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胡曲谱选》与刘天华的十首南胡名曲
2022-03-09彭雄
彭雄
〔摘 要〕套色油印本《南胡曲谱选》,陈振铎先生著,封面署“己丑天中节刘东父”题写,“己丑”即1949年,“天中节”系端午节的别称。《南胡曲谱选》内有《序言》,1949年重五(端午)由上官话写于成都,主要是介绍二胡发展的历史:二胡是人们最熟知的民乐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朝,称之为“胡琴”,发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为“奚琴”。
〔关键词〕南胡曲谱选;刘天华;释二胡
笔者所藏这册套色油印本《南胡曲譜选》,陈振铎先生著,封面署“己丑天中节刘东父”题写,“己丑”即1949年,“天中节”系端午节的别称。刘东父乃成都名儒刘沅(止唐)后人,著名书法家。《南胡曲谱选》内有《序言》,1949年重五(端午)由上官话写于成都,主要是介绍二胡发展的历史:二胡是人们最熟知的民乐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朝,称之为“胡琴”,发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又称为“奚琴”。
序后有1945年7月20日陈振铎先生在乐家村写的《释二胡》《关于二胡》《习奏法与习奏曲》三篇关于二胡的文章。陈振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他是刘天华先生的学生,1932年恩师刘天华病逝后,在刘半农先生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1935年又在《女师学院期刊》第三卷第二期上专题发表《南胡曲谱选》,对推进民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他撰写的《释二胡》主要内容为:一、何为二胡及其在乐坛上之地位;二、二胡之特色;三、二胡在未来民族音乐中的发展。
他的《关于二胡》一文的主要内容为:一、二胡的种类;二、二胡的配制;三、二胡保护法;等等。《习奏法与习奏曲》的内容为:一、演奏的姿态与演出的修养;二、坐的姿态;三、手的姿态;等等。皆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非常重要的是《南胡曲谱选》中,收集了刘天华先生二胡名曲十首,包括:《良宵》《病中吟》《悲歌》《月夜》《独弦操》《空山鸟语》《光明行》《闲居吟》《苦中乐》《烛影摇红》。
另外,此册《南胡曲谱选》还收集了聂耳先生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两首,古曲《汉宫秋月》《昭君怨》《连环扣》《小桃红》等等。《南胡曲谱选》还收集了陈振择自己的二胡曲五首,包括:《雨后春光》《蕉窗夜语》《春城无处不飞花》《映山红》《弓桥泛月》。
刘天华先生堪称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现代民族音乐开拓者。他小时候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军号、军笛,并参加校军乐队。民国初年,刘天华去上海谋生,考入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后先后任江阴、常州中小学教师。1914年刘天华在失业丧父、贫病交加的劣境中自学二胡。1915年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同年受聘为江苏省立五中音乐教员。
他师从民间音乐家学习二胡、琵琶、古琴。又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1922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后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系教师,北京艺专二胡、琵琶、小提琴教师。教学之余,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研究、搜集、整理。他在创作上,既能掌握民族音乐创作规律,又能巧妙地吸收和借鉴西洋技法,在乐器改革和演奏技艺上勇于开拓、创新,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上升为独奏乐器,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为我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定了基础。他筹组“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可惜天不假年,1932年因病去世,享年37岁。
《南胡曲谱选》中在曲谱下,他的学生专门标注“刘天华先生逝于民国二十一年六月八日晨五时”以示纪念。
这里选择介绍几首刘天华先生二胡名曲的创作背景、趣闻和心路历程,包括他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
《良宵》是刘天华的代表作,也是他作品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原名《除夜小唱》。全曲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据资料载,1928年1月22日,正是农历除夕,当晚,刘天华和一些学生及友人在家共度佳节,心情十分愉快。此刻,文人骚客皆会有各自的表达:诗人吟唱,画家挥毫,而刘天华则操起他最拿手的弓弦,随兴所至,即席演奏了一首二胡小曲,后来经过整理,正式发表在《音乐杂志》上。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病中吟》原名《胡适》,因与文学家胡适同名,遂改为《安适》。刘天华自己曾说过:“《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乐曲反映了作者在贫困、失业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在黑暗的旧社会感觉内心苦闷、彷徨的悲哀情绪……“安适”的意思是“我该到何处去?”,但是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所以最后定名为《病中吟》。
《悲歌》是刘天华创作的第四首二胡独奏曲,如果说,前三首主要是“继承传统音乐”的产物,那么,这一首则有明显的借鉴西洋技法的印记。刘天华一贯主张从“东西方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首《悲歌》正是他创作思想的体现。
刘天华对西洋音乐的技巧,不是模仿和照搬,而是融会贯通,西为中用。这首《悲歌》可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