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2021-09-19曹玲玲
曹玲玲
在眼科门诊部,经常会遇到眼睛长了“翅膀”的患者。有眼睛红的问题,同时眼头有一个膜状物体,还会缓慢长大,刚开始很多人认为是结膜发炎,其实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什么?
翼状胬肉是眼睛受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结膜下的组织没有在其原来的具体位置上生长,逐渐朝着角膜方面生长,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正常看到的眼仁外面所覆盖的结膜。因为其与昆虫的翅膀比较相似,因此被称之为翼状胬肉,逐渐伸入到角膜当中的部分称之为头部,在角膜边缘处的部位是颈部,结膜以下的地方为体部。它的存在可以使眼睛表面的泪水层分泌不约匀,可导致间歇性的视觉模糊,当胬肉生长至瞳孔时,会严重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起眼红、流泪、异物感,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还有失明的危险。
什么样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我国翼状胬肉的发病率大约在2%到5%左右,其患者的总人数已经超过 3000 万人,相关数据显示,翼状胬肉的发病原因与长期在户外活动、受到紫外线、风沙、冷热刺激有着直接关系,例如渔民、农夫、放牧者等职业患上翼状胬肉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因此建议长时间处在强阳光照射环境中的人群注意佩載太阳眼镜、防晒帽等,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此外,患有干眼症、结膜炎等眼疾和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因素也可引起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虽然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但它却是一种可以致盲的眼病。其发病的过程类似“温水煮青蛙”。患者在初期通常没有什么症状,只是感觉眼角的内有点肥厚或是有轻微的异物感。如果胬肉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出现红肿并伴有血丝,偶尔会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较容易被误认为是视疲劳。
翼状胬肉主要分为静止期和活动期,而胬肉一般稳定,多处于静止期。
静止期的翼状胬肉病变组织相对较薄、胬肉的体部充血不明显、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活动期的翼状胬肉则病变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并侵犯在其前方的角膜,使得前方角膜出现灰白色混浊区域。
如果是在早期或没有症状,一般不须接受特别治疗,可用人造泪水滋润眼睛,或者使用去红筋眼药水减轻胬肉引起的轻微不适,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抗炎症眼药水。
当翼状胬肉的病情发展到一定时期,它的体积会逐渐增大,这时很多人只是觉得眼睛变丑了。而忽视了它对视力的影响。任由其发展下去,胬肉会逐渐侵蚀黑眼仁部位的角膜,可对角膜产生牵扯力,从而造成散光、引起视力下降。待胬肉成长到角膜中央,遮盖瞳孔时就会致盲,此时就算接受治疗,角膜也会产生瘢痕,无法恢复到正常的视力水平。
得了翼状胬肉怎么办?
根据病变进展情况,翼状胬肉可分为:
进行期:胬肉还在不断长大。
静止期:胬肉在很长一段时间不长。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衡量胬肉的大小、主观症状和对视力的影响来选择。
翼状胬肉并不是一定需要治疗,早期翼状胬肉无症状且不影响视力无需治疗,轻微的眼晴干涩可以选择人造泪水滋润眼睛或使用医生建议的眼药水以缓解眼睛的症状。
如果胬肉长到黑眼球上的部分很少、增长缓慢、没有眼红或分泌物、无异物感或摩擦感、不觉得影响美观、不影响视力,就可以先观察。否则,就要考虑手术切除。
需要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应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一项或多项:
1、胬肉大于等于3mm,并造成视力障碍;
2、胬肉长期发炎,引起患者严重不适;
3、胬肉长至眼角膜,对眼角膜造成牵扯引起散光;
4、胬肉过大影响到眼球转动。
手术方法主要有三种:
1、单纯胬肉切除術:单纯将翼状胬肉全部切除,保留了原胬肉上面部分健康结膜组织,但单纯切除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可达90%。
优点:保留了原胬肉上面部分健康结膜组织;缺点:复发率较高。
2、胬肉切除+抗代谢药物:在切除胬肉病变的同时,在病变区域使用抗代谢药物。
优点:复发率较低;缺点:有机会引致并发症。
3、胬肉切除+自身结膜移植术:在切除胬肉病变后,在附近健康的角巩缘处自身结膜作为植片,覆盖在已切除病变区域的巩膜上,可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的概率。
优点:复发率较低;缺点:切口较多。
胬肉手术的风险相对较小,时间也不长,高手15分钟即可做好,但小小胬肉,其实也是暗藏乾坤。术后需要长时间用药和维护,同时还要考虑翼状胬肉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结膜囊狭窄、巩膜薄变等问题,手术方式会有比较个性化的设计。通常情况术后有可能复发,单纯胬肉切除术复发几率达九成。但只要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术后严格遵循医嘱,可以大大降低复发几率,术后外观基本可恢复正常。
由于翼状胬肉多发于户外工作者,所以这类人员应该尽量避免户外的阳光直接照射眼睛,如果在尘埃较多的地方工作要带上护眼工具来保护眼睛;平时时刻注意眼部的清洁,不要用不干净的毛巾或者手来擦拭眼睛。由于眼科疾病很多都是相关联的,所以如果有沙眼或者眼睛发炎等症状应该及时治疗以防进一步恶化。
生活中如果发现眼角有增生物,伴有眼睛干涩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对眼睛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