承与发扬。族戒十则载“悖父母以逆伦,忘名分以凌尊,毁祀产以失祭……”[3]从族训、族戒中可以看出,庞氏家族把孝放在首位,说明庞氏家族重视礼教,以孝为先,体现了家族中对封建孝道思想的传承。

此谱同其他族谱略有不同的是,在谱中详细记载家族正龛神主图、历代昭祖座位图、历代穆祖座位图以及祖先龛位、级位等,其绘图细致,井然有序,从一级至十二级,一世至二十七世。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庞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这是研究广东廉江庞氏家族从古代至民国宗族、宗祠、家族祭祀、尊宗敬祖等传统文化难得的史料。谱书用一卷篇幅,记载阳基宗祠祖墓各图,如:那良庞氏宗祠全图、廉江东台宗祠图、墓图等,这些是今人恢复庞氏宗祠旧址原貌、家墓地址方位及研究丧葬文化可以信赖的史料,也可以看出庞氏家族后人对先人的敬仰、怀念之情。在庞氏族谱世系中,载始祖至三十三世族人,其字、号、生、卒、婚配、子女等,均依据修谱义例而书,考证精准,记载详细,真实可信,是研究廉江庞氏家族发展变迁可以参考的一隅地方文献。

结 论

家谱文献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吉林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家谱文献很多是海内仅存的孤本文献,本文之中所涉及的四种家谱文献,有三种仅藏于吉大馆。这样一批珍贵的家谱文献,是我们研究一隅宗族、家族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续修、新修、重修家谱热潮的到来,许多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的珍稀民国谱牒文献一定会被揭示和挖掘出来。赓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谱文献里家族和家风文化的精髓,一起向未来,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自己家族先人姓氏起源、发展、迁徙、家训、祖训等传统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廉江氏族谱高氏
廉江涯歌原始资源收集与分类研究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廉江客方言的VVC 结构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廉江作家南国书香节签赠作品
高氏押花葫芦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寻根之旅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