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K联合绷带镜在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应用
2022-03-12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 沂水 276400)
翼状胬肉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鼻侧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该病不仅影响美观,同时也会破坏患者的泪膜,患者出现眼睛干涩等一系列干眼症状,病变较大时甚至可以遮盖瞳孔区,从而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目前,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式,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都较好[1]。但术后患者常出现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角膜刺激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近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逐渐用来治疗角膜瘢痕、角膜变性等相关疾病,它通过减少角膜屈光、改善泪膜功能从而使患者拥有良好的术后舒适度。有学者报道PTK在治疗翼状胬肉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此外,硅凝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由于具有良好的透氧性及舒适性被逐渐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但具体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PTK联合绷带镜应用于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9月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共40只眼(单眼20例,双眼10例)。纳入标准:年龄45-55岁;翼状胬肉组织超过角膜缘2-5 mm。排除标准:伴结膜炎、角膜炎症、干眼症等眼部局部病变者;眼部外伤史;干燥综合征、凝血障碍等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男6例(7只眼),女9例(13只眼);平均年龄(50.15±3.62)岁。对照组:男9例(13只眼),女6例(7只眼);平均年龄(50.18±3.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在同一手术显微镜下完成。两组术前常规滴用丙美卡因滴眼液(爱尔康公司)进行表面麻醉,注射2%的利多卡因1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角膜缘处剪开胬肉体部的球结膜,钝性分离结膜及筋膜组织,剪除胬肉部分,将角膜表面刮除干净并尽量平整,烧灼粗大血管进行止血;从上方选取合适大小的结膜瓣移至巩膜暴露处,注意移植的结膜瓣位置要正确,间断缝合结膜移植瓣。实验组在上述操作结束后继续用PTK处理角膜及角膜缘:使用NIDEKEC5000准分子激光机,激光参数:能量密度130-180 mJ/cm2,光斑直径为4 mm,每脉冲切削深度为0.2-0.5 mm/pulse,切削范围超过创面约1 mm;若角膜创面仍粗糙,可使用甲基纤维素为阻滞剂对激光切削作用进行修正,同时根据角膜创面粗糙程度及大小调整甲基纤维素覆盖的范围以控制切削面;手术结束后将绷带镜(博士伦)放于角膜上,轻压绷带镜驱除镜下气泡,同时取下开睑器。两组患者术毕均涂适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典必舒)后包眼,术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滴眼,4次/d。术后7 d由同一医师拆线。术后随访至6个月评定疗效。
1.3指标评定 角膜刺激症状:手术后第1、7天记录,主要包括眼部疼痛、异物感及流泪,并进行相应的评分,评分标准见参考文献[3]。角膜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无缺损,表面平整、光滑,荧光素钠染色阴性,认定为角膜已愈合,记录每位患者的愈合时间。泪膜破裂时间(BUT):将一荧光素钠滤纸条放入患者下方结膜囊内,等待滤纸条染色结膜囊,嘱患者眨眼将荧光素钠均匀涂布于角膜上,于裂隙灯下用钴蓝光进行观察,患者停止眨眼并向正前方注视时开始计时,等待角膜上出现第一个黑线或黑斑时计时结束,记录下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疗效:评定标准见参考文献[4]。术后复发率。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的对比 实验组术后1、7 d的角膜刺激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2.2两组角膜愈合时间的对比 实验组为(2.95±0.89)d,对照组为(3.70±0.7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06)。
2.3两组泪膜破裂时间的对比 经Mauchly's检验,该资料满足球形假设(χ2=1.549,P=0.461),可进行单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5.31,P<0.01),时间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2,P=0.803),组间与时间具有交互作用(F=4.711,P=0.012)。两组时间单独效应比较显示:均有随时间延长BUT呈升高趋势;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1周与术后1月BU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07),二者与术后3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UT的比较
2.4两组术后复发率的对比 实验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只眼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7)。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式仍然以手术为主,包括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等,其中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是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虽然通过手术可以治愈该病,但术后患者的疼痛、流泪等不适感对其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也是一直困扰眼科临床医生的难题。因此,迫切寻找出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促进患者角膜愈合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绷带镜由于具有良好的透氧性及舒适性,被逐渐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5]。术后佩戴绷带镜能够通过覆盖裸露的角膜感觉神经末梢,减少缝线对眼睑的摩擦刺激,从而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异物感、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使患者获得一定的舒适度。此外,研究显示[6],佩戴绷带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这是因为角膜上皮在修复过程中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及粘附尚不牢固,而佩戴绷带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眼睑对于再生角膜上皮的摩擦,减少角膜细胞之间的错乱排列,起到稳固及保护上皮的作用,进而加快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同时,由于绷带镜的价格适中,患者的接受度也高。
准分子激光是纳米级冷激光,可以非常精确切断角膜细胞的分子键,而对临近组织无损伤,使得切削面光滑平整,在临床上常用于屈光矫正术后及角膜上皮损伤疾病等角膜病变的治疗[7-9]。在胬肉手术操作中,常规手工切削形成不了光滑的角膜创面,往往会留有术后瘢痕,这不仅会延迟角膜上皮的愈合,容易复发,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视力。而采用PTK及生物液膜相关技术不仅可以去除术中残留的变性组织,还可以阻止新生血管侵入,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同时抑制胬肉术后的复发[10-11]。本资料显示,随访至术后6个月,40只手术眼中仅对照组有2只眼复发,而实验组无复发。提示PTK技术对于抑制胬肉生长及复发可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两组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样本量较少有关。因此,术后佩戴绷带镜对复发率的影响仍然需要大样本及长期的随访观察。
李颖等[12]研究发现泪膜的稳定性能够显著影响胬肉术后的复发。本资料结果显示,在术后l周、1个月、3个月中,实验组较对照组的BUT均明显延长,这也再次证实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在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中,PTK联合绷带镜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的角膜刺激症状,促进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值得临床眼科医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