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03-13陈慧琳霍玉敏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思潮娱乐

陈慧琳,霍玉敏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世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4人们也由此认识了“泛娱乐化”这一概念。娱乐本身是无罪的,但人们如果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进行浅层次的消费,以浅薄空洞的内容和光怪陆离的方式追求精神快感,以娱乐消解严肃的主题,那么“泛娱乐化”思潮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维度造成的消极影响

1. 冲击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具备系统完整的理论逻辑,其精华之处在于其理论的彻底性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但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泛娱乐化”形式与学理化内容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上,教学的思想感召力、严谨性和学理性有所减损[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失衡。部分教师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其课堂教学因过度依赖声光电技术对学生的吸引、过量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所以偏离了其原有的教学宗旨与教学初衷,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初心。长此以往,高校政治教育不仅不会提升课程的有效性,还会破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这种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教学趋势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冲击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2.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肃的教学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教育性质,需要有一个风清气正的教学环境[3]。但如今,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本的逐利性在助力精神文化产业繁荣的同时,也使人们过分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贪图当前利益将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各领域越来越具有“泛娱乐化”倾向。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其价值观、品性的形成离不开周围人的影响。因此,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构建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然而,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对于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视,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听讲或者直接旷课;生活上过度关注娱乐八卦新闻,热衷于虚荣的攀比,沉迷于游戏带来的快感与成就感。与此同时,不少教育者也逐渐具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心理倾向。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育者逐渐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价值,转而强调课程的吸引力、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教育者将大量的娱乐元素杂糅进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感官刺激,教学环境不可避免地陷入“泛娱乐化”的被动境地,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原有的严肃性。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维度造成的消极影响

1. 造成学生理想信念与政治素质的虚无化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1]185所谓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就是指资本与娱乐相耦合,通过低趣味的娱乐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娱乐化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首要标准。学生作为新媒体主要受众,他们偏好碎片化阅读,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喜欢自由地去追随其认可的网络主播的观点看法,这导致其自身仿佛处在“信息茧房”之中,主流媒体对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很难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除此之外,“泛娱乐化”思潮易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相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群体之中。当大量戏说的历史、篡改经典的著作充斥文化市场时,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失去敬畏之心,产生错误的认知,造成学生价值迷茫与精神荒漠,逐步消解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2. 影响学生思想的深刻性,造成其审美能力缺失

赫胥黎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1]194“泛娱乐化”思潮具有浅显性与迎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盲目迎合大众追求感官刺激的心理而忽视内容的建设。“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的文化语境去深度化,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使得学生无须进行深入思考便可从中获得轻松愉悦的视听享受。学生长期沉溺其中会习惯于娱乐化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倾向于感知简单、肤浅的事物,其认知方式趋于感性化和平面化,接收信息的完整性与逻辑性也会被削弱。通过娱乐,学生虽然能暂时忘记压力与纷扰,获得短暂的放松与愉悦感,满足其本我需要,但其思想的深刻性将会受到影响,审美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也将会缺失,从而沦为法兰克福学派赫伯特·马尔库塞口中所说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丧失精神追求,不能批判现实,只知道物质享受。久而久之,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过度依赖娱乐文化“输血”的学生,他们区分判别美丑善恶概念的能力、对于重大事件客观公正评价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受到损害,患上严重“贫血症”。

3.造成学生处世态度消极,阻滞其个体的社会化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抽象化、概念化的人,还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纵横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流碰撞,呈现空前活跃的态势。而具有渗透性与隐匿性特点的“泛娱乐化”思潮则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虚拟网络世界几乎占领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沉迷于使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交流,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很容易与社会出现隔离或对立。高校越来越多“社恐”学生的出现表明,学生因长期缺乏社会实践和锻炼,生理与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长此以往,由于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体验,学生的心理将越来越封闭,社交能力也越来越差,从而出现人际关系淡漠、互助友爱精神缺失等现象,为其以后步入社会埋下隐患。

二、“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观念塑造:强化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武装头脑,增加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免疫力

一方面要注重价值引导,提升理论认识深度。“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 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加强自身教育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蚀[2]。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描述,很多国家为了弱化电视在大众生活中的影响,甚至采用立法等形式限制电视播出的时间,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充其量可以算是一种苦行,一旦结束这种苦行回归到日常消遣,人们可能会加倍地去弥补自己。因此,教育者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泛娱乐化”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利用娱乐元素,把握好适度原则,警惕质量互变,融会贯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和回应现实生活,防止娱乐本身的性质发生改变,避免陷入“泛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拓宽理论认识宽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娱乐与生活已经一体化,不少社交网站、娱乐平台半数以上用户是在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回避这一现实,应及时观察并积极回应学生在娱乐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和产生的困惑,理性地看待“泛娱乐化”现象。

2.贯彻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重视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而对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既要满足他们基本的生理层面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精神层面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就业环境严峻,导致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找到压力的释放口,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力旺盛,他们较其他群体有着更多的娱乐需求。作为教育者,在面对当代学生的娱乐需求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和遏制,而应重视学生合理需要,应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在满足学生合理的娱乐需求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抵御“泛娱乐化”思潮,以正能量的娱乐文化涵养信念、塑造精神,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

(二)教育引导:发挥高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找回教学“寓教于乐”的初衷

首先,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其独特魅力就在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精神“获得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互补,把课程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活动思政教育。其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园文化应坚持立德树人,做到文化思政教育协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集学习、生活、娱乐于一体的校内平台。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在坚持社会主旋律和办好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学术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时俱进。最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泛娱乐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娱乐的泛化和过度化,而不是指教学活动本身所引发的娱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注意选择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与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让娱乐与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内容为王,把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与学理性相结合。教师要把“金课”标准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堂,在趣味相生中制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形”又有“神”,不光要追求学生“抬头率”,更要重视学生“获得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彰显人性中优化教学过程,释放师生对快乐教与学的需求,找回“寓教于乐”的初衷。

2.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教学思想,适度开展审美教育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将“双创”方针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学科要求,给予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对优秀传统教学思想的内涵给予补充和发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厚度和感召力。除此以外,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渗透发展,面对“爆炸”般的信息量,高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仍能坚守初心,具有区分美丑的审美能力和判别善恶的是非观。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文明教育活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等,使美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种刚需,从而弥补学生审美能力的缺失。

(三)制度保障:加强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监管

1.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与监督,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让人们都享有采集、发布信息的权利,谁能在网络媒体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谁就拥有了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武器。因此,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因大众对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而享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在当今信息鱼龙混杂、舆情浮云乱涌的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在发挥舆论的主导作用、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被政府与人民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5]。一方面,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建设。主流媒体要着重关注和报道民生热点问题,担负起引导舆论的责任,对过度娱乐的行为持中守正,及时劝诫和引导。同时,主流媒体还要紧跟时代,创新传播手段,开辟新的阵地,将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短视频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作为成功引导舆论的催化剂,抢占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国家要从底层逻辑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内容监管。立法部门要完善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健全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

2.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提升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以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主要信息渠道的传统传播模式。新的传播模式对社会中的个体进行了“赋权”,民众均可享有采集、发布信息的权利,每个受众也可绕开主流媒体成为信息辐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水平,依法管理,依法治理。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提高网络平台的准入门槛,建设合理、适度、正向的娱乐平台。在传统媒介的传播中,编辑作为内容的“把关人”,他们筛选、审核着庞杂的信息,并凭借着强大的媒介素养对受众者和整个社会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网络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媒体编辑,在政治方面要具有正确的舆论方向和价值导向;在专业方面要具备专业的舆论引导水平,能凭借着强大的媒介素养对受众的价值观念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审美进行引导。

三、结语

面对“泛娱乐化”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维度和主体维度带来的双重冲击,政府、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一方面,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与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健全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政府、高校、教师从观念塑造、教育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思潮娱乐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