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与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的应用

2022-03-04孟仁振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长导师制导师

孟仁振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项目工作室是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载体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展开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将项目和工作室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既可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科学高效的特点,也可以使工作室更具鲜活性。通过实际具体的项目,结合导师制和学长制,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技术专长,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的新型创业人才,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导师制、学长制、工作室的相互关系

(一)导师制、学长制、工作室的发展背景

就世界范围而言,采取工作室制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产生于欧洲的一些艺术院校,我国最初也是在艺术院校中引入工作室制,逐渐发展为艺术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随着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大力建设,工作室制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导师制教学模式早在14世纪便已出现,导师制主要是由导师负责对学生学业以及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此制度被国际众多名校所推崇、效仿,我们国家通常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相关培养中采取导师制,通过导师制工作室的相关研究发现:导师制工作室更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传统模式的课程结构以及考核评价标准的优化;更有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教师要面对许多学生,导师在指导上很难平衡,使得导师指导在频次方面和深度方面都亟待提升。而学长制主要是对往届表现优秀的学生先进行一定的培养,然后让其指导下一届的学生。这种学长制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导师制中指导频次不足等问题,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榜样引领作用,是凸显伙伴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但便捷易操作,而且切合时代特征,因此,学长制对学生、教师、学校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导师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促进作用

在项目工作室实际运行中采取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不但可行、有效,而且十分必要。首先,一个项目工作室中的人数不会过多,因此导师制能够负担这样的工作负荷;其次,项目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和奉献精神,对成员的身心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怀,如此,便需要指导教师和其成员形成长期的教学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前来,课后走,学生很难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学生一门课修完也没有机会和指导教师说上几句话的局面。在项目工作室中采用导师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能够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关系,作为导师,需对其学生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指导,因此,导师的个人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会对工作室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2]。其次,导师制可以将导师的指导教育与学生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很好的创新实践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负责项目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所具备的研究专长及兴趣是学生选择该工作室的初衷,而新生参与工作室后的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相关项目开发研究、公司创办、各种专利申报以及该学科的相关竞赛等活动都离不开导师的辛勤指导[3]。

(三)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促进作用

其一,努力提升高年级学长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水平,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为低年级学生作出榜样,并带领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为工作室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能力硬的优秀学长,如此,学长在实施传帮带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做到彼此促进,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其二,学长制能够有效促进学长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帮助学弟学妹的同时,学长自身也能够获得成就感,进而促使其更加主动思考、积极自我提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其三,提升整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评选优秀的方式促使学长们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通过学长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传授知识,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相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向授课,由学生来帮助学生,由学生来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还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4]。其四,学长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方针。在项目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学长的身份便是导师的助手,是学弟学妹们的小老师,协助导师实施教学任务,为导师分担一些授课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压力;在大型活动中,例如户外拓展、答辩等活动中协助导师,分担部分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5]。学长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学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成员不断成长后便会继承上任学长的使命,成为新的学长,如此循环下去。

二、导师制和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整体应用思路

(一)选拔导师,搭建工作室平台

将导师制制度和学长制制度应用于项目工作室中,其中,工作室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需联合企业共同搭建培养平台。导师不仅可以通过此平台承接企业项目,还可以建立科研基地以及竞赛选拔场所。此平台将工作室作为其教学、科研载体,将课程教学同专业实践创作有机融合,将课程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动手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将具体项目和研究课题作为工作室的主要任务,通过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在学长的辅助下,鼓励学生自学研究,促进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构建工作室团队的时候还应注意学长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比例构成,以此确保工作室成员的新老交替。

(二)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对于项目工作室来说,其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相关建设以及学分制的相关建设,这两大体系建设同时也是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校在组织实施工作室的同时,需积极吸纳校内外的专业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结合对口岗位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并将学分制作为建设基础,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能力自由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并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对于项目工作室而言,组织结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是工作室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由管理部门对其统一协调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主管讨论落实,并结合每个工作室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指导制度、教学实施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制度、相关设备管理制度,在制度保障下充分调动工作室中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为学科专业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6]。

(四)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阶段,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工作室,属于工作室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导师主要是对学生介绍工作室基本情况,选拔人才,提前告知学生下学期工作室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为选择做准备。而此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了解工作室具体情况和相关制度、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阶段,主要是第二至四学期,此阶段的学生已是工作室中的主力军。导师主要是让此阶段学生在真实项目基础上开设拓展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对于此阶段学生,导师应鼓励其继续留在工作室,并选取一些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课题,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对其综合测评适当加分。

第三阶段,此阶段是“作品”转向“产品”的重要阶段。依托“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创建出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合作模式”和“独立开发模式”催生的项目开发新模式,将“作品”转变成“产品”,成果开发出具备一定商业价值的产品,真正实现“双赢”局面。“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同实际生产实践有机融合,其教学环境也从封闭转为开放,由学校提供教学的相关场地,企业提供实施和研究的项目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实施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导师制和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应用的关键

以项目为驱动的工作室将实战、互动以及专业的特征融为一体,注重“教”“学”“做”等三者之间的联动性,通过项目任务的具体实施作为工作室将驱动机制的导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导师负责制定实战项目,带领学生团队展开专业实战学习。因此,导什么、怎么导便是导师制实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项目工作室下的导师制和学长制有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点。

(一)导什么

项目工作室是以项目为主要驱动,所谓项目驱动主要是指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带动教学,通过实际具体的问题来提升学生兴趣。在项目工作室中,导师通过项目载体在导学过程中采取实战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布置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任务,将创新素质的培养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点关联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内涵和知识应用的现实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项目设计的时候,导师需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教学资源、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理论基础方面、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等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意愿出发,设计项目选题[7]。项目选题通常包含以下类型:其一,研究型和科研型项目。此类型项目可引导学生申报相关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创新型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开题论证、组织调研、分析总结以及撰写论文,并以此为考核依据。其二,学科竞赛型项目。导师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学科竞赛,然后以个人形式或者团队形式来完成参赛作品,加强培养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并以此为考核依据[8]。其三,企业服务型项目。工作室可以从社会或者企业承接一些服务项目,以此加强学校同社会、同市场之间的联系与对接,通过引入实战项目,例如,品牌策划项目、产品营销项目、平台开发项目等,促进学校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怎么导

导师制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的,工作室既是学生进行学习、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从其自身兴趣方面、发展方向方面以及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方面等做出综合考虑,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室。一个项目工作室通常由一位具有研究实力、设计实力以及开发实力的教师担任导师,带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围绕特定实训项目,例如,科研课题、企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实施相关导学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工作室不但能够为导学活动提供所需的场所以及各种相关设备,为教学开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还配有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指导。以工作室制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具备以下特点:其一,自主性特征。工作室以目标任务为驱动,给每个团队分配具体任务,导师先培训学长,在学长的引导、监督、管理下,学生在项目申报过程、论证过程、调研过程、设计过程以及答辩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导师主要进行辅助,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整个团队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9]。其二,互动性特征。工作室通常采取团队运作方式,团队规模往往比较小,其团队成员主要是依据项目需求所组建的,通常没有年级及专业方面的限制,是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团队成员协作互补、利益相关,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伙伴合作教学模式下,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浓郁、更加融洽,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其三,实战性特征。工作室并不是观摩学习,其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做”等三者之间的联动性,在实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直接面对其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导师制与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应用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

工作室采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以企业岗位实际技能需求、具体的任务以及各种竞赛项目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相关专业学习,以真实项目带动工作室的运营,实现创业教育功能以及竞赛教育功能。

(二)构建“导师制+学长制”的项目工作室运作模式

导师制结合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运行模式主要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在导师的整体指导下开展学长导学的运作模式,由导师先对学长进行培养,学长再去指导学员,学员再将成果反馈给导师这种循环模式展开运作。具体运作如图1所示。

图1 “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运作模式

(三)“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在项目工作室实践运作基础上,从职业测评方面、行业认知方面、专业积累方面、工匠技艺方面、职业标准方面、创新设计方面、创业准备方面和创业实践方面等组织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四)组织项目工作室具体活动

1.学长分享经验,指导新生开展入学教育

学长向新生分享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经验,交流心得,以此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并帮助新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2.导师培养优秀学长,辅助其教学

在项目工作室中,导师要负责制定相关技能操作练习的日计划,并且先培训学长,使其先了解实训教学的具体流程、演示要求和管理方法等。学长在导师指导下实施小组管理,并指导其负责的各组学员顺利完成导师布置的实训项目;工作室可以以月为单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由学长带领各组学员制订相关活动计划,然后组织组员实施活动方案,在活动结束后需带领学员撰写总结和活动心得;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员共同讨论,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发言,以此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学期组织学员去企业参加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由导师负责联系校外相关实训基地,并结合工作室的具体项目制定实践任务,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

(五)开展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在项目工作室的组织下开展院级技能大赛,由学长负责指导学员的专业技能,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和工作室的具体项目制定多个比赛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赛项目,由竞赛中获得过奖项的学长担任本组组长,对其组员的日常训练进行指导以及监督。

(六)搭建学习平台,方便新老生交流

项目工作室应积极搭建实习交流分享平台,由学长向其学弟学妹们分享其职场经验。在每年举办的新生交流会上,工作室可以安排有经验的优秀学长与新进学生分享和交流其学习工作经验,建立QQ群、微信群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方便新老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七)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在学长的带领下,实现学长和学员科研能力的共同提升。组织学长和学员积极参与学院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讲座,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不论学长还是学员,都要求其每月至少阅读1本专业书籍,并每个月都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其读书心得,进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挑选优秀学员进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其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学长带领学员进行岗位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案例报告,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评价制度建立

负责工作室的领导每学期需对工作室开展评价考核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其考核内容通常包括工作室的育人工作方面、团队精神方面以及取得的成就成果方面等,并按照20%的比例进行评选,选出本学期的优秀工作室[9];每学期导师对工作室工作的学长的工作态度与效果进行考核,并评选出本学期的优秀学长,对其综合测评予以适当加分;每学期结束以后,还要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项目完成以及读书笔记等进行考核。“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的考评体系建立至关重要,只要是运行正常的工作室都必须接受考核,其中,评优比例可控制在20%左右,优秀工作室考核评分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可以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效仿企业优胜劣汰制度,采取一年一次科室内部评比、三年一次全院评比的方式,重新评估工作室运行状况,并针对考核结果重申重批,以此促进工作室之间的竞争意识和良性循环。

表1 优秀工作室考核评分指标

在“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实际运行过程中,仅依靠导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长们对导师的协助也十分关键。因此,需依靠制度的约束来量化考核各学长的工作质量,通常考评一个学期进行一次。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见表2),其考核结果包括优秀等次、合格等次和不合格等次。其考核人员主要由该学院院长、学院副院长、项目中心主任以及其导师等构成。此外,还应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如考核合格的人员,可以继续留任工作室,对工作完成质量高的学长可以予以额外的物质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学长可以推荐工作、提供创业支持等奖励[10]。而对于考评不合格或者在参与工作室期间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学长,则根据其情节轻重进行警告处分或者劝退处分,以此确保“导师制+学长制”项目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

表2 优秀学长考核评分指标

六、导师制和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应用反思

实践表明,导师制和学长制在项目工作室中的应用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

(一)导师能力方面的要求

对于项目工作室而言,无论是导师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知识结构,还是导师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导师整体综合素质必须较高,既能传授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也能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成为学生人生的指路明灯,如此才能担负其培养学生、指导学生的重任。

(二)学长管理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注重对学长的管理,特别是要对其专业技能方面、职责方面、言行举止方面、专业素养方面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以及监督管理,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新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注重对学长的考核,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表现优异的学长在学期评优活动中可以优先考虑,定期淘汰考评不合格的学长。

(三)制度方面的要求

工作室要想顺利运行必须得到各方制度的支持与保障,例如,导师选拔制度、导师考核制度等,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有效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促使更多教师成立工作室、参与工作室;建立学长奖惩考核制度,可以培养其竞争意识,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建立学生评比制度,可以督促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项目工作室中采用导师制和学长制是十分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导师制与学长制的项目工作室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猜你喜欢

学长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白鹭起舞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