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理论与艺术院校英语课程设计

2022-03-13

关键词:第三空间艺术院校课程设计

郭 澜

(沈阳音乐学院 大连分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学习外语不仅包括语义层面的沟通交流,更要面对外国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学习者语言学习中常遇到一些会影响学习兴趣的困难,其背后往往是难理解的文化意象。高校外语教学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若能借助“第三空间”理论,以跨文化的视角找到两种文化的交汇贯通之处,创建语言学习的“第三空间”,建立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连接,则可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降低陌生感,增加相关性,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注意到,艺术院校的学生们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更多困难。如果教学中借鉴“第三空间”理论,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创建跨文化“第三空间”,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因素,必然会帮助学生们学好英语。

一、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一)“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s)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领域,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laire Kramsch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领域[1]。之后该主张得到澳大利亚语言教育专家 Lo Bianco 教授等人的推进发展。语言学习领域的“第三空间”,是指学习者通过跨文化的探索和学习,创造性地找出本族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这一“空间”的存在,使得本国文化和目的型文化都会得到加强和深化,让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能够成功交流[2]。“第三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个空间的具体所指分别为:“第一空间”为母语文化;“第二空间”是目标语文化;“第三空间”是“学习者通过跨文化探索和协商逐渐摸索出的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按照该种理论,在本国文化与异语文化之间构建这样一个新的空间,让两种文化在这个空间中融合交汇,形成一种新的双方都能够了解的文化内容,将有利于学习者在固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

当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而深入学习一门语言必然会接触其背后的文化,这使得深入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习者往往会不自觉地身处矛盾中。这种体现为来自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矛盾,最终是需要解决的。现实中的“第三空间”既体现为讲给异国人的故事,也意味着通过这些故事表情达意并与有相似经历人建立对话。在这个基于对话而创立的空间里,语言既携带传统的因素,又在应用中不断地被改变。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习得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还意味着要和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进行互动。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因为互动语义不断地被生产再生产,始终处于循环往复的状态,这一过程中语言所携带的文化要素也在不断地流通。创建“第三空间”,挖掘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能够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交流。

(二)“第三空间”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充分考虑外语学习“跨文化”的特点,合理借鉴“第三空间”理论,创建跨文化“第三空间”,将有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在与西方文化交融最多的外语类课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根据“第三空间”理论,大学外语教学应会充分考虑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从而在以下方面获得提升。首先,以文化的探寻和理解引导来促进语言的学习,突破以往的单维度的语言语法教学,将文化交流和语言习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该理论解构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方法论,以多元视角代替单一视角,这改变了从前只聚焦目的语言的单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再次,突出了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学生在“第三空间”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可以整理和重新审视本族语言文化,超越原有的世界观从而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4]。就学习效果来讲,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创建跨文化的“第三空间”,也将会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做法,不仅会在拓宽大学生们的国际视野的同时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而且有助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各种专业人才,培养出一大批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第三空间”理论视角下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第三空间”理论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可发现一直以来所存在的不足,有研究者将之概括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混乱、教学策略不足”[5]等三方面问题。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文化因素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已成共识,但课堂教学中依然更侧重于语法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训。笔者从事艺术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多年观察研究发现,除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外,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有不少需要特别改进提升之处。

(一)重应试轻交流

受四六级考试以及考研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色彩一直很浓。教学中对单词语法翻译等知识内容关注较多,交际能力往往被忽略。教学中对于课本中文化要素的处理,在多数课堂上被无视或者被照本宣科地讲授。艺术院校的外语教学因为专业的原因,更应重视文化的理解、比较和传承。虽然有老师注意到不能轻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但限于整体的大环境,他们的努力更多体现在讲授传播文化知识的层面。

(二)教学理念方法陈旧

传统的语言知识能够在考试场景中发挥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往往会成为首要考虑的内容,这体现为单词、语法、翻译、写作等教学所占据的位置不容撼动。在这一理念的笼罩之下,教学方法也更多偏向于记忆识别而忽视灵活运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仍然是让学生大量记忆英语词组,批量掌握标准句型,讲授作文模板、积累背诵范文。尽管现实中大家都能意识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能够理解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未来的趋势,但落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艺术类各专业外语学习内容的文化色彩应更浓,但是相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依然制约着艺术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

(三)教学内容处理时有偏颇

语言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文化的重要性,可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授课者对文化内容的处理差别较大: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张时,一些老师会选择删略文化相关的内容;也有一些老师虽然比较重视文化内容的教学,甚至会在讲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补充有的背景,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部分内容的地位一直不高。

三、“第三空间”理论视角下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6]我们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借鉴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不断提升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作为一所艺术院校,我校大学英语课程覆盖拥有西洋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键盘乐器演奏、演唱、音乐学、作曲等多个专业。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艺术院校的师生当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尽力。作为学生,应该立志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将本国经典的音乐文化传播到国外。而作为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则应该树立跨文化意识,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跨文化意识,借助“第三空间”融合两种文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文化根基。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教学理念的传递和实施离不开教学设计。在“第三空间”理论指导下,我们以教材《全新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的第一单元为例,从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实践设计。这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贯穿多元文化的基础课程,其第一单元便是围绕“追求梦想”而展开。课文讲授一位失聪的唱片骑师历经困难,仍坚定追求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文章中涉及多个音乐专业词汇,列举多名著名音乐家,这一取材自目标语文化的话题,和艺术院校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密切关联,同时也和母语文化有差异。如果在教学活动注重文化因素,创建并用好“第三空间”,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进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高欣赏辨别力和交际能力,亦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领舞者持钓鱼鞭踏鼓点跃入场中央,鞭打四方,四虎紧追其后,分东北(①号虎)、西北(②号虎)、西南(③号虎)、东南(④号虎)四个方位进入场中央,左右游动伺机进攻,对领舞者形成包围之势。四名斗虎英雄摩拳擦掌准备迎战。

(二)课程设计的五个环节

以《失聪的唱片骑师勇敢追逐梦想》为例,在课前观看相关视频,并完成任务。教学活动分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五个环节展开。采用启发式、引导式以及体验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基本文化素养。

1.听力课程设计

听得懂是英语应用的第一步,是实现交流沟通的第一环节。在听力素材的选择上应该尽量接近生活、接近本专业所学内容。课前听力素材讲述了音乐带给身处逆境,深陷绝望的人们勇气与希望的故事。在听力课程实践设计中,教师要抓住主人公面对身体疾病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历尽艰辛仍然保持对于音乐的热爱。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精神,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效用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人文情怀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专项听力练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帮助形成合理认知,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首先,选取TED演讲中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演讲,标题为 “Music is medicine,music is sanity”,在课前教师为大家播放,令大学生了解音乐对于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掌握一些音乐专业术语包括strings,double bassist,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symphony, concert hall等。其次,布置任务,让大学生选取演讲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段,在课上进行展示、播放,并在用词以及主旨方面进行解析。最后,还要对听力素材中的长难句进行听写,并要求复述。

2.口语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只关注过级率和考试成绩,而应着眼培养学生们的实际交际应用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实践输出环节,口语将弥合学与用的鸿沟。此环节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口语交际情景,令大学生结组练习,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在口语话题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乐器以及传统戏曲文化,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比如,为了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课前布置影子跟读任务,令大学生整理重难点词并在学习平台上上传分享。其次,课中布置情景任务——假如你是一名音乐演奏家,在一场国际音乐会上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个任务是介绍中国传统乐器,并找出一种与此种乐器相近的西洋乐器,比较两者的异同,并说明作用场合;二是介绍京剧与国外歌剧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两个任务要求二选一,完成时长不少于三分钟,介绍中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最后,分为四组进行讨论:话题为The most beautiful instrument in my mind.(我心目中最优美的乐器),通过投票评选出最佳一组。

3.阅读课程设计

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处于输入阶段,是英语学习者必须要经历的步骤。通过大量阅读,学习者能够学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及表达。阅读素材体裁多样,内容涉及范围广,教师需要仔细甄别、分析并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元素,结合文章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比如,阅读关于骑师的文章,能够跨越文化差异触摸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主人公作为音乐天才虽然不幸失去一部分听力,但仍然通过刻苦练习和不懈努力,最终能够为听众呈现完美作品。

首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预习课文并查阅生词,重点查找关于作者对于音乐相关词汇并标记出来。其次,将大学生分组并进行编号,单数组阅读并标记作者患耳疾前经历,双数组阅读并标记作者患耳疾后的经历。提出思考问题,找出作者在文章中为继续音乐事业阅所做出的几项努力,并总结所受到的启发。最后布置任务:完成阅读关于骑师文章任务,形成100字以内文章梗概。

4.翻译课程设计

培养大学生实际翻译的能力,尤其是艺术院校大学生们的翻译能力,对于传播本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形成新的中间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翻译的第一步就是译者要彻底了解并掌握目的语的相关知识。通过布置故宫博物院中藏品简介的翻译,令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乐器,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家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

首先,选取并翻译文章中有关于音乐术语deejay, hook,bass, speaker, low frequency等,并了解这些词汇的常见含义。其次,通过故宫博物院官网、卢浮宫博物馆官网等博物馆官网,了解中国古代乐器以及西方传统乐器官方译名,补充相关乐器由来及发展的背景知识。最后,在故宫博物院音乐戏曲专项展览中选取藏品“蕉林听雨”琴,令大学生以其简介及琴底楷书内容为翻译素材,进行汉译英练习。

5.写作课程设计

写作在语言学习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那么写作则是“可以表达自我的自由舞蹈”,写作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其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写作应该注重真实意图的表达而不是依照华而不实的模板堆砌高级词汇,写作应该帮助大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外语词汇及表达的准确用法。

思辨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使其具备构建新知识的能力,也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过程即为大学生思辨过程。写作课程的实践环节,应注重“第三空间”中两种文化的比较。比如,本着丰富学识和增长见识的精神,锻炼思辨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目的,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使学生主动了解中西方摇滚音乐精神的异同。

首先布置写作任务:课文中美国第一支重金属乐队(Metallica)让你联想到中国第一支重金属风格摇滚乐队——唐朝乐队,经对比发现两支乐队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同之处,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中国摇滚音乐精神。另一个写作考题:结合历史故事说明音乐为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什么?最后评价环节:将作业进行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评判:词汇的准确性、句法的正确率、逻辑的严谨性以及素材的真实性四个方面进行同伴互评及教师评判。

结 语

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指导下的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于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在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各个环节均能够重视文化要素的挖掘。以其指导教学,既能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语言表述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对外来文化的鉴赏力辨别力,进而在探究中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种文化中寻同辨异。让英语教学在特定的“第三空间”中进行文化对话,最终必然会有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艺术院校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中秋明月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