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作者笔下那个不一样的“天窗”

2022-03-13李雪舒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窗散文想象

李雪舒

四年级下册中的《天窗》一文,出自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之手,主要讲述了江南乡下老屋中一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天窗。课文以精准简朴的语言介绍了天窗的结构特点以及在天窗的作用下孩子们在童年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联想。《天窗》作为一篇典型的状物抒情类的想象散文,与第一单元其他几篇课文构成了一个以“和谐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重在训练学生紧扣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此,教师要对这篇课文进行怎样的解读呢?

一、严谨的结构设置,统整文本内容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总是会依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对于一篇作者精心布局的散文,其结构也体现出作者谋篇的创作智慧。

这篇课文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介绍天窗结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在屋顶开天窗以及天窗的作用。其二,介绍孩子们在孤独、无聊之际,在天窗下的丰富遐想。这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其中作者又分别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下雨的时候”,孩子们被大人从外面赶进小黑屋,只能借助于天窗,想象着外面暴风雨的样子;第二个场景是“夏天的夜晚”,主要展现的是孩子们被家长逼着上床休息,但是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然后就偷偷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开启了自己的想象之旅。

而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们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总结,就在于作者重点介绍两个场景时语言表达侧重于想象,展现了孩子们眼中所无法看到的场景。如在“下雨时”,孩子们被关在屋子里,看不到屋外的狂风暴雨,却可以借助于天窗,从原本“无”的世界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有”;而“夏天的夜晚”中,则可以看到一粒星、一朵云,看到自己想象的丰富世界,就从“虚”中看到了“实”。

由此所形成的内容与总结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这篇文章点点呼应、彼此相连,形成了逻辑认知、内容板块遥相呼应的状态。

二、鲜明的情感轨迹,展露作者感受

经典类散文不仅在外显层面的结构上蕴含着作者的独运匠心,更为重要的是会在文本的内在设置一条清晰的暗线。对于这篇课文而言,作者就展现了前后鲜明的情感变化,揭示出了丰富、巨大的情感反差。

作者在介绍完天窗的结构之后,并没有直接将描写的角度转向对两种场景的描写,而是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先将自身的情感进行了简要的揭示。如夏天阵雨来的时候,作者描写了孩子们在外面疯狂玩耍的场景——“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虽然着墨不多,却将孩子们内心的兴奋和狂喜展现了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多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大人们总是会将孩子们赶进屋子里,这屋子就如同是地洞似的锁住了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无疑变得更加寂寞、孤独、无聊。这里就成为了孩子们情感轨迹的第一个波折,读者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巧妙的体验。此时,教师顺势揭示出课文中那句最关键的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但如果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就这样始终停留在寂寞、孤独之中,那这篇文章的创作用意也就不复存在了。课文中“唯一的慰藉”不仅成为了情感发展的纽带,更成为了文本内容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在后面两个场景的描写中,作者借助于“下雨”时,通过想象,展现了孩子们内心的兴奋,甚至是刺激的状态,而在“夜晚”,孩子们则是通过天窗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基于整篇课文而言,孩子们的情感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寂寞、孤单,再到最后的兴奋、刺激和新奇,情感的主线鲜明地支撑起了整篇文本的内容,起到一举两得的表达效果。

三、大胆的积极想象,凸显天窗作用

由于天窗构造特殊,关在房子里面的孩子们并没有完全与世界割裂开来,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想象赋予了天窗独特的功能。作者在描写两种场景时,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来看“夏天下雨”时,作者先从听觉维度出发,从雨滴打落在天窗玻璃上,想象到了雨点“卜落卜落”跳的声音,然后从一闪而过的闪电,想象到似乎有一个人眼睛一瞥,好像朝着自己看了一眼,紧接着想象風雨雷电猛厉地扫荡整个世界的情景,真正体现了课文最后总结时所说的“无中生有”。其次来看“晚上”,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想象更为丰富,主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想象的事物上来看,一条司空见惯的黑影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灰色的蝙蝠、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想象到的三种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与黑影之间的相似性。接着可以从数量上来看,由原本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了无数的星和无数的云彩。最后,从具体的形态上来看,作者在想象之后,对相关事物进行了形态上的大升级,如看到的是一粒星,但作者借助天窗就想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原本是一朵云,作者在想象之后,这朵云的形态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时而像山似的,时而像马似的,时而像巨人似的……作者用如此生动、细腻的语言,与课文最后“虚中看实”形成了有效的匹配之势,更加印证了文本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四、精妙的遣词造句,再现作者用意

教学的关键点就是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文本的解读自然不能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与独到之处抛之脑后。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更好地解读作者表达的意蕴。

《天窗》是一篇典型的散文,文中的语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自身的认知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巧妙的对接,更好地凸显文本的价值。因此,解读文本就不能将文本语言的品味与辨析排除在外。首先,这篇课文的动词运用独具匠心。如描写闪电时,用了一个“瞥”字,为什么不是“看”或者“望”呢?原因就在于“瞥”不仅展现了闪电的速度之快,还体现了一闪而过的特点,更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用“瞥”字赋予了闪电以人的情怀,好像是在跟被关在黑屋子里的孩子们逗着玩呢。再如课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扫荡”一词,描写了风雨来电,在孩子们想象过程中对于外面世界的侵袭,虽然只有一个词,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认知空间。窗户外面的风雨雷电究竟会怎样“扫荡”这个世界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作者所运用的形容词也别具特色。如课文形容“扫荡”时,就运用了“猛厉”一词,并且在整个语段的最后运用“锐利”一词,对整个暴风雨所形成的场景进行了集中性概括,这就与课文中所着力描写的情景进行了有效的链接。最后,作者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非常富有表现力。如描写夏天晚上时孩子们的想象,作者在短短的一个自然段中两次运用到了排比的句式。再如想象一朵云时,就连续运用了像山似的、像马似的、像巨人似的等比喻,将孩子们一连串的比喻凸显出来。在想象一条黑影时,作者就连续运用了三个“也许是”,将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等相关事物展现了出来。

只有从作者语言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展开解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深入对话。

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教师要紧扣散文的特点,从结构设置、情感设置、想象特质和语言表达四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这也就构成了散文类文本解读的一般模式和策略。只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特质,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3423500338268

猜你喜欢

天窗散文想象
快乐的想象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天窗·慰藉
一生
人造天窗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天窗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