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眩晕疗效观察

2022-03-04赵海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醒脑前庭基底

赵海霞,吴 敬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这一概念在1980年首次被提出,Caplan认为其主要致病因子为栓塞。是以基底动脉尖为中心,2mm范围内的五条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TOBS是一种大脑后循环病变,多发为脑干前端梗死或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以前者多见。临床起病多以眩晕为首发症状。本病急性期起病迅速、病情凶险,临床多用动静脉溶栓、脑血管支架、取栓等手段最大程度降低 TOBS 的致残致死率。笔者观察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TOBS恢复期眩晕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住院病房的符合TOBS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9~68岁,平均(54.44±9.7)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4~67岁,平均(58.41±10.18)。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2-3]:①以眩晕为主症,其次可包括上睑下垂、共济失调、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和脑桥幻觉,以视幻觉为主,常表现为在黄昏或晚上时出现感觉性幻觉,如看到活动的人群、丰富多彩的景色等)和严重的记忆力异常等症状;②TCD检查示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阶段性升高,狭窄远段血流频谱异常,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近段音频异常;血流频谱可出现湍流或涡流频谱,基底部“频窗”消失;③CT及MRI显示双侧丘脑、枕叶、颞叶和中脑多发病灶可确诊,MRA可见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

中医诊断标准[4]:①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心悸及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等表现;③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TOBS型眩晕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依从性好,自愿配合治疗及随访。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有精神类疾病;④依从性差,不接受随访。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5]。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给予血管内机械取栓、适度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用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取穴人中、内关(双)、三阴交(双)、极泉、委中、尺泽、枕三经排刺。双侧内关穴直刺1~1.5寸,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施术1min,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重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双侧三阴交直刺1~1.5寸,施以提插补法,留针30min;极泉穴针刺时取下极泉(极泉下移2cm)直刺进针1.5寸,施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三次为度;尺泽直刺0.5~0.8寸,施以提插泻法,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委中,正常取穴后针尖略倾斜向外刺1~1.5寸,施以提插泻法,以下肢抖动3次为度,3穴均不留针。枕三经排刺:取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风府,以此四穴为起点,循行胆经、膀胱经、督脉向上,至双侧耳尖连线为止,将此7条线三等分取针刺点,风池、完骨、天柱、风府向鼻尖方向针刺1~1.5寸,余穴向下沿皮刺入1~1.5寸,均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min,留针30min。

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基础穴人中、内关(双)、三阴交(双)、极泉、委中、尺泽。针刺手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1周6天,日1次,1次30min。所用针具均为“华佗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40mm。

3 观察指标

采用前庭症状指数量表(VSI评分量表),此量表包括眩晕、平衡、头晕、恶心、呕吐、视觉敏感6个方面,采取视觉模拟法进行评定,0代表无不适症状,10代表难以忍受,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4 疗效标准[6]

以治疗后的VSI评分降低值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治愈:得分降低100%~90%,同时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得分降低89%~75%,同时眩晕症状明显改善,日常活动无影响。有效:得分降低74%~25%,眩晕症状好转,但日常活动可诱发。无效:得分降低小于25%,并与入院相比,眩晕症状无改善。

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SI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SI评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SI评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15.09±4.84 6.74±3.58*△对照组 34 19.24±3.23 10.14±5.6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属中医“中风”范畴。中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风有“内风”、“外风”之别,多以“内风”为主,“内风”又多以肝风为主,治宜平肝熄风,虚又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主,治宜补益气血,填精补髓。本病又多以眩晕为首发症状。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旋有疾王”之说,为眩晕的最早记载,《内经》将眩晕病因病机总结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道“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眩晕是多种病理因素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而致,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临床所见眩晕多为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调整阴阳。针对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的TOBS类型的眩晕,法当治本于“中风”,中风好转则眩晕可自止。

中医认为,眩晕病位主在脑,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藏髓、主元神、司知觉运动,有“髓海”和“元神之府”之称,关于脑部病变,历代医家就有首取督脉之说,又头为诸阳之会,遂眩晕主要选取阳经所属穴,尤其是交会穴,故枕三经排刺法取穴以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为主,此三经均循行于颅后入络于脑,完骨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风池穴、风府穴分别为足少阳和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所谓阳维脉,即维系人体各阳经,协同阴维脉共同蓄灌气血,诸穴合用,意在疏风通络,开窍止晕。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由石学敏院士基于“脑为神明之府”立足于“治神”学术思想提出的一种临床治疗体系,石院士认为中风病机乃为“窍闭神逆,神不导气”,当治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补益脑髓。TOBS眩晕治疗过程中将两种针刺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则神明可清,眩晕可止。枕三经排刺法[7-9]为韩景献教授在大量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中独创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尤其针对后循环病变引起的眩晕、共济失调、皮质性失明、偏盲等症状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远期疗效。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0]中指出以眩晕为主诉者在住院病例中占6.7%,在神经内科门诊占5%~10%。而在所有类型眩晕的发病病因中,脑血管病占3%~7%[11]。《前庭症状国际分类与解析》[12]按照解剖部位将眩晕类型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前庭非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性眩晕又分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其中中枢性眩晕占20%~30%,因中枢性眩晕预后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临证中对待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当先排除中枢性眩晕,尤其是脑干小脑病变导致的恶性中枢性眩晕[13]。根据神经解剖学,基底动脉尖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主要供血区为中脑、丘脑、小脑上侧和枕叶。基底节从末端发出小脑上动脉,绕大脑脚向后,主要为下丘脑和小脑区供血,大脑后动脉从脑桥上缘发出,发出后不久与后交通动脉吻合,皮质分布于颞叶内侧面、底面和枕叶,中央支分布于背侧丘脑、内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等处,其皮质支主要供血区为颞叶内侧面、底面及枕叶,中央支主要供应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及底丘脑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中间夹有动眼神经,所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可伴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等症状,查体时尤应注意,枕三经排刺法正好覆盖现代医学中5条血管在颅后部的体表投影,意在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受损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加强脑细胞活性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时促进脑组织损伤的恢复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14-16],从而有效治疗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结合枕三经排刺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眩晕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眩晕症状。

猜你喜欢

醒脑前庭基底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被忽视的“前庭觉”
Evalu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Based on Brunnstrom Staging on Upper Limb and Hand Motor Func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Stroke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