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态势探析
——基于共词分析法
2022-03-04周曦
周 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因卓越的移动社交功能逐渐融入社会各界,其中就包括职业教育领域。腾讯2018年报显示:微信及WeChat(国际版微信)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约10.98亿[1]。而根据2019年8月公布的第44次互联网调查的数据,我国的网民为8.54亿人,其中26%是学生群体,占比最高[2]。
由于学生群体使用微信工具的比例、频率都相当高,而微信提供的群组、朋友圈、公众号(包括订阅号与服务号)、小程序等功能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职业教育领域中以微信为主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厘清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已有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态势,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使用微信,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使用共词分析方法,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微信”主题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
共词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一个分支,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将要分析的所有词语两两分组,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里出现的次数,再根据这些次数开展聚类分析,查看不同词语间存在怎样的亲疏关系,最终观测出这些词语所代表的不同学科、不同主题在这些文献研究中发生了怎样的结构变化[3]。
CNKI中国知网是当前中文类研究文献最丰富、最齐全的平台,因此将其作为原始数据来源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公式是SU=“微信”OR TI=“微信”OR KY=“微信”,选择的学科领域是“职业教育”,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月31日。最终,共检索出1184篇文献。剔除其中不相干的文章(如校园新闻、编读往来、信息公告等),共得到1125篇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
在这些“职业教育”领域的样本文献中,《中职学校基于微信的网络辅助教学方式探析》一文发表得最早(发表于2013年6月20日)。它相较于“高等教育研究”学科领域的最早发表论文《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发表于2012年6月15日),仅晚了约一年。
研究思路如图1,具体步骤是:从CNKI中国知网上搜索并下载符合要求的所有研究文献,每500篇为一档,按照Endnote格式输出、保存为多个TXT文档;利用一款名为SATI 3.2[4]的文献题录开源程序,生成关于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多值矩阵、共现相似矩阵,保存为.xls文档;利用日常办公软件Excel,把共现多值矩阵整理为高频关键词列表;利用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5],把共现相似矩阵转化为聚类树状图,并利用可视化软件NetDraw绘制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在整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
图1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数据处理工具及研究思路示意图
二、数据统计及图谱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的预处理
从之前提取的1125篇样本文献中,共抓取到1176个关键词,合并其中的同义、近义词(如“高职院校”“高职”“职业院校”“高职高专”统一为“高职院校”;“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公众平台”统一为“微信”;“高职学生”“大学生”“高职生”“高职院校学生”统一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
表1 高频关键词表
(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利用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简化处理并展开分析的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标准,把要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使被归于一组的对象高度相似,而不同的组别间则差异较大[7]。
具体步骤是:首先,把每个关键词看作单独一类;其次,把相近程度最高的两个类别合并;最后,得到一个新的类别。在不断重复以上的三个步骤后,所有的关键词都会被归为一类。使用UCINET 6软件进行层级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可以将一个45×45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多值矩阵经SATI 3.2软件处理后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结合高频词归属情况,可将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划分为四个大类(见表2),并由此展开类别结构分析。
表2 研究主题类别结构图
1.微信等网络工具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研发
该主题包括“微信”“课程改革”“网络”等高频关键词。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微信等网络工具不再被拒于课堂教学外,而是被视为一种生产工具,越来越多地介入课程改革领域。微信既可以实时传输文本、图片、文件,也可以方便地分享链接、视频,还可以引入各类小程序拓展新功能,在满足用户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它在课程改革中的无限可能。
从目前搜索到的知网研究成果来看,小到一项作业的讨论群组、一个教学案例的网络分享,大到一门课程的公众号平台建设、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都有了微信的介入。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正在不断地转变思路、深化改革,利用微信等网络新工具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创新。这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像年轻的学生们一样拥抱网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工具来开展课程改革。
2.中高职院校开展移动教学的实践与问题
该主题包括“移动学习”“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实践”“手机”等高频关键词。
开展移动教学的条件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开展移动学习的硬件设施要足够普及;二是用于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要足够有吸引力。前者对于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中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后者才是难点所在,其重任必须落在广大教师身上,即如何开发出一系列形式生动、内容有趣、互动性强、信息承载量适中的移动学习教学资源。
可以预见,对移动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将成为中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能比较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现阶段学生普遍沉迷手机导致的厌学问题、教师“满堂灌”以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效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 微信工具在教学、思政、文化、就业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该主题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宣传”“校园文化”“电子商务”“网络舆情”“创业”“顶岗实习”“媒介素养”等高频关键词。
这些丰富多彩的关键词,是微信已深度融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最好写照。除了最核心的教学环节,目前微信在学生思想与校园文化领域的介入最深。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少高校甚至以部门为单位创建多个公众号,从而诞生出一个规模浩大的校园微信矩阵,涵盖新闻资讯、学生服务、就业指导、后勤保障、图书借阅、校友服务等多个层级。这一方面体现出高校对于微信的重视;另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微信融入校园管理的巨大潜力。
在此过程中,如何把握、发挥好微信的特点来开展校园管理,特别是利用其开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难点。在知网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媒介素养”的主题逐渐受到重视,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之一,微信是当之无愧的“富媒体”[8],具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提升高职师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能确保微信更好地应用于校园管理,更好地帮助师生投身于校园生活。
4.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信息化趋势
该主题包括“信息技术”“互联网+”“改革”“新媒体”“自媒体”“信息化”“微信营销”“雨课堂”等高频关键词。其中,“自媒体”“微信营销”“雨课堂”等都有别于以往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词,体现了职业院校的信息化趋势。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9],提出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对校园信息化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
从目前知网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发展飞快,大量平台、软件、服务等层出不穷。以很多院校课堂已经在使用的“雨课堂”[10]为例:这款网络教辅软件通过微信服务号,提供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学生数据分析等多个功能,在上课前、课堂上、下课后这三个时间段里,都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频繁深入互动。“互联网+”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网络教辅工具进入校园,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与学生、校园与社会的联系,全方位推进校园的信息化进程。
(三)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谱分析
利用SATI 3.2软件处理Endnote格式题录数据,还可以获得45个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相似矩阵,随后通过可视化软件NetDraw选择中心度测量(centrality measure),就能获得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图略)进一步开展可视化分析。
图谱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高频关键词,其大小代表中心度数值,展现了它们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作用。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双向箭头连接,显示了关键词之间存在的联系。因为这些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图谱中承担的角色、所处的地位也不尽相同[11]。
在绘制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中,存在一个以主题词“微信”为核心、由内向外辐射开去的紧密圈层。其中,核心层关键词包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新媒体”“微时代”“创新”等,它们是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围绕核心展开的拓展层则包括“校园文化”“网络舆情”“辅导员”“顶岗实习”“互联网+”“信息化”“微博”“微课”等关键词,它们是整个网络的过渡区域,体现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趋势;而在整个社会图谱外围层的则是“课程改革”“实践教学”“雨课堂”“网络”等关键词,它们的位置相对边缘,与其他节点关系松散,是较为新兴的研究方向。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自2013年首篇体现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成果的文章发表以来,该主题研究体量呈井喷式增长。基于共词分析法汇总这些成果主题,可以看出: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依然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但因为研究内容大多比较松散,研究深度不够,应通过持续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归纳总结,不断挖掘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践应用的潜力。
(一)加强微信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理论指导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将微信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理念已经比较普及了,大部分职业教育从业者都有这样的愿望和经验,目前已出现一系列基于此理念而诞生的教辅软件平台,也有了很多利用微信工具介入某一门课程教学的实践尝试。如何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改造,如何生产出更加符合微信工具特征的教学资源呢?关于这方面研究,无论是研究数量或研究深度都还不够。
无论课堂内外,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对微信工具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二次改造,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微信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上的作用。
(二)重视微信带来的个人隐私安全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因微信引发的个人隐私数据的采集、流失、贩卖、利用等问题,一直为业界所担忧,但在职业教育领域现有的“微信”主题研究文献中,涉及个人隐私安全的研究文献并不多。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通过“晒”这种方式表达情绪、输出观点,同时又对网络环境缺乏必要的警惕性,所以职业院校学生的隐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如何建立信息安全机制,如何制定法律监管体系,如何提高师生隐私意识,如何保护隐私数据不被泄露与滥用,这些问题都应该被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三)关注网络舆论引导与思政教育工作
从当前的网络舆论场环境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深深地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00后”为主体的高职学生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早已习惯了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沟通交流、寻找组织、表达意见,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程度非常深[12]。
微信作为学生群体使用率相当高的网络通信工具,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目前,关于利用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多了,但能结合网络舆情的研究还不多。由于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而新一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又被赋予更多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更容易受网络思潮影响,从而发酵、产生、助推各类网络舆情事件,目前急需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投入这一领域,结合网络舆情引导、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主题展开新一轮的研究与实践。
(四)发挥微信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信息化建设涉及硬件、软件、理念等多个层面,既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也需要开展很多的服务培训,才能真正构筑起一个“数据—信息—资源”互通的校园服务系统。相较于独立建设一个庞大的智慧校园平台,微信是门槛较低又简单快捷的切入口,能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就发挥较大效用。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职业院校除了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加入各种小程序、服务接口以外,还可以挑选、使用社会上相对成熟的微信服务平台软件。其中的关键是:相关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功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不落伍”。
基于共词分析法,对微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以数据量化和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探析。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一方面应继续沿着现有的研究重点、热点,进一步追求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研究的难点、薄弱点,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为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改革做好理论支撑、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