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三重视角及实施路径
2022-03-13豆乐意刘新跃
豆乐意,刘新跃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历届领导人均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展开了一系列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观的思想内核。解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视角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了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这句话中所提到的理论既然能够满足一个国家的需要,那么,其必然不是仅在某一领域传播的有限理论,而是在整个社会都能得以传播和流行的政治理论。“满足需要”则印证了政治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工具”的作用,政治理论是“工具理性”下的逻辑产物。政治理论之所以被提出和得以流行,正因为它的有用或价值能够满足某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阶段性的,它贯穿于执政者执政的始终,甚至在执政者执政前就已经存在。一个政党,无论是在创建阶段,还是在执政阶段,都要弄清和回答一个问题,即这个政党的性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对自身的性质越来越清晰,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接续奋斗,致力于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论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其发展成果都是由人民共享的。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两者是一体推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秋伟业的豪迈宣言。环顾全球,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能够明确回答出自己是什么和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不清,就容易变色、变味、变质,就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畏首畏尾,就容易误入歧途。中国共产党明确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诉了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
在处理执政合法性问题时,中西方执政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工具理性”的做法。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执政者在提出与人民相关的口号时,只是止步于“工具理性”的层级。当我们探究一种理论先进与否时,不能仅仅借助于另一种理论,否则就是在逻辑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应该以该理论所产生的社会效用来评价。在批判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种种弊端时,批判的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是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西方社会政党制度的种种弊端往往暴露在危急时刻,而不明真相的人们却被这种制度在“非危急时刻”呈现的假象所迷惑,认为所看到的是事实的全部。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欺骗与谎言基础上的。在政客们的眼中,民众不过是提供选票的工具,他们把这种工具称为选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种“工具理性”,更是一种“价值理性”。这一思想实际上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深厚、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半条被子”的故事以及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对患者不遗余力地救治的事例,无不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示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感,才使得这种情感得以上升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理念指导行动。每隔若干年,国内面貌、国际局势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这时,之前的理念就有可能和时代发展脱节。因此,及时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转变发展理念,抑或是对原先的发展理念进行修改及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变化了的发展理念将给执政者带来更明确、更清晰的指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设计和施政理念,回答了为谁发展、为谁谋利的问题。同时,执政者的发展理念不能只局限于执政党内部、唯执政者所知。它还有必要传递给普通民众,让民众所知。这种传达执政者施政理念的过程和执政者与民众联系、沟通的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让民众了解到执政者准备干什么以及怎么干。同样,民众的愿望、诉求一开始也应反映到执政者的施政理念当中,执政者的施政理念应当是对民众所思所想的回应。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视角
任何时期的人民观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演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它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吸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批判借鉴了西方人权学说,历史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发展理念问题。
(一)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朝各代的士大夫提出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至今依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是有规律可依循的,而应放在第一位的是使天下苍生不再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社会才有可能安宁、和谐,才可能实现国泰民安。《淮南子》有言:“治国之常,而利民为本。”“利民”是“富民”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富民”只是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利民”则是在“富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民的其他权利。唐太宗李世民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句话充满了辩证的意味。如果官员通过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等百姓被榨干榨净,官员也就穷途末路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精华,其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本思想不谋而合。
(二)吸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民史观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充分的国家。恩格斯深入一线,亲身感受英国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景,并对英国的工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剖析了资本主义残酷奴役产业工人的事实。也就是说,产业工人作为从事生产劳动的群体,其生产的商品反过来却奴役了工人。工人劳动的过程就是承受煎熬、体验绝望的过程。工人们过着贫苦的生活。砸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让工人觉悟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奴隶身份就成为必要。同时,也只有让工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自身本该拥有的地位,工人革命的勇气和斗争的决心才能被唤醒和激发。据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资产阶级统治者所宣扬美化的英雄、精英,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一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英雄史观”,揭露了资产阶级统治者借助“英雄史观”宣扬其统治合法性的虚伪性。马克思写道:“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在此可以看出,共产党的利益的另一个名字就叫无产阶级的利益。
(三)批判借鉴了西方人权学说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国家的思想成果和科技成就相继涌现。加之西方国家已发展几百年,各项制度、各种理念较为成熟,对中国来说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考虑到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毕竟沿着不同的轨迹进化演变,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国体、政体、法律制度、价值理念等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借鉴西方人权学说时一定要批判地看待,洋为中用,生搬硬套只会水土不服。因此,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内的政治理念,中国也理应与西方国家保有差异,以示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常常打着人权的幌子,在香港、新疆、西藏等问题上攻击中国。这就提醒我们,借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的话语体系反击不友好言论,已经迫在眉睫。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批判借鉴西方人权学说有益成果的同时,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视角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在改革开放之前初具雏形,并在以后不断的政治实践中演进发展。依照实践视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诞生,并运用到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成熟,因而具有极强的内生演化力。
(一)初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5]谁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替人民解决所思所想的难题,人民就真心拥护谁。对此,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道德觉悟,更要通过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设计,把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
(二)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6]这句话揭示了物质利益对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了不满足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的严重后果。执政当局唯有切实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其诉求,方可得到其支持及爱戴。邓小平同志主张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7]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施过程中的衡量标准。时代给出考题,执政者进行作答,人民给出分数。评价执政者执政业绩的决定权掌握在人民手中。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应展现怎样的精神风貌,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予以回答,这一思想要求要“必须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8]。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由以上可以看出,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或者说本质。中国共产党人誓要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发展者和代言人。
(三)成熟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出时代之问:“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是否真正做到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决定了人心向背,决定了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0]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只有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党员干部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也唯有认识到自身背负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意识到自身的担子有多重,党员干部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实际上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维护并进一步发展人民的物质利益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一环。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可能遭受侵害和损失,将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社会公平的左膀右臂之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有“公正”这一要求。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把做大蛋糕后分好蛋糕提上工作日程。社会不公平,就其实质而言,是利益的倾斜。其造成的后果是,本该属于一部分人的利益却被另一部分人所占有。由社会不公平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损失,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而其中的教育不公平和就业不公平所造成的影响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甚至这种影响会代际传递。教育不公平和就业不公平并非完全割裂,它们既各自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存在内在联系,即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通常会带来就业领域的不公平。因此,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就业公平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整体推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欣喜的是,国家早已认识到,如果不很好地破除不公平公正这一问题,那在21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是难以服众的。正因如此,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提到“公正”这一条。
(二)用治标来为治本争取时间之严惩贪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1]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腐败。腐败,可分为贪污、受贿和行贿等。从短期来看,腐败侵吞了国家财产,即把归全体国民所有的财产据为己有,人民群众的短期利益将遭受侵害;从长期来看,腐败往往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这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长期利益。短期内营造“打虎、拍蝇”的高压环境,是治标之策,而长期通过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压缩可供腐败的空间才为治本之策。可以说,用治标来为治本争取时间,是当下中国治理腐败的一种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国人民都见证了党中央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魄力及能力。因此,对于反腐败斗争,既要看到不足,更要看到成绩,给制度建设以耐心。
(三)缓解贫富分化之携手共同富裕
在谈贫富分化时,人们考虑最多的是个人间的贫富分化,往往忽视了地区间的贫富分化,即有的地区,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战略,力图缓解地区间的贫富分化状况。而个人间的贫富分化通常又以地区间的贫富分化为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分化问题,还须以解决区域之间的贫富分化为先决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渐向少数人身上聚集将成为自然的事情。但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贫富分化将超过社会的可承受限度,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对于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贫富分化,政府是大有可为的。通过累进税制、转移支付等制度设计,可有效将市场经济因素所导致的贫富分化控制在社会心理的可承受范围内。在国际上,测算一国或一地区的贫富分化程度通常采用基尼系数。我国专家学者所测算的基尼系数虽不一致,但各自所测算的数据都表明我国贫富分化问题不容乐观。如果考虑到灰色收入,那么我国的基尼系数将比所测算的数据还要大。因此,压缩获取灰色收入的空间,将成为缩小贫富分化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体恤广大劳动人民,其提出的理论学说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内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属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保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接续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宣言。无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一切为了人民,标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何处来,也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