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小学协同背景下幼小衔接对策研究
2022-03-11谢文斯吴慧贤黎明蕙张月华
谢文斯 吴慧贤 黎明蕙 张月华
摘要幼小衔接即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进行的教育过渡,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在离开幼儿园后能够顺利地步入小学,并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以及小学校园的生活。幼小衔接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其中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视角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46
幼小衔接,其可简单地理解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更为全面的解读则为幼小衔接是在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这两个方向的衔接工作,让儿童在离开幼儿园教育后能够慢慢适应小学学习的进程,并且为儿童往后的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朱晓蔓(2002)认为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方面都要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条件,做好两阶段之间的系列工作,帮助儿童能够从幼儿园教育阶段脱离后,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从而促进儿童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并能收获良好的效果。[1]目前我国关于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颇多,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一些家长需要,片面追求幼儿园学习知识的数量、早学多学、过度学习,却忽略对儿童的德、智、体、美等的全方位发展,这些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导致儿童不适应小学生活,心理压力大,自卑,甚至产生厌学的情况;以及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联系不够、家长的育儿理念不足、相关部门没有落实好相关规定等等情况。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对儿童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易于养成,但是错过了培养的最佳时期,儿童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因此,对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不能够仅仅从它的表面性狭隘地去理解,认为它只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简单过渡和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是针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该全面性地深入探讨策略,结合幼儿园、小学、家长、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协力合作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幼儿园视角幼小衔接的策略
1.1实行保教结合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
根据幼儿园教育原则的要求来实行保教结合以更加顺利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的工作其实是要在幼儿入园开始的那一刻就需要展开实施,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保教结合,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提前打好坚实的身心条件基础。
认真做好保育工作。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保育工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当中要保证给予儿童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预防高频率疾病的发生,注意室内户外时的安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提高。[2]
重视体育活动。研究数据表明,在世界顶尖名校录取的新生中,近80%的学生都有着丰富的体育运动训练经验。因此,要持续地引导儿童进行身体锻炼,注重儿童早上来到幼儿园后进行符合年龄阶段的早操锻炼,促进儿童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帮助儿童建立、维持有规律的生活,健全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关心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保护和训练儿童的器官发展使其能更好地完善,尤其是视觉和听觉器官,充分锻炼儿童小肌肉和大肌肉动作能力的熟练度。
发展儿童良好的心理特征。儿童的任何一种心理过程都与其注意力相关,儿童进入小学后,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去学习,而儿童在幼儿园阶段以无意识的注意力为主,有意识的注意力逐步发展,因此,幼儿园需进一步培养儿童有意识的注意力,帮助儿童有意识地集中其注意力。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正确的教育和适宜条件下可以适当地延长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可延长到十至十五分钟,如教师让儿童观察一幅画,一方面让他们了解画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儿童主动关注画中的细节和衬托部分。
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园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的内容来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还要能从教学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获取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性,帮助儿童在进入到小学后依然能够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热爱学习。
1.2关注儿童大班后期工作
幼儿园需要系统地规划并做好儿童大班的后期工作,在此阶段需要帮助儿童提前体验小学的生活。第一,教师可带领儿童参观附近的小学,引导儿童认真观察小学和幼儿园教学设施的不同之处;第二,幼儿园可组织儿童适当体验小学的集体活动,如可以让儿童进入一年级的课室,体验一年级的课程和上课氛围,激发儿童想上小学的想法,也可组织儿童参观和体验少先队活动,体验戴红领巾的荣誉感,还可以组织大班儿童和一年級的小学生一起春游,开元旦联欢晚会一起玩耍或进行其他户外活动等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这些活动的参与能够间接地增强儿童对小学的适应性;第三,提升大班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培养儿童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等,适度调整大班儿童集体活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5分钟,期间可增加多种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游戏活动,培养儿童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足准备。
1.3以幼儿园为中介,家校为辅的合作方式进行科学衔接
首先幼儿园需要严格把控师资来源,提高对教师教育学历的要求且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其次,幼儿园在设置大班儿童活动内容时,不能为迎合某些家长的需求而提前引入过多的小学内容。例如幼儿园硬性要求写汉字、布置过多的数学题甚至出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题等严重超出儿童可接受的学习范围,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后,幼儿园要与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到: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联系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提供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家园教育能够保持一致。幼儿园可以主动地邀请附属、附近小学的教师和儿童的家长,到园参观体验大班儿童开展教学活动时的氛围,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小学教师来参加幼小衔接相关的活动、座谈会等,倾听学前教育专家对于幼小衔接这一板块的分析或者听取在幼小衔接这方面有所成就的幼儿教师建议。与此同时,幼儿园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家长准备一份具体的关于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情况表,不仅能让家长和小学教师全面了解到儿童在园的情况,还能让儿童教师更好地在大班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出现过多的小学内容,开展好有针对性科学衔接的教育工作。
2小学视角下幼小衔接的策略
儿童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其生活会面临一些变化:在学习内容上会从根据生活经验而来的具体形象内容转向理解难度更大的抽象内容;在师生关系上会从轻松友善走向严肃认真;在学习方式上会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转变为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集体教学;在生活作息方面会从宽松的时间管理调整为更具规律性的时间管理等;这些变化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入学适应。因此,小学需要做到以下的策略: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力
由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彼此不太熟悉对方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园校教师对于儿童学习特点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方法,增强幼小衔接的顺承性。在教学方式上不应只有说教式,可借鉴幼儿教师的游戏教学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形成新式的教学模式,多点趣味性学习环节,小组讨论或者是个人展示表演,竞赛答题方式等等;在时间分配方面,合理地调整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时间的要求。大班儿童在经过一定的引导教育后,虽有意识的注意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2]但40分钟小学课堂对于刚入小学的儿童来说,时间还是稍微过长,而过长的课堂时间容易让儿童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涣散,上课不认真等消极情况;在幼儿园活动中规定了每天都需要给儿童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而小学各年级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变少,为了让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一年级应提倡适当增加低年级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
2.2创设与儿童生活体验相符合的环境,增强儿童环境适应度
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对环境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标准。实践表明儿童并不对周围所有的环境都表现出兴趣,而是对环境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幼儿园环境温馨且充满童趣,而小学几乎没有环境创设,都是走形式地设计黑板报,这样会导致儿童视觉上及心理上出现极大的反差。因此小学也需要重视环境创设,可以让儿童根据知识经验,大胆提出想法,把上课的教室布置为充满童趣但同时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譬如建构可以互相借阅的图书角;或者专门设置一个供儿童进行音乐活动、集体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多功能区,设置这种可变性强的环境,可让儿童更广泛地参与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还能给儿童创造和谐友爱的师生交往、良好心理氛围的环境。
2.3构建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氛围,促进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学者陶沙提出了入学适应主要包括:学习适应,即能否形成学习能力以完成和胜任学习任务;人际适应,即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即能否安排和协调好日常生活等方面。[3]为了能帮助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小学教师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技巧,与儿童加强交流,可以采用眼神的互动和多用社會性的行为,譬如摸摸头,拍拍肩,让儿童无时无刻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第二,教师可以和一年级的儿童以悄悄话的方式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故事,可以增强两者关系的信任度;第三,教师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宽容,虽然儿童到达一年级,但是其生理和心理上依然需要一个缓冲期来完成过渡。作为教师在交往中不应对他们提出超出其年龄的要求,不应过于严苛而需要多点关爱和宽容,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最后,教师应多创设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劳动、体育活动等,这种集体活动为儿童们提供了共同目标、共同的话题以及进行紧密协作的过程,是最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活动。
3结语
开展幼小衔接的工作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要为儿童提供进入小学前的准备需要,让儿童在相关方面更有针对性、集中性地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另一方面是小学需主动参与到幼小衔接过程中,也应同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帮助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焦虑恐惧感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两者契合、沟通、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提升儿童尽快适应小学一年级陌生环境的综合能力。
基金项目:2018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攀登计划“幼儿园‘小学化’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湛江市霞山区的幼儿园为例”(项目编号:PDJH2019B0933);2019年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校级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幼儿园‘小学化’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湛江市霞山区的幼儿园为例”(项目编号:2019ZYCQ39);2020年度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创新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研究——以粤西地区为例”(项目编号:ZJYZTS202003)。
参考文献
[1]晓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72.
[2]刘吉祥,刘慕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2. 07.01.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