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郊农业合作化发展历程及经验
——以石景山区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例

2022-03-13梁晨晨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京郊入社石景山区

梁晨晨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1952年春,在北京市委和市农委的领导下,京郊最大的农业合作社——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石景山区八角村宣告成立。该合作社是京郊成立最早且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合作社之一。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京郊农业合作化发展历程的真实映照,为其他合作社的试办和发展树立了典型,对于推进京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京郊完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困境:土改后何以发展

1949年,石景山地区对包括八角村在内的9个主要行政村展开了土改工作。此时,八角村有地主18户、富农22户、中农66户、贫雇农230户,全村耕地5500多亩,人均占有耕地3亩多[1]349。其中,占户口总数58.4%的贫雇农仅拥有16.3%的土地,而占户口总数的14.6%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58.6%的土地[2]。人口占大多数的贫农和雇农占有极少量的土地,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近六成的土地——地权分配极不平均。进行土地改革,将地主和富农所占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推翻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1950年3月,全区15个行政村的土改工作全部结束,八角村的贫雇农通过土改分得了土地、牲口、大车,由此其生产热情高涨。

1950年春耕开始后,八角村农户们的耕作过程并没有预想中顺利,土改后的生产困境摆在眼前。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资农具短缺,影响春耕效率。八角村位于门头沟煤矿和北京城之间,地处京西交通要道,由门头沟向城中等地运煤炭、拉白灰是该村富裕户的主要副业[1]349。土改时因遵循切不可侵犯中农的任何利益和保护富农工商业的政策要求,土改后的大部分中农和富农仍营此业,掌握着牲畜(骡、马、驴)和胶轮大车等物资。土改后,村里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一定的土地,获得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具备进行春耕的基础条件。但是,从地主手中没收的牲口和大车等农资农具数量有限,在实际的春耕过程中不敷使用,影响了春耕的进行。其次,缺乏购买农资的资金。八角村的贫农和雇农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贫困化程度严重。春耕播种时,有的农户买不起种子,只能向别人借种子,或者种上老玉米。播种完成之后,大多数农户外出做工以维持生计,田间无人管理照看,秋收时高产田玉米不过200斤,低产田不到100斤[3]77,庄稼亩产很低。耕种困难重重,地产不足以维持生活,农户外出打工糊口又使田间疏于管理,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农户虽然分得土地,仍难以过上丰衣足食的温饱生活。

在土改之后的几年里,一部分农户为了解决生产面临的种种问题,自发地开始临时换工互助,也成立了零星几个互助组,但在生产上并无出现明显的改善。土改后应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推动八角村农业发展,这既是农户们心中的疑云,也是村里党员干部在支部会上经常讨论的难题。

二、试办: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成功

为了克服土改后的发展困境,自1951年春开始,除临时互助组外,八角村开始出现的常年性质的互助组织,在抗旱点播、麦收、除虫等突击农活中,显示出了优于单干的能力[4]。1951年冬,八角村党支部书记梁贵与党员谭文林通过参加石景山区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明确了土改后农村的发展方向,以组织起来为基础成立了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大家走上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正轨。

1950年7月底,石景山区成立了12个农村党支部,八角村党支部就是其中之一,梁贵担任该支部党支部书记。梁贵一家早年间深受旧社会的剥削与压迫。在土改前,他靠外出打短工、下窑背青灰和种田维持生计,常年劳累使他染上了硅肺病,其父因为护青遭到地主家的毒打以致精神失常,梁贵对旧社会的黑暗深感愤恨。1949年,京郊中共27区委员会派工作组进农村宣传和组织群众,成立贫农协会。梁贵看到了新社会的希望,他积极投入农会工作,接受党的教育,被推选为村农会主席。在八角村的土地改革中,他为贫农和雇农争取土地和农资,获得了村民的尊重与支持。土地改革后,梁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角村党支部成立后,他又担任了该支部的党支部书记[5]。

1951年9月,中央发布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要求把互助合作当成一件大事去做。《决议》指出,要以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引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这为农村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落实中央精神,带领农民尽快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市委郊委开始举办党员训练班,培训郊区农村党员。1951年冬,党支部书记梁贵和党员谭文林参加了党员训练班[1]350。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二人弄清了土改后农村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发挥党支部的带领作用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将单干的农民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才能摆脱眼前“向何处去”的困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

弄清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原则方针后,梁贵和谭文林开始抓紧时间向村民们传达会议精神和宣传办社经验。他们先是组织村里的党员开会,并邀请青年团支部书记刘桂生参会,向党员和团员讲解了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土地入股等具体办法,大家一起讨论了“穷棒子”办社的经验。通过会议,八角村的党员和团员认识到了组织起来办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树立了在村里办社的信心和决心。随后,村里召开了群众大会,进行普遍动员工作。在动员大会上,梁贵首先向村民们介绍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策措施,着重强调办社坚持自愿的原则,即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随后,梁贵开始介绍合作社的基本章程,他告诉村民们,合作社实行股金制,按照土地入股的方式分红,其余部分实行按劳分配。动员大会使村民们初步了解了互助办社的原则和方式,但是村民们的反应并不积极,仍有着重重的顾虑和疑问。有的村民认为,“解放后好不容易分到了几亩地,一入社就归公了”;有的村民说,“亲兄弟伙着过还闹意见呢”[3]78。合作社成立前夕,村民们入社又退社,退社又入社,反反复复。面对村民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党支部书记梁贵积极带头,多次组织党团员会、民兵会等,要求党团骨干向村民宣讲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必要性,配合党支部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打消大家的顾虑和疑问。经过党员骨干开展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八角村最终确定入社共23户[6]27。

1952年是京郊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端之年。中共北京市委根据郊区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区试办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7]。八角村有以梁贵为代表的强有力党团支部领导,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互助经验,在石景山区委的帮助下,开始率先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4月10日,八角村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正式宣布“石景山区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1]350。石景山区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耕地407亩,牲畜(骡、马、驴)8头,农具(含新式犁、旧式犁)6具,梁贵为社长,谭文林为副社长。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京郊第一批试办的10个农业合作社之一,也是户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社。该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按“地三劳七”进行分红。

三、发展: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曲折中实现发展壮大

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春耕播种开始了。合作社内共有土地400多亩,耕畜仅8头,农具仅6具,农资农具的缺乏使春耕的进行异常艰难。为了克服春耕的困难,保证播种顺利进行,合作社的社务委员会及时出面,向村政府借了一部分的种子和耕畜,再加上社员们齐心协力地劳作,终于完成了玉米播种的工作。与此同时,合作社利用八角村的地理优势,成立了副业组,从事挖沙子、刨青灰等工作,用副业的收入来添置农资农具,解决社内资金短缺问题。办社之初,合作社面对的各种困难颇多,但是社员们始终有着高涨的生产积极性,梁贵和其他干部带领社员齐心协力地劳动,石景山区委和市农委也派来驻社人员帮忙。合作社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合作社逐渐走上了发展的正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秋后迎来了粮食的大丰收。水浇地玉米与旱地玉米分别亩产200市斤、180市斤,花生亩产高达250市斤,蔬菜类亩产更是达到了1200市斤[8]。这大大超过了每户单干时的亩产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一般中农的水平,合作社内的每一户都实现了增产增收。1952年,八角村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粮田355亩,总产量(折合玉米)5.6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4%,平均亩产157公斤,比上年增长33.6%[9]。再加上合作社内开展的挖沙子、刨青灰等副业收入,社员们不仅分到了粮食,还分到了一些现金。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尽其利,极大发挥了土地增产的潜力,第一年就取得了粮食和各种作物的全面增产 , 比1951年增产48.7%[10]。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作社发展的第一年虽困难重重,但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粮食的增产增收确证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集体的力量是过去农民们单打独斗所不能比的。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成功,得到了北京市委和石景山区委的关注。在1953年2月份的市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评为全市模范单位,梁贵当选为市农业劳动模范。

1953年是京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平稳发展之年。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结合村民的入社愿望,合作社新批准了26户新社员入社,至此合作社共有49户。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入社土地扩大到800多亩,劳动力由40多个增加到近百个[11]51。合作社规模增大的同时,经营管理渐趋复杂,社内组织问题繁多。为了保证生产的有序组织和社内管理的科学规范,在市委、市农委和石景山区委驻社工作组以及北京农业大学实习师生的帮助下,根据第一年的办社经验,参考《苏联集体农庄章程》,合作社制定了《社章》,规定了社员的权利、义务以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因地制宜地划分了耕作区,试行劳动定额管理[11]51。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制订了《1953年生产计划、收支计划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了1953年全年的基本生产安排和因地制宜的种植计划,除了基本的小麦种植,合作社还计划在沙地种植花生、白薯等,在山脚下栽种果树。劳动定额管理是解决合作社内各组间、各社员间评工记工不合理问题的有效方式。它是根据主要活茬分别订出工作量的标准和质量要求,经过试办后按此标准由专门的试工和验收小组定量记工。按照劳动定额管理办法,踏实肯干的社员记的工分多,而偷懒耍滑的社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了社内的矛盾和争端。在6月份市农委召开的郊区大社主任会上,梁贵介绍了合作社试行劳动定额管理的经验。随后,《北京日报》刊载了《八角村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试行劳动定额管理制取得初步成绩》的长篇报道[12]。1953年,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更加规范化,社员们干劲十足,到了秋收时不仅小麦增产了,种植的花生和白薯亦迎来了丰收,每个劳动力平均比上年多分100元左右的现金。

1954年是京郊农业合作社由试办转向推广,发展较为迅速的一年。合作社的发展蒸蒸日上,1954年初有大批的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已由成立之初的23户扩大到了139户,其下设生产队,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户大社[6]30。根据城市建设需要,贯彻石景山区倡导的增加蔬菜及油料作物生产的要求,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由种植大田作物向种植各类蔬菜转变。合作社建立了蔬菜生产队,开辟了100多亩菜区,种植当季蔬菜以供应石景山区的蔬菜市场。1954年,北京市遭受了比较严重的雨涝灾害,但有了前两年的办社经验,合作社仍产出了100多万斤商品菜,果园、大车队等多种经营的良性发展为社员们增加了不少的收入。到了1955年春,又有100多户报名入社。不仅贫农和下中农争相报名,一些老中农,甚至部分土改前的地主、富农也有了强烈的入社意愿。根据上级政策,除地主和富农外全都吸收入社,此时的合作社规模已达256户[1]355,是成立之初的10倍还多。生产发展起来的同时,社里还开展起了读报活动。支委会从9个生产队里挑选了33个读报员,每个生产队都有3至4个读报员[13]。通过将读报内容与社内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了社员的一些思想问题。

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由单纯的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除了基本的粮食生产外,菜田、果园不断开辟,挖沙子等副业收入为合作社添置了不少耕畜农具,合作社的公共积累日益丰厚。1955年秋后,京郊各地传达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和毛泽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京郊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提出要在春耕以前解决地主、富农入社问题。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市委的指示,将本村的全部地主、富农吸收入社。至此,八角村全面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了1956年底,包括八角村在内的7个村、9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即石景山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结语

从1949年土改运动到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合并工作完成,京郊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映照。回顾这段历史,合作社成立之初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曲折中摸索前进的,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经验。

首先,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得以试办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村里的贫农和雇农有着强烈的组织愿望。在土改之初,八角村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但由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缺乏,他们无法正常经营自己的土地,仍靠外出务工等方式谋生,生活困苦不堪。穷苦的农户们挣扎在贫困线上,无法承受天灾人祸,更有随时面临再次破产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有着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势单力薄的个人力量很难谋求和实现发展,组织起来共同克服困难、走上集体发展道路成为符合农民愿望的最佳方式。互助组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节省了劳力和劳动时间,是当时解决农民生产困难的有效途径,为合作社的试办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其次,党支部发挥强有力的领导带头作用。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2年春试办到1956年全面实现农业合作化仅用了4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以梁贵为代表的党员骨干的强有力领导。梁贵作为旧社会的农民,深受剥削压迫之苦,十分了解贫雇农面临的生活困境,也理解他们对于办合作社的一些顾虑和犹豫。办社伊始,以梁贵为代表的八角村党团骨干多次开会,对农户们进行反复细致的宣传动员和思想改造工作;办社之初,社内的播种、生产过程遇到了重重困难,党支部的成员们东奔西走,想出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办社成果初现,党支部的骨干成员们又开始制订新的生产计划和科学管理办法,调解社员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心尽力为合作社服务,起到了强有力的领导和带头作用。

最后,开展多种经营实现稳定发展。梁贵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之初,是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内不仅拥有大量的旱地和水浇地,还开辟了100多亩菜园、80多亩山脚果园,且利用地理优势经营运输、刨沙等副业。单纯地种植大田作物受气候的影响大,抵御天灾的能力弱,收入类型单一。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合理分配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副业收入为合作社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财富,同时也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1954年,北京市遭受了严重的雨涝灾害,但因合作社多种经营发展良好,社员们的收入仍增加不少。合作社副业收入为社内添置了不少大车和耕畜。开展多种经营是以扩大农业生产为目的,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是实现稳定发展重要经验之一。

猜你喜欢

京郊入社石景山区
石景山区总工会组织召开劳模事迹宣讲活动
浅论九三学社组织开展入社谈话的方法
来自姥姥的爱
通往宗教人的神圣死亡路
——浅评《入社礼的仪式与象征:关于生与再生的秘仪》
京郊独栋别墅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京郊赤城游
驾绅宝D50京郊撒欢儿看APEC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