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2022-03-04王海宇姚长风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颊车合谷面瘫

王海宇 王 宇 姚长风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周围性面瘫是发生在面神经核周围或面神经核下游的神经纤维损伤类疾病[1],临床表现为患者额纹变浅甚至消失、单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稍浅、口角向单侧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目、鼓腮、示齿等动作,还可能伴有舌体麻木、口腔食物残留、味觉减退、迎风流泪等一系列症状,是急诊科、针灸康复科、脑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认为本病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对应,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10万人~53.3/10万人[2]。目前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剂和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等疗法,恢复时间长,疗效欠佳。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文通过总结近5年的文献,对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病因病机、治疗现状以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和治疗

周围性面瘫发病原因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病毒感染、神经缺血、解剖异常、免疫缺陷等原因有关,上述原因可使面神经的供养血管发生痉挛、缺血,从而导致面神经水肿,使面神经受压,引起面神经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引发面瘫[3-6]。临床根据病程的时间将周围性面瘫分为3期,分别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目前,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剂和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等疗法,治疗周期较长,对面神经及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疗效不甚理想,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发展成顽固性面瘫。且临床发现众多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敏感度较差,长期使用副作用不可避免,而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2 针灸治疗方法

2.1 普通针刺 针刺具有扶正祛邪、活血通络、调畅气机等作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兴奋运动神经元,消除局部面神经水肿、促进自身免疫修复,进一步提高疗效,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可加速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缓解水肿,促进炎症吸收[7]。高超等运用常规针刺配合浅针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结果发现加用浅针法较单纯使用常规针刺有效率高出75%,且加用浅针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面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面神经及面肌损伤[8]。金鑫等在和单独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相比,针刺合谷、翳风、承浆、水沟、颊车穴,行平补平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针刺组较单独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15.63%[9]。王中来选取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发病7 d内)患者,取对侧合谷、迎香、阳白、四白、地仓等穴为主穴,辨证施针,治疗组予以常规西药加普通针刺,对照组在急性期只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后加用普通针刺,共治疗两周,结果示治疗组降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介入早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gG、IgA、IgM的水平进一步来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来实现[10]。合谷穴治疗头面、口周疾病效果良好,是现代医家运用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取穴方法。杨骏等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可能与通过激发静息状态下脑组织结构网络和运动感觉网络变化的机制有关[11]。张立志等从脏腑别通理论及经脉循行角度探讨针刺合谷穴的应用基础,考虑针刺合谷穴是通过刺激机体对不同感觉信息的汇集并在大脑皮层中实现功能重组而发挥疗效[12]。

2.2 电针 电针是针刺相关腧穴后通过以一定的脉冲电流,并加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局部腧穴的一种针灸方法,具有调节肌张力、改善肢体麻木、加强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临床运用广泛。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面部受损的神经再生,增加面部血流量,同时修复肌肉细胞[13]。王坤等认为疏密波可作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首选波形,其可以促进机体代谢、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反应、改善面神经水肿[14]。李晓娟等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以及翳风、合谷等穴运用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治疗后发现连续波、断续波、疏密波治疗周围型面瘫均有疗效,连续波组总有效率为96%,断续波组为80%,疏密波组为88%[15]。陈凡等在激素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疏密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结果发现联合电针疏密波辅助干预后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和VAS评分较单纯药物治疗组评分更低,有效率更高[13]。杨联胜等通过观察攒竹-阳白、迎香-地仓的电针电兴奋性来评估周围性面瘫预后,并通过电针的电反应敏感度调节合适的刺激强度[16]。临床发现,电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选择何种时机介入电针尚未明确。部分学者认为电针不宜过早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过早的介入不利于茎乳突孔水肿的消除和炎症反应的吸收,可适时在恢复期或者难治性面瘫时期使用。也有学者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病初期即可加用电针,不仅可预防面肌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可更早地安抚情绪,改善预后[17]。

2.3 特殊针刺 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还常使用健患侧同调针法、经筋排刺法、透刺法、开口针、口内针等特殊针刺疗法,皆取得较好疗效。李瑞超等选取印堂,患侧阳白、太阳、下关、颊车、迎香、地仓、翳风、合谷、肘髎等穴,先后刺健侧和患侧腧穴,对照组仅患侧取穴,每周治疗3次,共两周,结果提示健患侧同调针法可以缩短周围性面瘫的病程时间[18]。郭春晖等合用用透刺法与经筋排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对照组局部选取太阳、地仓、颊车、下关、迎香、阳白、四白、翳风、牵正等穴,远端取健侧合谷穴,予以普通针刺,观察组采取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取阳白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各方向透刺、取颧髎、太阳透刺地仓,地仓、颊车之间采取经筋排刺,四白、迎香、下关、牵正、健侧合谷穴予以普通针刺,结果提示透刺法联合经筋排刺法疗效较普通针刺组更优,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19]。梁思明等应用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发现巨刺法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且在改善症状体征评分(Portmann评分)、躯体功能指数量表(FDIP)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评分方面疗效更优[20]。康爱莲等选取开口针、口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开口针取患侧口角内0.5寸皮肤与口腔黏膜处为一点,第1针向巨髎穴透刺0.8~1.2寸、第2针向水沟穴透刺0.8~1.0寸、第3针向大迎穴透刺0.8~1.2寸,口内针取患侧内地仓(地仓穴相应口内黏膜处)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对照组选取患侧阳白、太阳、颊车、牵正、四白、水沟、地仓、承浆、翳风,双侧足三里、太冲,健侧合谷,行普通针刺,结果发现开口针、口内针组患者治疗后味觉障碍、食物残渣、鼓腮漏气、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的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普通针刺组[21]。

2.4 温针灸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疗方法,具有散寒通络、活血行气的功效。王学军等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取翳风、风池、阳白、鱼腰、地仓、颊车、下关等穴,行普通针刺,温针灸组在普通针刺基础上,予以翳风穴、风池穴行温针灸,每穴加2~3炷艾条悬灸,以面部潮红为度,治疗后发现温针灸组有效率较普通针刺组有效率提高5.09%[22]。张加英等在常规口服甲钴胺、维生素、醋酸泼尼松片以及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牵正穴温针治疗,结果表明加用温针治疗1周、2周后H-B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痊愈率更高[23]。李明等认为翳风穴既是祛风要穴,又是面神经茎乳突孔在体表的投影区域,温针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使局部神经病变部位炎性反应、水肿迅速消退,可以通过改善面神经周围循环,促进面神经再修复来改善耳周疼痛[24]。汤红等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其有效率97.67%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的79.07%,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亦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采用温针灸能加速局部血液的代谢和循环,加速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促进水肿快速消退,恢复面部神经功能[25]。

2.5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样,临床常相兼使用。佘畅等以鼻中隔、上唇方向、双侧风池穴对侧为目标点斜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普通斜刺基础上加用梅花针扣刺出血,叩刺频率可达70~100次/min,配合拔罐,治疗结果显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较单纯针刺有效率更高[26]。张凤平将针灸联合闪罐与单纯脉冲电刺激、激光疗法等作比较,结果发现针灸联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面部血供,缩短病程。严媚等[6]应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中药超声导入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后发现患者HB评分和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较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更优[27]。张波等治疗6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对照组选取患侧阳白、攒竹、太阳、承泣、颧髎、颊车等穴,以及双侧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行普通针刺,热敏灸患侧翳风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神阙穴,共治疗30 d,结果表明针刺加用热敏灸神阙穴组愈显率较对照组提高7.24%[28]。张聪等选健侧地仓透颊车穴,常规针刺健侧瞳子髎、太阳以及合谷穴,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在此基础上加用紫外线照射患者茎乳突孔,结果提示合理控制紫外线的治疗量可以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29]。

2.6 分期选穴针刺治疗 临床上根据病程的时间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发展期)、恢复期(静止期)、后遗症期(恢复期),根据不同时期,其面神经水肿程度不同,病性的虚实及病位的深浅不同,故不同时期选取的针刺方法也不尽相同。刘更等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分期针刺方法,在急性期(1~7 d)应用浅刺法,选取患侧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翳风、瘈脉,在恢复期(8~14 d)采用普通针刺,选穴地仓、颊车、颧髎、攒竹、下关、阳白、太阳、翳风、牵正、瘈脉和健侧合谷,并随症加减,在愈前期(15~28 d)采用电针治疗,所选穴位为恢复期基础上加两侧足三里,并于攒竹-阳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颧髎-下关连接电针疏密波治疗,对照组同样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使用常规针刺法,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同恢复期。结果发现治疗组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分期针刺可降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IgA、IgG、IgM水平,改善面神经功能[30]。承淡安认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可分为初期(7 d内)、中期(7 d到1月)和末期(1月以上),且正常人初次选穴不宜超过10个,老弱妇孺及部分体衰患者选穴不超过5个[31]。黄文韬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选取患侧阳白、迎香、地仓穴予以毛刺法治疗,浅刺患侧翳风、太冲、风池以及健侧合谷,恢复期以局部取穴为主,后遗症期以透刺为主,外加电针,结果表明其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32]。王韵等将12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4组,分别于3 d内,第4、6、8天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发病第7、14、28天的Portmann评分,发现小于3 d时间内针刺介入面瘫的Portmann评分均高于其余3组,提示针刺越早介入周围性面瘫疗效越、预后更好[33]。喻淑珍按照发病时间将周围性面瘫应分为发展期(1周)、静止期(1~3周)和恢复期(3周至3月),发展期在浅刺基础上辨证选穴,静止期以透刺为主,恢复期可透刺、深刺、多刺,还可配合电针及雀啄灸法,结果提示,在发展期针灸介入其H-B评分更低、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评分更高,可促进面部炎性渗出物吸收,缓解神经性炎症水肿[34]。

3 讨论与展望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改善预后,还可缩短病程,其简、便、廉、验受到了病患的广泛认可。但仍有几点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临床上对周围性面瘫的分期尚无统一标准,其直接影响到针刺方法与穴位的选取,且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二,临床对针灸量化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应进一步探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刺激强度、针灸时间、针灸穴位等量化标准;其三,患者的情绪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发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延长患者的治疗疗程及康复时间,且不良的预后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药物、针灸等疗法研究较多,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心理治疗研究较少,今后可疏导患者心理协同治疗周围性面瘫。

笔者建议:第一,针灸可在早期介入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急性期(1周内)予以局部远端取穴,取穴宜少,针法宜轻刺,此外还可取对侧合谷、颧髎、牵正穴施以温针灸,此阶段可迅速减轻局部水肿压迫促进面神经恢复;周围性面瘫恢复期(7~30 d内),治疗上可于患侧局部取穴,常用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迎香、内庭、健侧合谷穴,加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关元引气归元,足三里补脾益气,在患侧翳风穴予以温针灸,结合闪罐疗法;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发病1个月以上),如不重视易发展为难治性面瘫,治疗上可在常规针刺基础加用透刺、电针、闪罐、按摩灸等方法治疗,选穴在精不在多,且后遗症期患者可在局部透刺基础上加用平衡对刺,滞针提拉等针刺方法;第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应进一步加强周围性面瘫的机制研究;第三,在开展临床观察的同时引入多种评价系统,客观评价治疗的疗效;第四,完善并细化周围性面瘫的分期及诊疗方案,发挥针灸最大的疗效。

猜你喜欢

颊车合谷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于关联规则探索明清时期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研究
常按5穴护牙齿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常按7穴不掉牙
小穴位 大健康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