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探寻

2022-03-13茆金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落花生大榕树天堂

茆金琴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让学生走出浅层次阅读的误区,是教师需要努力破解的难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整合多种阅读资源,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信息的获取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在文本阅读中寻找生发点、联结点、拓展点,并以此为教学抓手,有效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在多方比较中发现深入探究的线索

教学中,作为阅读对象的课文是以整体呈现的,可学生在阅读时是从字到词语再到句子最后到段落,一部分一部分持续进行的,所看到的都是个体,又容易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字理解上。在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不是靠一招一式就能够奏效,而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读出文字蕴含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和表达,通过链接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料,采用多方比较的方法,抓住文本出现的差异点进行分析、综合,这样才能发现深入文本的切入点或者线索,进而顺利地走进文本深处,在对课文所承载的横向和纵向的相关语文要素的探究中探明文本深刻的含义,获知文本表达的秘妙。

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的语言简单明了,学生一读就懂,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不难理解。但学生对课文中的表达存在不同的看法,如认为时代发展了,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追求外表也没有错,这样纠结、矛盾的理解显然是学生没有深入文本进行阅读的结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表达来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根据铁罐与陶罐在课文中交替表现的情形和最后的结果来与本课中的母亲、父亲及花生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在《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先前的强势后来消失了;在《落花生》中,前面的课文重点写母亲与花生,后来母亲也不见了。教师及时进行追问:“母亲后来是不是也消失了呢?如果不是,她又在哪儿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通过比较发现:《落花生》不同于《陶罐和铁罐》,母亲与父亲在文本前后是此起彼伏的情形,也就是或隐或显的状态;课文开始,种花生、收花生、建议过收获节、做花生食品等,母亲都是主角,父亲是隐在幕后不见的,是母亲提议的“过收获节尝花生”把父亲从幕后引上了前台;而在接下来的议论花生中,父亲成了主角,母亲则渐渐退到幕后。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母亲看上去没有出现在文字中,但母亲的形象和精神其实一直都在现场,那是什么呢?当学生意识到母亲就是落花生一样的人时,教室里出现了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表达:“原来是这样啊!”至此,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写落花生的用意,是要像母亲一样做朴实有用的人,还懂得了在课文里写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仅仅是打比方、做比较用的表达手法,与生活中的个性追求无关。

二、在资源整合中深化文本内涵的理解

进入信息时代,阅读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文本关键内容理解上的困惑,搜集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料,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对关键内容理解上的深度补充,以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与障碍,进而让学生获得全新的认识。

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两次写了“鸟的天堂”。第二次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树上无数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生活,有的唱歌,有的飞舞,感叹那真是鸟的天堂。但作者第一次傍晚的时候到鸟的天堂,只看到了一棵大榕树,大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听说树上有许多鸟,可是一群人把船泊在了树下,却没有看见一只鸟,难免让人对“鸟的天堂”产生疑惑。一位教师为解开学生的这一疑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鸟的天堂傍晚时候群鸟归巢的视频进行播放,学生发现傍晚时分,鸟儿一群群地从四面八方陆续回到“鸟的天堂”来,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呼唤,那追逐躲闪不肯停歇的劲头,那互相梳理羽毛的温馨画面……丝毫不亚于作者描写的在早晨看到的迷人的情景。学生虽然解开了鸟的天堂傍晚有没有鸟的疑惑,但新的问题跟着就出现了:既然鸟的天堂傍晚时分同样有许多鸟,那作者为什么看不见一只鸟?或者他为什么写没有鸟呢?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解释,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些描写夜色下鸟儿受惊的表达,“月出惊山鸟”“月落乌啼霜满天”,说明鸟儿尽管在夜里是睡在枝头,但往往附近有什么响动,它们就会被吓得飞走。然后提示学生围绕“天堂”再次进入文本去探寻,学生找到课文中的说法是“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进而体会到鸟儿之所以傍晚时候归巢后能够安心休息,不用担心任何打扰和侵害,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从没有发生过危险的事情,即使有人来到大榕树下,也可以真正做到“人来鸟不惊”。鸟儿能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当然是置身在天堂了。这就是作者一行人来到大榕树下没有看到鸟也没有惊动鸟的表达用意所在——鳥儿的绝对安心就是生活在天堂的最好证明。这样就彻底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写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了,从而进入了深度阅读。

三、在融通生活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阅读教学向深度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对文本内涵方面的深刻理解,一方面还在于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教师在把握文本中出现的知识联结点时,有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开展探究,借助适宜的拓展迁移来引发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如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主题,多次写到父亲借姑爹的小船送“我”上学以节省住客栈的钱和路费,船来船往中,“我”的感受也不断变化,在一次次叙述中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意,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浓浓谢意。对于学生来说,母亲才是慈爱的,而父亲常常是威严的,因此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与探究。如课文中写到父亲带“我”到两年一度的庙会上,看到好吃的只能忍着,为了节省钱供“我”上学,只吃从家里带的凉粽子,之后父亲特地给“我”买了碗热豆腐脑,自己却舍不得吃。这样的状况难以出现在现在的家庭生活里,但类似的情形生活中却不少见。教师在此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有没有类似的情形,你当时有没有什么感受,现在通过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又从中感受到什么新的情感?这样的启发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回想起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并且学会用作者理解父亲的角度来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意所在。教师要求学生把这样的体会批注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边,在小组中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感悟父爱如山又无言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要注意内化文本中这一表现形式的语言表达,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从而无形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获得了提升。

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表面走向文本深处,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文本中的联结点、差异点、动情点等,引领学生沉入文本中品读、揣摩,在多方比较中发现深入探究的线索,在资源整合中深化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融通生活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向着阅读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射阳县红旗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3959500338261

猜你喜欢

落花生大榕树天堂
天堂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大榕树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大榕树
落花生
天堂何在
校园里的大榕树
天堂的眼睛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