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知行观探析

2022-03-07崔治忠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知行合一

[摘要]习近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特征和辩证色彩的知行观。习近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出真知,突出知与行、内化于心与外化为行、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辩证统一。习近平知行观丰富了知行概念的涵义,强调知源于行,将知、行以及知行合一视为动态发展过程,促进了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知行观。

[关键词]知行合一;辩证统一;实践;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6—0015—07

[作者简介]崔治忠,男,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许多思想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解答,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知行观。习近平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指出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不仅这样要求大家,而且带头这样做。以知行观为例,他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知行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子把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同时,他又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推动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毛泽东知行观。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1]31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哲学思想是最深层和最本质的组成部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知行及其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一)传统知行观的基本内容

知行关系问题真正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论题是在宋明时期,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知行问题的零星论述。例如,《尚书·说命中》讲:“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是最早对知行难易问题的论述,指出知易行难。孔子围绕道德践履对言行关系作了论述。例如,君子应“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如果把言语行为理解为对认识内容的表达,那么,言行关系可以近似为知行关系。相对于知,孔子更看重行,他把勇于践行仁和礼而不是夸夸其谈作为君子的重要特征。他指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如果不能在行动上坚守,对仁和礼的认识必然会流于空疏。《中庸》将知细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个环节,将笃行置于明辨之后,从而彰显了行是知的目的,知是行的必要前提。荀子进一步指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朱熹接续二程(程颢和程颐)的知行观并对知行关系做了系统论述。他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朱熹认为,知行不能分离,行要以知作為指导,知要以行来巩固。知行虽然不能分,但知不等于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从逻辑上讲,知在先,行在后;从价值层面来说,行是知的目的,行更为重要。为了避免人们把知行分开,忽视行而一味追求知,朱熹认为:“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如果没有行作为基础,知就是肤浅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知才能更加确定。从理论上来说,朱熹对知行关系的分析是合乎情理的。但正如朱熹所担心的,许多宋明后学将知行分为两截,把主要精力用在致知上,从而荒废了行的工夫。对此,王阳明批评道:“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人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为了纠偏补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他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离开知,行就是漫无目的任意去做的冥行妄作;离开行,知就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思索。因此,知离不开行,行离不开知,知行必须合一。为了进一步密切知行之间的关系,王阳明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真切笃实是形容行的,明觉精察是形容知的。王阳明认为,对伦理道德的知要达到明觉精察就必须以真切笃实的践履工夫为基础。同样,对伦理道德的行要达到真切笃实就必须以明觉精察的认识活动为基础。因此,真正的知就具有真切笃实的特点,真正的行也就具有明觉精察的特征。为了彻底铲除人们内心的私心妄念,防不善于未萌之先,而克不善于方萌之际,王阳明把欲念的产生视为行,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

对于这种讲法,王夫之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王阳明以知统行,消行归知。同时,他也批评朱熹割裂知行之间的联系,“先知以废行”。王夫之认为,知行各不相同,各有其功效,正因为相互区别,就可以“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相对于知,行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知也者,固以行为功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卷三)。相比于朱熹和王阳明,王夫之对知行关系做了更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可以说,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理解达到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后来,孙中山在革命屡次失败后提出“知难行易”说,认为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原因在于人们对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深。相对于行动,对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掌握更为困难。因此,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易。为了实现知行功效的最大化,孙中山提出了分知分行的观点。他讲:“以科学愈明,即一人之知行相去愈远,不独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为一知一行,而以经济学分工专职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2]159笔者认为,虽然知有深浅精粗之别,行有体力脑力之分,但不能人为割裂知行关系,将知行作为两类工作分派给不同的人。

(二)传统知行观的基本特点

一是重视对伦理道德的体认和践行。除孙中山外,其他思想家都把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作为知的内容,把在日常生活当中践行传统伦理道德作为行的具体表现[3]。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是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其他诸如本体论、认识论观点基本上都是为论证伦理道德主张服务的。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当中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是传统伦理道德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如何做正人君子与什么是正人君子密切相关,这就是行和知密不可分的原因之所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受西学影响颇深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对知和行的理解已经摆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限制。他认为知是对宇宙万物的科学认识和哲学思考,行包括革命活动、科学实验和各种建设活动。显然,相比于之前的思想家,孙中山对知行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是主张行重于知。不管是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还是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以及后来的孙中山,都强调行是知的目的。朱熹指出知先行后,一方面从逻辑上区分知行的先后关系,另一方强调知要服务于行,脱离行的知不是真正的知。王夫之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主张视为“消行以归知”,但在笔者看来,王阳明化知以为行,把内心欲念的产生等同于外在行动,这恰恰体现了他对道德践履的重视。孙中山强调“知难行易”,似乎认为知重于行。实际上恰好相反,正是由于他看到革命失败后同志们灰心丧气的表现和国家落后的状况,才强调学习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孙中山而言,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革命同志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争取革命胜利。因此,知的目的还是行。

三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4]由于历史久远和记述简单,先秦思想家阐述知行观时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在已经无法详细考证,但可以肯定其知行观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言的。朱熹的知行观就是为了给当时的学子指明为学修身之道,而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观点造成的弊病,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王夫之将宋明以来“空谈”“蹈虚”的腐朽学风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提倡“浮游之说”的结果,他明确区分了知和行,并把行作为知的现实表现。孙中山提倡“知难行易”和“分知分行”,是为了解决革命同志意志不坚定和革命队伍不团结的现实问题。

二、习近平知行观

无论是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还是担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依靠学习掌握干好工作的本领,强调通过“知行合一”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发展真理,凝练形成富有实践特征和辩证色彩的知行观。作为我们党的伟大理论家和政治家,习近平知行观不是表现在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当中,而是浸透在我们党带领人民创业干事的伟大实践当中,蕴含在关于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论述当中。概括起来讲,习近平知行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习近平认为,实践(行)不只是对伦理道德的践行,更是人民群众运用劳动工具和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从内容来分,实践表现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人自身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等。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推动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就明确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 [5]160为了改进福州市委的工作作风,他提出了“马上就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要求。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他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深入把握基本国情不变的本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既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战略定力,又要解放思想、開拓创新,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6]他指出,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他要求青年学子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育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与技能,立足本职,苦干实干,用一流业绩书写人生辉煌。他要求领导干部聚焦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不断提高化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7]406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就要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推进实践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随着实践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他要求全党同志要以正在开展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发展稳定当中的实际问题为重要突破口,不断推进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1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突出实践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彰显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性。对党和国家来说,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系统而伟大的实践活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没有做好,都会制约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开展。实践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谋划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此外,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民创业积极性;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27

(二)强调实践出真知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和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任务,党内一些同志出现了“本领恐慌”。为了化解“本领恐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学习走向未来。但是,要干好各方面工作,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抓好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依靠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谋事之道、成事之基,也是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决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彻底掌握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自特点和需要的实施方案。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既取决于能不能通过调查掌握实际情况,又取决于能不能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把握事情的本质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要想得到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须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既要到机关开展调查研究,又要到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到工作局面比较好的地方调查研究,又要到困难比较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调查研究;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调查研究不能浮在表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进行。而且,要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确保查到实情、获得真知。调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决策提供依据。要想从调查结果获得可靠依据,还需要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归纳的工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把粗浅的知识深刻化,直至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特征、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9]291至此,调查研究还没有结束,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得彻底不彻底,有没有次生问题产生,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等等。可以说,实践发展不止,调查研究就一刻不能停歇。

依靠实践出真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诸多现象当中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实践在不断发展,要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深入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的质量高不高,有没有准确掌握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只能靠人民的实践来检验。同样,总结实践经验得到的结论准确与否,虽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来验证,但最终还是要由实践来检验。此外,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终结真理,相反,他们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思路。[8]696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开展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能通过立足实践的理论创新来实现。

(三)强调“知行合一”

如果说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实事求是原则,是为了强调实践(行)的重要性,那么,突出“知行合一”是为了处理认识和实践、知与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针对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10]39实际上,习近平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不只适用于党的建设,开展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坚持知行合一。习近平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要求广大青年“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11]12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把学习本领作为第一位本领,而且“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2]。除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调查,领导干部还要对党忠诚。习近平认为,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是对党忠诚,对党忠诚不能挂在嘴上,“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13]

概言之,习近平知行合一观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三种辩证统一关系的坚持。首先,坚持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知不同于行,但知行不能分开。离开行,知就没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充其量只有满足好奇心的价值。同样,离开知,行只能是简单重复的活动,甚至是危害甚大的盲干蛮干。[14]只有借助于行,对所行之事的认识才会更深入、更全面;只有借助于知,对所知之事的行动才会更自觉、更持久。习近平指出,面对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既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要不断借助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与此同时,要“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65。其次,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为行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深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7]173。不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知行合一必然要求把需要知道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準确理解要知道的内容是内化于心的重要前提,但只有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与我们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与我们的本职工作以及工作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内化于心的认知过程离不开实践。同样,外化为行的过程不只是运用所知内容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更是通过实践活动深化我们的认识。[16]最后,坚持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辩证统一。思想自觉是理解并真心接受所知内容,行动自觉是把某一行动或行为视为理所当然。思想自觉不会必然导致行动自觉,但行动自觉离不开思想自觉。坚持知行合一就要求我们把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用行动自觉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思想自觉,另一方面将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习近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方面知识,增强干好工作的思想自觉,又要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切实增强行动自觉,用苦干实干和钉钉子的精神把一张张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三、习近平对传统知行观和毛泽东知行观的丰富与发展

习近平经常讲,对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加以继承,有创新地加以发展。他是这么说的,也是带头这么做的。习近平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了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习近平知行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知行观。

(一)丰富了知行概念的涵义

在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知虽然包含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对外在事物和主体自我的认知,但主要指的是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掌握。与之类似,行包含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但在知行关系当中,行主要指对传统道德理念的践行。例如,孝是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其涵义是晚辈要敬重关心感恩长辈,对长辈要温顺恭从、尽心奉养。对孝的认识就是要明白孝的涵义,知道在不同场合怎样行孝。对孝的行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维护长辈的权威、遵循长辈的教导、关心长辈的生活。对其他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知与行亦是如此。后来,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将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作为知的对象,将革命实践和科学实验纳入行的范围之中,这就进一步丰富了知行的涵义。毛泽东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的一切物质性改造活动视为实践,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作为知的基本内容,从而将知行涵义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来说,毛泽东将知解释为在科学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所得到的可变的认识,将行表述为“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 [17]295。在他看来,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相比于传统思想家,毛泽东从哲学层面揭示了知行的根本内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

习近平非常重视对传统知行观的弘扬和对毛泽东知行观的继承。例如,他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自觉运用了传统知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包括中华传统价值观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融科学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先进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将知与行内化于心与外化为行、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习近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知行概念的所指对象做了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国史党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知的重要对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是行的主要内容。对广大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各种专门知识是知的主要内容,通过勤奋努力学好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是行的主要内容。对广大群众来说,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掌握干好具体工作的专门知识就是知的主要内容,在现实生活当中遵纪守法、干好本职工作、自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行的主要内容。

(二)强调知源于行

对知行关系,思想家们提出了“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先行后”“知行合一”“行可兼知”“行重于知”等观点。“知易行难”“知难行易”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相对于简单的实践活动来说,要搞明白该实践活动包含的科学道理就显得比较困难。例如,就烤面包而言,要搞清楚面包烤制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就困难得多;相对于复杂的实践活动,对开展该实践活动的认识就相对简单一些。例如,对原子能的认识要比实际利用原子能简单得多。当然,对不同主体而言,知行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对科学家来说,掌握科学知识并不比烤好面包困难。因此,脱离具体言说环境,把“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绝对化就必然导致谬误。传统知行观就是如此,它们机械教条地解释知与行的关系,热衷于争论知行二者孰先孰后、谁决定谁这样的抽象问题。与之不同,毛泽东一方面肯定“行先知后”,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又主张知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没有区分知行的难易关系,而是将行作为知的根本目的,突出行的重要性。他经常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承诺一千,不如实干一件;一个行动胜于一打纲领。朱熹讲知先行后,这在逻辑层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层面,知不在行先,而是在行后。这就是习近平讲的实践出真知。正是在漫长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对外在事物和主体自我的认识由无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也就是说,没有脱离实践的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人们既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和接受教育获得间接知识,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获得直接知识。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仍然源自实践。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学习得来的知识还符不符合客观实际,仍然需要依靠不断发展的实践来检验。习近平坚持实践出真知,同时也没有忽视逻辑上的知先行后。他指出,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準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贯彻落实的时候就必然会走偏。

(三)突显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于知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的主张,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18]148王阳明反对朱熹将知行分割开来的做法,主张知行本来就是一回事。王夫之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必然导致“以知为行”和“销行以归知”,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毛泽东把知行关系纳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知行之间的统一是一个由行到知,再由知到行,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在这里,知行之间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所知内容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活动相符合。在认识论层面,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重点、是目的,行(实践活动)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活动提供条件,并最终检验认识结果的真假。在传统哲学中,知行范畴虽然与认识论相关,但不完全属于认识论,而是介于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因此,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认识论诠释拓展了知行范畴运用的空间。

习近平一方面继承毛泽东对知行关系的现代诠释,另一方面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思想进一步诠释了知行关系。首先,习近平认为知和行都是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就必须深入研究从严管党治党实践,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把握,运用规律和制度来管党治党。而且,要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在习近平那里,知不仅仅是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还包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样,习近平认为行(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次,知行合一本身也是一个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指出,知行合一就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19]在现实层面,知行合一就是不断“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20]8。实践发展不止,认识发展不止,知行合一也就发展不止。

综上所述,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知易行难”“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观点。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立足新时代治国理政这一伟大实践,一方面从知行概念的涵义、实践出真知、知行辩证统一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又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知行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张锡勤,关健英.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J].道德与文明,2012(5):99-103.

[4]李丕洋.中国儒家及传统知行观思想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9):81-83.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6]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24(002).

[13]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01).

[14]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1):19-24.

[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6]叶笃初.习近平的科学方法论[J].人民论坛,2014(28):16-18.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王立民.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J].世界哲学,2016(1):5-28.

[20]习近平.在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建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9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辩证统一创造性转化知行合一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刍议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