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官话中重叠式名词的类型学考察

2022-03-10陈红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官话语素西南

陈红梅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重叠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广泛地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语系的诸多语言中,其中汉藏语系的汉语因缺乏形态变化,所以重叠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张敏详细考察了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各类重叠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类型,将重叠式概括为“类同形式在一定认知域中的毗邻复现”[1];石毓智指出重叠是一种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2];尹玉霞归纳了音系学家和形态学家的观点,认为重叠不仅是音系一致的拷贝过程,还是一种“形态语义复制机制”[3];关于重叠的分类,学界素有词法与句法重叠、构形与构词重叠、完全与部分重叠等的区分,朱德熙将重叠分为音节重叠、语素重叠和词的重叠[4];刘丹青提出了原生重叠与次生重叠[5]。综合各家看法,本文认为重叠是对某一基式完全或部分叠加后形成重叠式并用于构词或构形的一种语法手段。

1987年,《方言》杂志刊登了关于《西南官话方言的重叠》的系列文章,这一专题讨论掀起了对方言中重叠现象进行研究的热潮,学者对单个方言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量词重叠和句式重叠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但少有学者从类型学视角分析比较西南官话内部重叠式名词的共性与差异。本文所要讨论的名词重叠突破以往学者单就名词的重叠而言,还包括了动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后变成名词的重叠式,统称为重叠式名词。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类型学视角来考察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特点,比较西南官话内部重叠式名词的共性与差异,并试图解释西南官话内部重叠式名词普遍分布的原因。

一、西南官话中重叠式名词的地域分布

(一)西南官话的分区

“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陕西、江西等9个省市区,下分6个片22个小片,549个县市区,使用人口约27000万人,是官话方言里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区”[6],西南官话的使用人口将近3亿,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整个官话区人口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人口的总和。根据已有的和新近的语言调查结果,学者们将西南官话内部分成六大方言片区,包括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和桂柳片。

(二)西南官话名词重叠的结构类型

西南官话常见的名词重叠方式有AA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以下分类说明:

1.AA式

AA式重叠式名词都是单音节词的完全重叠,这类单音节词也包括了亲属称谓,因为官话区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绝大部分是一致的,只是读音和语义的细微差别,此处不对亲属称谓叠词做讨论。名词性语素重叠后仍指这类人或事物,动词性语素重叠后表示施行某动作的人或事物,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后指具有形容词所表性质的人或事物,量词所表属性的事物。如:

4.AABB式

AABB式表意较为丰富,除了表示AB的数量多,还带有隐喻色彩。如沟沟坎坎,不仅可以表示“沟多和坡多”,还可以喻指“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储泽祥指出“AABB”中的AB应该属于同一个语义领域,“AB的概念、意义距离越近,越容易构成AABB式”[7],西南官话的AABB式几乎和普通话一致,常见的AB语义领域有:

自然地理类: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坡坡磡磡、坑坑洼洼、沟沟槽槽

容器工具类:坛坛罐罐 盆盆碗碗 锅锅灶灶箱箱柜柜 刀刀叉叉

自贡:桶桶儿 瓢瓢儿 车车儿 花花儿 树树儿

如例所示,相较于广泛分布的AA式,重叠式名词加儿缀并不是西南官话区的普遍特征。邢向东指出“儿缀词是后来共同语向西扩散,逐渐进入西部官话的”,“重叠式加儿缀是在重叠式的基础上,作为重叠式表小称义的强化、补充手段逐渐形成的。”[8]1-11据此可以判断重叠比儿缀的历史层次更早。

(2)重叠式名词加缀“老老”

根据付欣晴对西南官话重叠的调查梳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没有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中广泛分布的重叠式名词“AA子”,也没有吴语区的“AA头”式,却独具有“AA老老”[9]式的重叠加缀式,分布于川黔片和桂柳片,重叠式加上“老老”泛指同一类事物,带有厌恶和不满的语义色彩。如:

二、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一)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

香港大学陆镜光老师曾提出重叠的两种语义编码过程:一是“指大”,即“形式越多,内容越多”,二是“指小”,即“形式越多,语气越弱”[10]。总的来说,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语法意义既能指大——“表泛指、遍指量的叠加、程度的加深”,也能指小——“表专指、表小称或亲昵语气”。

表“泛指”和“专指”。“泛指”是指对某一类事物的统称,“专指”指某一类事物中的某一个。AA/AAB/ABB式和AA老老式既可以是某一类事物的统称,也可以表示事物类中的某一个。如:成渝片方言的“钵钵”可以是对所有盛汤容器的统称,也可以特指某一个盛汤容器;“奏奏”可以是所有瓶塞的统称,也可以特指瓶塞中的某一个;“油油老老”等泛指油脂类的东西,也可以专指某东西所凸显的油腻程度和状态。

表“遍指、量的叠加”。名词表“遍指”承袭于古代汉语,早在《礼记》中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作“每日”解释。“遍指”针对每个个体,相当于“每一”,在西南官话中多见于AABB式。如“团团转转”指附近的每一个地方,比“团转”所包含的量大;“边边角角”指每个边际和角落,“子子孙孙”比“子孙”所包含的量多。

表示程度的加深。如重庆话的“边边”一定比“边”、“底底”一定比“底”更接近说话人的目标位置;利川话的“碎碎(零碎的物品)”一定比“碎”的程度更细碎,“弯弯(转弯处)”一定比“弯”的程度更弯曲。

表小称或语气的亲昵,即形式越多,语气越弱。西南官话中重叠式表小称义的这些名词,多来自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极其常见或常用的事物。如“刀”可以指菜刀、砍刀、大刀,“刀刀”则表示水果刀类的小型刀具;重叠式名词加儿缀是重叠与儿缀同时作用,说话者希望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来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意图,如“刀刀儿”一则体现了小称化和喜爱的语义色彩,二则更凸显语气的亲昵。

(二)重叠式名词的语法功能

1.组合功能

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但可以受否定副词“没有、没、没得、莫得、不消”修饰。西南官话中没有“很/好/极”加重叠式名词这样的搭配,但可以有“没有杯杯/没钵钵/莫得弯弯/没得提提儿”的搭配。

可以受形容词修饰。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可以受形容词修饰,可以直接加形容词,也可以在形容词词后加“的”,如“大钵钵/小碗碗/嫩尖尖/硬板板/香粑粑/时尚花布布/红米米”。

与数量短语组合。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片叶叶 一堆渣渣 两根棒棒 那个坡坡 那些包包 这些坎坎 那个圈圈”。

2.句法功能

重叠在西南官话中起的作用是“名词化”,因为重叠后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汇意义层面上具有了指称作用,在句法层面上也和普通名词一样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也可以充当状语但情况较少。

作主语。如贵阳话中“我包包头有钱,你自家拿”,重庆话中“抽抽儿里放了把剪刀”,成都话“你手爪爪好白哦”。

作宾语。如重庆话中“她天天都要往各人(自己)身上擦香香”“你信不信我空手抓了只丁丁猫(蜻蜓)”,成都话“她妈妈去年子生了对双双(双胞胎)”“你小时候还不是经常穿衩衩裤”;贵阳话中“我们都是木枓枓,不准说话不准动”。

作定语。如贵阳话中“你把杯杯的盖盖放哪点哦?我把找不到哦”,重庆话“山坡坡上的花开了还好看哎”,成都话“你啷个喜欢穿呐个花布布衣服唉”。

作状语。充当状语成分重叠式多见于AABB式,如重庆话中“我团团转转地找都找不到他”“我天天儿都要去跑一下步”“他里里外外地做了清洁,把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嘿干净”。

三、普通话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内部的共性和差异

综合以上语言用例,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

第一,就重叠式名词而言,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普通话中的名词AA式很少,西南官话中名词AA式很丰富;并且普通话中动词性语素重叠后表示动作的短时义和尝试义,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后表示事物性质程度的加深,二者重叠后都不具有名词性特征;但在西南官话中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后可以转变为名词性特征的词,构成重叠形式多样的西南方言特色词。这是普通话与西南官话名词重叠不对称的表现。

第二,因为西南官话是普通话的地域变体,所以西南官话的重叠结构类型AA、AAB、ABB和AABB式都能在普通话的重叠类型中找到。但除了亲属称谓外,西南官话中名词重叠数量之多是普通话中没有的。那么就有蕴含关系如下:

表示如果西南官话中有重叠式,那么在普通话中一定有重叠这种语法手段。

第三,西南官话内部,绝大部分地区都有AA、AAB、ABB、AABB式这四种重叠方式,其中最普遍的重叠方式是AA式,又因为AAB、ABB和AABB式都是在AA式基础上进行语素的叠加,所以有以下蕴含关系:

表示在西南官话中,如果能按AAB、ABB和AABB式这样的多音节重叠构成名词性特征词,那么在这个方言区内一定能按双音节AA式重叠为名词性特征词。

第四,西南官话内有AA儿式或“AA老老”式两种重叠式名词加缀的语言现象,但两者都不具有普遍特征,只是分布于个别地区,所以有以下蕴含关系:

表示如果存在重叠式名词能够加缀的情况,那么这种语言中就一定存在重叠这种语法手段,也就是在西南官话中,如果重叠式名词能加儿缀或者能加“老老”,那么在这个方言区内一定存在重叠这种语法手段。

四、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普遍存在的原因

相较于普通话,西南官话名词重叠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原因:

(一)历史层次

历史上四川一带经历过战乱,古巴蜀语随着川蜀原著居民的消失也随之消失,后来“湖广填川”迁移过来大量外地人口,使得整个西南地区的方言被迫重塑,形成如今西南官话方言区格局,区别于东南地区的“十里不同音”。据邢向东对西部官话名词和动词的重叠调查,他认为重叠是“共同语的形式向西部官话施加影响,逐渐扩散的结果”。“重叠名词形成的时间较早……分布的地域范围广阔;动词重叠进入西部官话的时间较晚,所以分布范围较窄。”[8]1-11所以,根据词类重叠形成的历史层次,西南官话的重叠式名词使用范围分布广、数量多。

(二)认知方式

西南地区的重叠式名词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知,并将其概念化的认知结果。西南地区人民根据事物的形象及对事物某种状态的联想进行类推,通过重叠的方式而形成概念,比较突出的生成途径是隐喻和转喻的构词方式。

隐喻重叠构词,基于两个物体的相似成分重叠成词。如成渝片的“米”语素重叠后是“米米”,“米”是大米,“米米”表示细小的颗粒痘,二者在形状上相似类同,如“他脸上长了几颗米米”;“脚”语素重叠后是“脚脚”,“脚”处于人身体部位的最底端,“脚脚”表示液体中剩余的少量残渣,残渣一般都是静置后沉淀在最底部的,二者在空间位置上相似,处在最底端是二者的类同属性,如“茶杯杯里的水倒了只剩脚脚了”。

转喻重叠构词,一般是把动词的动作转指为具有同样动作或行为的人或事物,把形容词所描述的性质状态转指为具有这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如武汉话的“爬爬”,“爬”是指四肢贴在地上行动的动作,“爬爬”转指乌龟,是把乌龟爬行的动作转指为乌龟这种动物;重庆话的“弯弯”,“弯”是一种屈曲不直、歪斜的状态,“弯弯”指道路的转弯处,把道路弯曲的状态转指为弯曲的道路。

西南官话中,重叠式名词利用声律上的复沓、意义的扩充、状貌上的凸显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并且重叠式名词通过把名词的概念具象化,使得语义表现更加生动幽默,也易于双方在语言交际中辨别具体的意义。

五、结语

本文在类型学视角下描写了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六种类型,比较了普通话和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内部的差异和共性,也展现了西南官话重叠的语言魅力。但囿于收集的材料,描写的重叠结构类型并不充分,关注到的内部方言点也不够多;关于西南官话重叠式的音变类型和特征也没有谈及。每一种语言现象的形成都有区别于其它语言现象的原因,西南官话重叠式名词的普遍存在,还有没有区别于其它方言区的独特的原因,值得进一步去探究。

猜你喜欢

官话语素西南
“潮”就这么说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Country Driving
因果复合词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