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

2016-03-09程峰魏美智李立炳

少林与太极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李氏陈氏家谱

程峰+魏美智+李立炳

(接上期)

(四)关于唐村李氏与陈家沟结缘问题

唐村李氏与陈家沟结缘问题,我们是亲力亲为的见证者之一。《李氏家谱》发现后,唐村族人多次到陈家沟考察,陈家沟陈氏族人也多次到唐村考察,陈李两家族人来往频繁。《李氏家谱》的发现,也让陈家沟的陈氏扬眉吐气。过去很多人攻击陈王廷创太极拳仅仅是个传说,攻击唐豪的考证是胡编乱造。现在唐村《李氏家谱》明确记载有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历史,这让攻击陈王廷、攻击唐豪考证的谣言不攻自破。

陈氏族人不仅承认与李家的亲戚关系,而且还将李氏族人视为上宾。我们到陈家沟考察,温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政协主席还参与设宴招待我们,温县电视台也通过采访原福全、王兴亚、李立炳,制作了《寻找太极拳之源》的节目,在温县电视台反复播放。

(五)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结拜问题

周教授质疑说陈、李两家既然是姑表弟兄,还在千载寺结义令人生疑。周教授其实没有看清《李氏家谱》所记的内容。《李氏家谱》明确记载:李岩、李仲、陈王廷是“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第一,所谓拜师结义,就是说李岩、李仲、陈王廷拜了同一位老师,这样他们的关系就由过去的姑表弟兄,变成了同门师兄弟,这样的结拜与传统的结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第二,他们的结拜是为了在同一师门的指导下“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啥是双杰?就是在文、武两个学科的科举上都作出杰出的贡献,一举成名。

(六)民国抄本的《李氏家谱》不可能辑录20世纪90年代或2000年之后陈家沟人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的故事

周伟良教授认为关于《李氏家谱》中所记李岩、李仲助陈王廷抱打不平大闹考场的事件,只是该谱的独家报道,目前尚无任何资料可作证,是“增益”、“编辑”了陈家沟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故事。按照周教授的说法,《李氏家谱》抄于民国年间,那么出版于20世纪初的陈正雷著作里关于陈王廷刀劈鼓吏的记载是不是对《李氏家谱》有关记载的佐证?陈正雷《中国陈氏太极拳》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0年7月第1版,民国时期抄本的《李氏家谱》可能增益、辑录了陈正雷的出版物的故事吗?

关于陈王廷刀劈鼓吏的事迹不仅《李氏家谱》有记载,李氏族人的传说比陈家沟的传说更准确、更合理,与史志的记载更吻合。其原因在于,《李氏家谱》是当代人记当代事,陈正雷记的是数百年后的传说。关于陈王廷参加科考的时间,我们曾到陈家沟实地调查,被调查者共同的认识是陈王廷参加科举可能在明崇祯七年或者九年,而更倾向于明崇祯九年。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九月举行,又称为“秋闱”。《明史》载,(崇祯)“十三年,登封土寇李际遇因岁饥倡乱,旬日间众数万”。《明史·列传·忠义》记载李际遇的农民暴动是在明崇祯十三年农历十二月。因此,陈王廷九月刀劈鼓吏后不可能去玉岱山投奔尚未起义的李际遇。玉岱山距洛阳仅数十里,不等他们跑到玉岱山,他们就恐怕早成河南府狱中之囚了。据唐村李氏传说,陈王廷刀劈鼓吏后,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弟兄骑着快马,沿黄河大堤,一直向东,到了山东黄坝李庄李氏的另一支族人家中落脚。李氏族人看陈王廷武艺高强,便推荐他去作镖师。这才有了地方志中有关陈王廷作镖师的记载。

(七)《李氏家谱》录入资料年代限制严格,体例正确

周教授先是说,关于《李氏家谱》的真实性,目前几乎得到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肯定。但是,周教授又说,需要注意的是,该家谱落款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而抄录此文本的具体年代则为民国时期,其间有差不多二百年的时间,在这二百年中,《李氏家谱》有可能被不断增益、修改,诸如辑录孙禄堂《形意拳学》而成的《无极养生拳论》与陈王廷大闹考场等,即是例证。再联系到家谱中竟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和《太极养生功谱》等这类内容特地列入其中,这在同类家谱(如陈家沟的《陈氏宗谱》、山西《姬氏族谱》和光绪年间荥阳的《苌氏族谱》等)中可谓绝无仅有,非刻意为之,焉能如此?

简言之,周教授的意思即《李氏家谱》所记的人与事都是真的,家谱中的武术资料则是假的。周教授的这种《李氏家谱》真假“双重标准”的说法是不实事求是的,被“唯我论史观”的思维方式。

(八)《李氏家谱》录入家谱内容有严格的年代限制

最明显的例子是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未被录入。《李氏家谱》录入的最后一位家庭成员为李鹤林,如果勉强将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增益”进去,也说得过去。但是,《李氏家谱》却没有将李鹤林的几篇拳论收入其中。这件事说明李元善在修《李氏家谱》的时候,录入的资料完全是按照严格的年代限制,仔细甄别过的,现存《李氏家谱》是李元善的原作的抄本;同时,也说明李氏的后人也都尊重历史,没有把不该增益进去的内容纳入家谱。

(九)《李氏家谱》的体例完全符合清代编修家谱的体例

《中国家谱》指出:“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其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等五项内容。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随着国家兴盛,盛世修志之风昌盛,编修家谱的体例也越来越完善,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家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谱成了宗族的百科全书。”从修编家谱的体例看,《李氏家谱》完全符合清代编修家谱的体例,在修谱中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和李岩、李仲、陈王廷编撰的《太极养生功谱》录入家谱之中,是在情理之,并非刻意为之。周教授称其为“绝无仅有”,有失全面。编修家谱多在中小城镇和农村进行,因为那里同宗族人群相对集中。大城市宗族人群分散,很少有编修家谱的。周教授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对这些与专业无关的些许小事,可能不大关注,是有情可原的。

(十)为什么陈家沟《陈氏家谱》、山西《姬氏家谱》、荥阳《苌氏家谱》中没有《李氏家谱》中的相关内容?

一是由于编修家谱人的水平不同。唐村李氏编修家谱人李元善,是由岁贡考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李元善不管考没考入太学,最少是高中以上水平。其他家谱的修谱人是不是高中以上水平目前尚难以断定,所以达不到《李氏家谱》的水平在所难免。二是唐村的武术活动是家族性的,全族参与,所以家谱对此予以重视是合情合理的。其他如姬际可、苌乃周这样的习武之人在族人中都是凤毛麟角,如果编修家谱的不是族中五服之内的内亲,没人会予以重视。陈家沟陈氏则是另一种情况,外人很少知道陈家沟武术情况,使陈家沟武术扬名的是清咸丰三年捻军起义军从温县柳林镇过黄河,围攻温县县城的战斗。陈家沟、赵堡的武士们与捻军展开激烈搏斗。陈王廷的后人陈仲■、陈季■在歼灭攻入城中的起义军时立了大功。《温县志稿·烈女》中还特意记载了一位陈家沟姑娘嫁到赵堡镇的陈氏“素以习拳”,在丈夫平贼遇害后,“氏亦约束从戎……出入敌阵数十次,杀数十人,卒亦殒命”。这次战斗,才让人们知道了陈家沟的武术,这才有了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中的陈王廷简介。但是,这仍没有引起陈家沟陈氏族人的重视,在修家谱中没有将村里的武术名人和贡献记载下来,对陈王廷也只是记了个“拳手”。多亏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写了《陈氏家乘》一章,给他们作了传记,陈氏先人的习武事迹才保存下来。应该说《陈氏家乘》就是《陈氏家谱》的补充。

综合《陈氏家乘》来看《陈氏家谱》,该家谱与姬氏、苌氏家谱还是有区别的。陈氏家族习武的人很少,习武者将他们所得的拳谱、枪谱当做武林秘籍,秘不外传,修家谱的人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武林秘籍是啥。而唐村的拳论、拳谱、枪谱却家家都有,武术人人都会,在全国到处传播,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家族对习武之人没有正确认识,认为他们不耕田,不经商,天天练武,吊儿郎当;而唐村李氏则是以千载寺为依托,把武术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所以,其他很多家谱,包括姬氏、苌氏家谱中对先辈的事迹、著作记载很少或没记载,就记载姬际可的《姬氏家谱》关于“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说法,从文字字体上看,编辑、书写家谱的体例看,也是后人所加,并非家谱原文,这就是说,《姬氏家谱》并没有关于姬际可枪法的记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他们家族本身。但我们不能够因为他们的家谱编修得不完善,而责难家谱修得好的李氏家族。

(未完待续)

(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李氏陈氏家谱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文言文练习
潘光旦嗜治家谱
知县奇断田产案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陈氏兄弟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